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课程思考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单元教学理念下的小学心理低年级学段同伴交往主题课程开发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4-12-05 16:24:00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单元教学理念下,基于“礼貌交往 感受友情”的单元主题,以交往意愿、交往技能和交往体验为主线,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为小学低年级学段学生构建了相互关联、逐级进阶、整体系统的课程。它改变了以往孤立的、浅层的、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由点到面、由浅层到深入、由零散走到系统,使学生能够有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学习与理解。

成为“剧中人” ——心理剧理论与技术融合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4-12-05 14:18:43

将心理剧融合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为一种艺术治疗手段,心理剧理论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四阶段中的应用既是德育和美育融合的一次尝试,也是“五育融合”视域下心理学科教学变革的一次探索。

中小学心理课堂的创新路径:叙事视角的游戏化设计

发表时间2024-11-22 17:30:56

心理课堂教学与叙事视角游戏化的融合,能够吸引学生沉浸于故事情境之中,通过富有创意的游戏设计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推进教学进程,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并获得教学成效。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心理课堂教学与叙事视角游戏化结合的必要性,并依托实际活动设计案例,详细阐述心理课堂叙事视角游戏化设计的策略要点及实施时的注意事项,为心理课堂与叙事视角游戏化融合的实践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以期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创新尝试。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教学探微

发表时间2024-11-19 20:35:10

人为何而生?无论是素养为本的教育愿景还是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层出的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生命教育更成为全社会的讨论焦点,心理健康课以其贴近学生心灵、启迪学生心智发展的优势更被寄予期待。为促进高中生命教育心理辅导课教学真正聚焦问题,实施有效教学,在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梳理出教学内容如下:尊重生命,关怀彼此;热爱生命,积极应对;探索生命,追寻幸福等。另提出四条教学建议:精准定位,明确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构建真实性问题情境;精诚实施,以成长型思维指引教学过程;精细观察,追求生命真善美的教学评价取向

生涯混沌理论在高中生涯规划课堂中的运用 ——以一节生涯不确定性主题活动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4-11-16 23:03:43

生涯混沌理论是 20 世纪末兴起的生涯心理学理论,以混沌理论为基础,揭示了生涯发展的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征。通过剖析一节生涯不确定性主题活动课,深入探讨基于生涯混沌理论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设计思路 ——“识・探・拓”。“识” 即引导学生认识生涯变化本质;“探” 通过活动体验与案例分析,探究应对变化之法;“拓” 助力学生拓展视野,探索多元路径。该理论应用于高中生涯课堂,能弥补传统教育不足,帮助学生积极面对不确定性,提升适应能力,对学生成长及高中生涯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艺术疗愈与心理课的碰撞和融合

发表时间2024-11-15 17:43:36

艺术疗愈是通过艺术创作、欣赏,帮助人们表达、探索和促进心灵成长的过程。在心理课上,心理老师可以通过绘画、泥塑、拼贴、沙画、音乐等形式,将艺术疗愈融入到心理课中,帮助学生更好地释放情绪、探索自我和疗愈自我。

潜意识投射技术在初中心理课堂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4-11-07 11:42:45

本文深入探讨了潜意识投射技术在初中心理课堂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方面的成效。通过OH卡牌、绘画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想法、信念等投射到外部事物上。凭借其象征性、隐喻性等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放心、安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校园欺凌的危害。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反欺凌意识,学会了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和预防欺凌行为。然而,该技术的在课堂中的应用仍需完善,如更好地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支持。

五维重构:正念练习融入初中心理健康课的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5-05-26 13:54:40

本文以当前正念练习在初中心理健康课中面临学生参与度不足的问题出发,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两方面分析成因,并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提出五维优化策略:借助通俗类比阐释抽象理论,依托五感体验激活具身感知,运用动态游戏匹配身心需求,结合可视化工具外显内在觉察,利用实物媒介联结生活实践。旨在为初中心理健康课的正念练习提供可操作的优化路径,助力学生将正念技巧转化为生活智慧,提升心理韧性。

浅论“主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发表时间2024-10-28 15:46:38

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提出了要求。本文分析了“主题化”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并从确立课程目标、建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评价课程效果四个方面剖析了在构建、实施主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实践性建议。

让故事可视化:叙事疗法视域下“生命线图”在心理课堂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4-10-28 09:16:04

摘要:叙事疗法主张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生命线图是叙事疗法的有效工具,可协助当事人更清晰准确地叙说生命历程,使生命故事可视化。尝试将生命线图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初中课例“探索我的生命故事线”为例,构建了“绘制生命故事线—叙说生命故事线—丰富生命故事线—见证生命故事线”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促使学生重拾生命动力,重构积极正向的生命故事。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5-02-20 16:07:10

