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2-10-24 20:33:32
心理辅导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究竟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的心理辅导课?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发表时间2012-08-17 22:21:12
综合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同时心理健康课也可以借鉴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笔者尝试把两种课程进行整合,并在实践中应用探索,发现整合的课程有其实践的意义,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的教育环境,而毋庸置疑的是,整合课程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综
发表时间2025-08-22 14:32:32
同伴交往在小学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故事重构” 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为同伴交往心理课提供新路径。基于叙事疗法、认知发展理论,探讨“故事重构”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具体实践策略:精选适配性故事素材,设计阶梯式重构任务引导参与,创设支持性互动情境促进共享,强化生活经验联结实现迁移。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提升学生交往认知、增强情感体验、改善交往行为,为创新小学生心理课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表达性艺术治疗视角下“深度体验,多维融合”初中心理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5-08-22 15:23:49
我校心理组将表达性艺术治疗理念与技术融入初中心理课堂,创设深度体验场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性表达,构建“深度体验,多维融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五感暖身-四艺表达-三维赋能-二重迁移”四个递进环节,能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自我觉察、情绪表达、人际互动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中国知网查重率7.5%,AIGC检测6.1%)
发表时间2025-06-27 16:26:14
文章论述了萨提亚雕塑技术在中学心理课堂中的应用价值,课堂借助雕塑技术、具身式体验和戏剧化的表达,将情绪、冲突外化,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和成长。并基于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提出了“FEAT”模式四步实施框架(引导与准备、探索呈现、分析解构、转化应用),强调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需注意营造安全、信任的课堂环境;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引导学生深层体验,避免活动流于表面以及角色解离等关键要素,为心理教师提供了系统化的课堂操作指南。
发表时间2025-06-18 12:16:44
绘本以图为主、文为辅,兼具趣味性与故事性,契合儿童认知特点,能引发情感共鸣,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资源。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小学心理课教学,选好书是前提。应挑选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贴合课程主题、适配学生认知水平的绘本。教学中,可设计绘本心理游戏;组织绘本创编,鼓励学生续写续画或创作新故事;开展绘本心理剧编演,引导学生将绘本改编为剧本并表演。这些方式能充分发挥绘本的教育功能,助力学生应对心理问题,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创设多元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 ——小学心理课上学生常见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5-05-27 15:48:13
小学心理课当前存在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防御心理强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与教师教学设计实施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践表明,在心理课上引入游戏、案例、绘本等素材创设多元情境,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防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发表时间2025-05-20 13:39:41
聚焦小学心理课教学,深入剖析心理游戏的概念、作用及其与传统游戏的差异,详细阐述当前心理游戏在小学心理课中的运用现状,并提出一系列创新运用策略,旨在提升小学心理课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践表明,合理创新应用心理游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助力学生在体验中实现心理成长。
发表时间2025-04-09 15:47:05
AI技术凭借其高效性、精准性、个性化等优势,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在心理健康活动课层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教师在活动课中运用AI技术应做好需求评估、技术选择、教学设计、实施与反馈、跟进与优化等工作,并结合其他教育手段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本文将深入探讨AI技术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契合点、应用步骤及注意事项,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发表时间2025-04-07 15:08:29
