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学术空间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情绪觉察能力要素探析:概念重构与四要素框架

发表时间2023-12-21 12:39:32

培养情绪觉察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进行情绪调节、维护人际关系、适应复杂社会环境以及保持身心健康。探析情绪觉察能力要素对于情绪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国内外情绪觉察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整合当前主要情绪觉察测量工具的结构因素,提出两个观点:第一,情绪觉察的概念内涵应加以重构,即情绪觉察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识别、描述及原因分析的能力;第二,强调情绪识别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整理和精细加工,将情绪辨别作为情绪觉察的新要素。在此基础上,将情绪觉察能力要素结构从包含情绪识别和情绪描述的两要素框架拓展为四要素框架:情

基于性别差异的“五维协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4-04-24 14:43:47

中小学学生正处于性别认同和塑造的关键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需要针对两性差异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促使两性的心理健康发展趋于更理想的模式。本文提出心理健康因性施教的“五维协同”的共建模式,本模式立足于积极心理学,是学校、学生、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建模式,它以“学校—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家庭的支持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协同营造因性施教的良好生态和社会氛围,从而开创基于性别差异的中小学学生心理成长和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电影心理疗法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应用探索

发表时间2023-12-07 15:16:04

文章主要探讨电影心理疗法在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应用,先是对电影心理疗法的涵义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特点,然后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述运用电影心理疗法培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可行性,并结合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求介绍了使用电影心理疗法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工作步骤。

旁观者助人行为“阶段动机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3-12-06 13:59:05

作为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表现,欺凌与非欺凌情境下旁观者助人行为的培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实践中,缺乏合适的、可行性强的理论模型作为助人行为干预的依据。本文以旁观者干预模型和亲社会行为模型为基础,结合期望理论和动机圈理论,建构了旁观者助人行为的“阶段动机模型”。该模型从外部环境、认知过程和个性因素三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将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各种动机分为效价动机、效能动机、期望动机三个阶段,详细阐述了旁观者助人行为的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利用该模型设计的旁观者助人行为干预体系在北京市的一所小学进行应用实践

中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文本比较研究——以《Health & Wellness》和《心理健康》为例

发表时间2023-11-16 09:44:45

近年来我国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视,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且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本土研究不足并且缺乏深层次研究。心理健康作为人持续发展的条件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文本才能顺利实施,因此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于中美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文本进行对比,探究中美文本之间的差异,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文本的编制以及完善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发表时间2023-11-15 15:32:31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青少年特点的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文献法、半结构式访谈、德尔菲法以及挑剔式阅读编制5因子结构26个题项的初始问卷,经项目分析(n=182)和探索性因子分析(n=182)及验证性因子分析(n=579),删除了9个题项。另选取 1441名中学生进行正式施测,用于信度分析,同时使用幸福感指数量表进行校标效度检验。结果:问卷共17个题项,5个维度,可解释的总变异为66.05%;校标效度分析显示:总问卷和各维度得分与总体情感指数呈正相关(r=0.45~0.59,p<0.0

从“主动适应”到“被孤立” ——流动儿童校园生活体验的现象学分析 黄安琪

发表时间2023-11-04 17:36:4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大批流动儿童也随之产生,校园生活的难以适应成为了这些异地求学儿童不容忽视的困难。从现象学视角看,流动儿童的校园适应问题本质上是其矛盾心理的自我博弈以及对于校园归属感的渴望。教育者应从流动儿童自身表现出发,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保护儿童自尊心,促进流动儿童融入新集体。通过分析案例中个体从“主动适应”到“被孤立”的校园经历,了解其内心体验,反思流动儿童校园适应之意义,以期为当下校园中的流动儿童教育提供借鉴,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

束缚与抗拒:家长“还不都是为你好”式教育的审思 ——基于个案访谈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3-11-24 17:06:55

为促进儿童发展最优化,家长把“还不都是为你好”作为其行动的逻辑起点,这一满含“善意”的说教在家庭生活中频频失效,正在于家长认为这是以爱之名的教导而子女却将其解释为以爱之名的束缚,因此难以得到子女的认可。本文釆用半结构个案访谈法,通过一个多次与家长发生激烈冲突的个体的述说,将受访者的碎片式冲突经验还原为“面对以爱之名的束缚——引发内心极度反感——最终挣脱束缚”的不满与反抗的成长历程,并揭示“还不都是为你好”式教育带来的个性单一、情感功利、选择困难等负面影响。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通过对话,了解孩子真实的诉求,

怎样利用青少年亚文化来做好心理健康服务

发表时间2023-10-20 18:00:36

怎样利用青少年亚文化来做好心理健康服务◆ 张宇迪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借鉴心理学家荣格“集体人格”概念的基础上,将文化界定为形成了...