摘 要:当前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没有系统的课程计划、统一的教材教参和规定的教学进度,主题的选择实质上落实在教师本人,如何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并就主题进行专业得当的设计,对心理教师提出了一定的专业要求。本文基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题进行细致有梯度的分类,并以上海市心理辅导活动课大赛获奖课、市、区级公开课为例,详细论述了通过研读心理学著作、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实际需求来选择适切的主题并进行专业得当的设计。

优化案例教学,促进中职心理课堂有效学习——以同伴冲突辅导为例

发表时间2024-10-23 20:01:41

本文以同伴冲突辅导为例,尝试从优化案例教学入手,促进中职心理课堂有效学习。中职生正处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容易因日常琐事引发同伴冲突,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会导致冲突升级,造成伤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中职生同伴冲突辅导课中,案例教学法运用得较为常见,其关键是案例的选择及其使用。那么,如何挖掘案例教学的最大价值促进中职心理课堂有效学习呢?笔者结合观摩课与自身的课堂实践,总结与提炼了“三优化”,即优化案例、优化案例教学过程以及优化案例教学能力,以促进中职同伴冲突辅导课堂中的有效学习。

从“重开”到成长:生命史理论在青少年挫折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4-10-18 16:56:28

本文探讨了生命史理论在青少年挫折教育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教育策略的转变,帮助学生从逃避挑战的“重开”心态中走出,学会面对和克服挫折。首先介绍了生命史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影响,然后分析了当前青少年面对挫折时的常见反应,并提出了如何通过生命史理论的视角重新设计教育课程。具体策略包括整合生命阶段教育、强化资源管理与策略制定能力、进行风险教育与韧性培养,以及反思与规划个人生命历程图。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认识到挫折的价值,还能促进他们在逆境中的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

心理游戏在小学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4-10-12 11:32:47

心理游戏是小学心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为了让心理游戏发挥最大的运用价值,心理教师可以以活动目标为导向,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场景等实际需求,对已有的心理游戏道具、游戏内容、游戏操作、问题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造创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绘画疗法融入初中心理健康课的探索与实践 ——以“认识自我”单元为例

发表时间2024-11-26 12:10:03

初中生处于自我认知整合的关键时期。在认识自我主题心理健康课堂上,教师可以融入绘画疗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深度觉察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客观的自我评价,完成自我认知整合的同时养成乐观心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正念教养理念在初中家长心理沙龙课程中的创新融合

发表时间2024-08-18 11:35:16

为了积极应对初中阶段亲子关系中的挑战,并推动其向积极方向转变,本文巧妙地将正念教养理念融入家长心理沙龙课程中。课程设计中注重接纳性、融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并强调亲子双方的正念互修,注重课程效果的长期反馈。通过融合正念呼吸、慈爱冥想、身体扫描等多种正念练习,构建多层次,多感官,多维度的课程体系。目的是能够深化亲子间的情感联结,有效促进彼此间的理解与和谐共处,为初中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对创设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4-07-29 19:18:01

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是指学生在心理课堂上通过活动体验有所感受或领悟,并进行显性或隐性表达,达成课堂学习目标的过程。它是学生在心理课堂上体验心理化的体现。创设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立足生情是基础,团体氛围是前提,教师素养是保障。在学生能够有感而发的心理课堂上,学生经历“动心”,“开心”,“发心”,“入心”四个过程。因此,在心理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四心”的有效达成来实现对学生有感而发的课堂的创设。

一察三变:中职心理课“阻抗”现象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4-07-23 21:44:33

阻抗是心理辅导课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师生交流的真实性,极大地影响了心理课堂的有效性。基于课堂观察,笔者对中职心理辅导课进行课例研究,探索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的“三变”策略来分析和打破阻抗,以激发心理课堂的生命活力,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4-07-24 11:06:31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心理课堂,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视为一个整体,通过“以学定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来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在心理课堂的深度心理体验,提高心理课堂的实效性。本文结合三年级心理课《你好,我的拖延怪》,分析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心理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效果反思。

关于心理课中学生活动与教学内容解离现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4-07-08 17:03:01

在一线听课教研过程中,发现在心理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常出现学生活动与教学内容解离的现象,表现为二者没有融为一体,学生活动流于形式。具体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活动设计有效性不高、问题设置引导性不足、学情分析准确度不够、理论依据充分性不强、对学生能力信任度不高;本文对上述原因进行分析,并从设计切实有效的活动、进行真正有效的设问、开展充分的学情调研、掌握充足的概念理论、给与学生足够的信任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