初中心理课堂中,学生随意说话,埋头写作业的现象背后,折射着青春期自主意识觉醒与规则约束的深层矛盾。本文通过两年教学实践,总结出“角色体验”与“弹性约定”两项策略,邀请说话学生担任临时纪律委员,将行为约束转化为责任体验;与学生协商制定作业管理规则,在尊重需求中培养自律意识。这些方法避免了传统惩罚带来的师生对立,使课堂管理成为学生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过程,为初中心理课堂的良性运转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发表时间2025-03-31 12:05:03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非预期回答常常会打破教师预设的教学节奏。虽然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为教师提供了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和思维的机会。本文通过探索心理课堂中学生非预期回答的“出圈”现象,并进一步探讨有效的“破圈”策略,以期能够为教师应对课堂意外回答提供方法指导,提升心理课堂的生成性与实效性,同时使心理课堂更加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教学相长。
基于 SEL 框架的青春期情感教育课设计:先完整自我,后经营关系
发表时间2025-03-24 09:56:49
针对高中生情感认知偏差与边界管理能力缺失的现状,本文基于社会情绪学习(SEL)框架,构建“认知祛魅—行为赋能—价值重构”三阶课程设计。通过神经科学实验、具身行为训练、资源博弈模拟等创新设计,引导学生建立“先完整自我,后经营关系”的健康情感观。经实践检验,课程有效降低情感焦虑水平,提升自我成长效能感,为青春期情感教育提供可复制范式。
发表时间2025-03-05 09:40:02
新课程背景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亟需探讨一种让充分参与者表达、互动参与度高、积极情感体验多的教育模式。本文分析探索表达性艺术治疗融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对该技术在心理课堂、个体辅导、家长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供新思路。
“议题+活动”融合教学,“支架+成果”协同增效 ——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发表时间2025-02-26 13:16:49
新课标指导下,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正面临着新变化和新挑战。为切实落实好新课标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本文通过“议题式+活动型”教学方法融合,基于学习支架理论和OBE理论搭建五类学习支架、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成果,探索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新思政课的融合教学模式,为中职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融合后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助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发表时间2025-02-25 08:13:21
本研究聚焦中小学心理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存在的困惑,教学目标具象转化的困难、价值引领与价值中立协同的矛盾、课堂动态管理的挑战。针对这三方面课堂困境提出“立心-立意-立序”三位一体的课堂突破路径:(1)“立心”为本,以教师认知架构能力具象化教学目标,丰富课堂“心理味”。(2)“立意”机制构建具身化情感场域,运用叙事疗法与价值观澄清等技术实现价值中立与价值引领协同;(3)结合团体动力机制进行规则内化,实现课堂“立序”,有效提升心理课堂效能。
发表时间2025-06-13 13:37:45
本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框架,系统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革新路径。通过实证与理论分析,揭示了当前课程建设在系统设计、实施效能与科学评价方面的结构性矛盾,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与数字化社会背景,构建了"四位一体"课程优化模型。研究提出从理念更新到实践落地的可行性方案,形成可复制的实践策略(如案例库建设与师资培养),为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25年心理健康素养目标提供理论范式与实践参照,助力教育治理现代化。
发表时间2025-01-06 16:45:25
绘本戏剧是通过教育戏剧的方式体验绘本故事,它是整合绘本与教育戏剧两者的优势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绘本资源重构指的是对现有的绘本内容、形式或技术进行更新和拓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绘本戏剧课程中,如何结合教育戏剧的范式对绘本资源进行重构,才能达到更好的心育课程效果?本文将结合几个具体的课例片段,从加强入戏体验、聚焦情绪感受这两个方面,阐述小学心理绘本戏剧课中绘本资源的重构策略。
发表时间2024-12-19 23:40:57
本文以美食丰富且可按需选择来类比心理单元教学的多元需求,提出“菜单式”设计与选择的概念,强调其在心理教学中的潜在价值与创新性。阐述当前心理教学面临的课程僵化、难以满足不同班级或学生需求等问题,说明“菜单式”教学如何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意义。
发表时间2024-12-14 11:33:28
文章主要探讨了在心理课堂中,教师如何敏锐捕捉学生的真切体验,并重视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以资源取向看待心理课堂。从逻辑梳理、倾听表达、共情涵容和时空腾挪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心理课堂上捕捉鲜活生成性资源的思考。通过构建课堂活动的逻辑链条、倾听学生的情绪表达、共情情感体验以及灵活调整课堂内外的时空布局,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提升心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发表时间2025-06-20 11:09:57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亟需加强学生自我认同与未来规划能力。针对当前课程中外部环境探索环节存在的资源运用不足、实践性弱、内容单一等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叙事心理学理念与技术。该理念基于后结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强调人生意义与身份的故事性建构及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研究将叙事疗法的核心理念(如问题外化、解构主流话语、重写生命故事)及关键技术(回溯、解构、重构)应用于高中生外部环境探索课程设计。具体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家族职业传承、解构固化社会职业观念、个性化探索大学与专业信息,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个人化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