青少年亲子依恋、学校氛围与自我控制影响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

发表时间2023-09-23 09:32:46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亲子依恋,自我控制,学校氛围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游戏成瘾寻求合理有效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父母依恋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学校氛围量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866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小学生的亲子依恋对其网络游戏成瘾(β=-0.11,P=0.05)具有预测作用;②自我控制能力在亲子依恋和网络游戏成瘾关系重起中介作用CI=[-0.094,-0.003];③学校氛围调节了中介路径的后半段以及直接路径。结论:通过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积极的学校氛围,

内部控制源与中职生主观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投入的中介作用

发表时间2024-06-04 11:05:30

目的:考察中职生内部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究领悟社会支持和学业投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内部控制源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学业投入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广东省某几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708份。结果:(1)内部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2)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投入分别在内部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投入在内部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中职生的内部控制源能够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也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学业投入间接影

基于系统思维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欺凌干预实践——和平包项目实施的经验与启示

发表时间2023-08-21 14:10:13

基于系统思维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欺凌干预实践——和平包项目实施的经验与启示[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资助课题“...

高品质同胞关系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及促成路径

发表时间2023-08-03 16:50:28

尽管亲子分离与留守环境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诸多风险因素,但其中仍有一些留守儿童实现了积极发展。究其保护性因素,高品质同胞关系给留守儿童以高亲密、高支持、强联结的关系体验,能够为其成长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与保障,对其心理适应、社会性发展、学习心理成长与优势品质培养等方面心理发展发挥多重积极影响。因而应调动同胞间自身意愿,加强核心家庭联络,增强泛家庭系统合力,并发展侨乡社会文化关怀等,家校社联合促进更多留守儿童同胞间形成高品质同胞关系,保护其走向更加积极、健康、繁荣与韧性的发展。

父母情感温暖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发表时间2023-07-26 10:54:26

考察共情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初中生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同时检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调节作用,并探讨模型在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群体是否存在差异,采用父母情感温暖问卷、共情问卷、物质主义价值观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对60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共情在父母情感温暖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2)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随着物质主义水平的降低,共情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增强;(3)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在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群体间差异显著。

叙事治疗理念下的“四段式”心理辅导课构建 ——以“情绪管理”主题为例

发表时间2023-07-25 11:48:19

叙事疗法起源于个体咨询,它有着独特的理念: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孩子本身就带有解决问题的资源。本文基于叙事治疗理念,构建了“四段式”心理辅导课——外化自身问题、挖掘闪光事件、重组生命会员、重要人物见证,实现叙事疗法与心理辅导课的有效融合。本文以“情绪管理”主题为例,阐述了具体的实践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给一线心理教师提供教学思路。

中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压力:年级的调节作用

发表时间2023-07-19 14:08:28

中小学同伴关系与学业压力:年级的调节作用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er Relationship and Study Stress of Pr...

(网站个人信息与正文中不一致,请尽快修正)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干预对策

发表时间2024-01-10 09:34:18

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日后破坏性行为、暴力、药物使用和犯罪的预测因素。青春期是一个容易出现外化问题行为的时期,了解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成因,对外化问题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对于防范化解青少年成长危机、校园欺凌以及预防犯罪等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特殊意义。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策略

发表时间2023-07-05 09:30:27

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是儿童成长中的重大转折,小学入学适应不仅关系到儿童小学阶段的学习,还可能影响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新生入学策略,从学校和家庭分别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能帮助学生学会主动、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校方面的策略有: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完成身份认同、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校园环境增加学生的喜爱、通过积极活动课提高学生适应性、通过家庭指导助力学生主动适应;家庭方面的策略有: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的教养方式、营造积极的家庭心理环境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业浮力:学生学业发展的保护因素

发表时间2023-07-20 13:11:50

学业浮力是指学生积极适应并成功应对日常性学业挫折和挑战的能力。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学业浮力与学业发展的关系。学业浮力对学生的学业情绪,特别是考试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学业浮力对学生的学业成就的直接作用较小,但可以通过控制感、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等因素对学业成就产生影响;学业浮力与学生的学习投入密切相关。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讨论其内涵和作用机制,尝试编制针对不同群体的测量工具,更多维度探讨对学生不同类型的学业情绪以及学习结果的影响,并开展具体的干预研究。

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发表时间2023-06-04 11:24: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促进中小学生全面而和谐地成长成为了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讨论的热点。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研究者们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变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从个体、学校以及家庭三个方面归纳出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并从个体、教师以及父母三个角度阐述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提供了多种途径,对于提升中小学生学业成就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