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个案的辅导报告——萨提亚内在冰山理论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7-01-20 05:50:43

借鉴萨提亚个人内在冰山的概念,分析和解释案主人际关系敏感的表现和形成过程。运用认知重建、空椅子等技术,促使案主改变“讨好型”的沟通方式。

请你们关心我

发表时间2017-01-12 16:30:52

九年级的学生小A因足球训练的事,冒犯了班主任,被学校政教处勒令停课回家反思。在辅导中,小A向我倾诉了他的家庭状况及在学校的经历。在倾听中,我捕捉到了一些特别信息,发现在每次在进入一个新集体后,都会和同学、班主任、教官发生冲突,同时有了出人意料的获益。这让我警觉起来,并由此和他进行深度探讨。小A看到了获益背后的故事,并说自己很想获得父亲的关心,班主任和教官可以给他想要的关心。同时,在心理辅导中,还帮助小A和母亲做了深度沟通,对过往的经历进行了对接,纾解他内心的困扰。

一例高中男生网络依赖干预案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7-01-09 08:55:38

网络依赖干预的传统做法,往往采取厌恶疗法、电击疗法。那些冰冷而又残酷的方法,只是将当事人完全当作为一个病人或者一具生物体而已。在本案例中,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人本主义疗法等咨询方法。经过近半年心理辅导,当事人已经很好解决这一困扰以久的问题。

一例外地插班生学校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7-01-05 12:19:05

本文是一例外地生由于转校引起学校适应不良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诊断为外地插班生学校适应不良,属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特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与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进行心理咨询,经过6次咨询,效果较明显,来访者自卑心理基本消除,能积极融入班集体中,学习与人际关系状态有所改善,来访者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达到了预期目标。

想家的女孩

发表时间2017-01-05 10:25:00

心理咨询提倡价值中立,呼吁咨询师尝试穿着来访者的鞋走路,把自己当成自己,把他人当成他人,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本案例的主人公琳是名高二女生,她是带着想摆脱自己过度想家的念头来到咨询室。在咨询过程中,琳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行为,知情意统一,无逻辑思维紊乱,人格相对稳定。以下通过梳理六次的咨询记录,和同行分享。

正视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一名ADHD儿童家长的咨询案例

发表时间2017-01-04 15:15:08

金山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作为区域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辅导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为其父母提供必要的支持。辅导中心的值班人员主要为区内各中小学持有学校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志愿者老师。本案例中ADHD儿童的家长被负面情绪所困扰,无法抓住主要矛盾,也无力处理孩子的问题,在辅导中笔者通过倾听、共情、解释、探讨等手段逐步引导其认识到关键问题,产生理性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从多方施助到成长互助——一例小学一年级学生适应不良的辅导案例

发表时间2017-01-04 10:55:15

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小F即来访者的适应不良问题,在与来访者及其母亲的初次谈话中搜集信息并制定辅导目标,提出辅导策略: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依据心理学理论采用倾听、解释、鼓励、共感等基础技术帮助来访者改善不良情绪;通过家庭对话,以及行为训练帮助来访者改善被动的人际交往现状;实施注意力训练,改善来访者的学习表现等。经过面谈和电话跟踪共5次辅导,以及本人与父母、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来访者能够参与家庭对话与活动,与同伴出现了互动,上课注意力集中更长了。整个辅导过程,从多方施助走向了成长互助。

爱哭的“黛玉”男孩儿

发表时间2017-01-03 14:46:15

小清,新初一男生,独生子,因童年家庭和校园特殊经历,性格内向、敏感,较为自卑,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新环境,不敢上学。经常哭泣,控制不住,焦虑、低落情绪为主,伴有头疼、睡眠不好等躯体问题,经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经咨询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伴有轻度

行走的力量——一例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沙盘游戏治疗报告

发表时间2016-12-28 10:21:25

本报告介绍了一例刚进入小学一年级,上课不专心、好动、攻击同班同学的沙盘游戏治疗案例。通过对来访者父母和老师的访问调查,以及对来访者语言、行为的观察和初始沙盘评估,得出该来访者“自我”发展不充分的印象,故而对其进行了沙盘游戏治疗。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来访者运用沙子、水、沙具进行积极想象,由此激发了自愈力。经过11次治疗,来访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明显得到缓解,“自我”得到发展,这个发展着的“自我”能很好地按照一年级学生应有的规范来约束自己,咨询效果良好。

“失去感觉”的女生

发表时间2016-12-14 15:25:41

本案例为高二女生张某,因自感嗅觉、听觉、触觉等感觉迟钝而寻求心理辅导。通过收集一般资料诊断张某是在秋季与内在抑郁状态建立了内在链接,这是一种自我催眠,在咨询过程中引导她重新进入催眠状态,完成唤醒过程,回到真实状态,完成咨询目标。

来自星星的女孩

发表时间2016-12-09 12:29:15

筱,一名初一女孩,经历父母离异后,心理发生巨大变化:自卑、疑虑,甚至出现幻想,已经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父母离异事件对她产生了极大心理创伤。本文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希望通过大家合力让离异家庭的孩子走出心理阴影,让阳光重新洒进孩子心田。

与室友相处并不难

发表时间2016-12-07 15:47:06

一位高二的新疆女生,最近和寝室同学关系闹僵,适逢家中长辈过世,心情低落。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辅导老师运用认知情绪疗法、角色扮演技术和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进行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拒绝妈妈拥抱的孩子

发表时间2016-12-07 10:36:49

这是一个让任课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的孩子,撕同学的书、掐同学的脖子、打老师、还咬人。这一次是在课堂上打了美术老师。首先我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缓解他紧张的情绪,让他消除对我的阻抗;而后在对他的数学天分和家务能力赞美的基础上,聊起家人,才知道了妈妈对他的方式让他十分愤怒,却又无处宣泄,因此同学、老师便成为他宣泄情绪的释放口。家庭教育和母亲的角色再一次彰显了它的重要性。

“完美”的壁垒

发表时间2016-12-05 13:30:25

面对优秀的学生如何才能既做到帮他调整过高的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又不伤及自信与自尊,使其欣然接受?这个命题是所有市重点高中高一在心理辅导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我在这个个案咨询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多动症儿童的“焦点解决模式”家庭系统治疗个案研究

发表时间2016-11-30 13:55:27

通过15次焦点解决短期模式取向的家庭系统治疗,对一名7岁患多动症的男孩K进行个案研究。发现:1、焦点解决模式的家庭治疗能够促进多动症儿童症状的缓解和社会适应的完善。2、对多动症儿童的焦点解决模式家庭治疗经历加入期、改变期、巩固期等三个阶段;3、运用焦点解决家庭治疗引导多动症儿童生活中重要他人的协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 ——一例初三男生青春期自我中心思维的心理辅导

发表时间2016-11-27 20:59:33

一位初三男生出现的症状:老是说有人在看他,在嘲笑他。究其原因是青春期身心的变化,学习压力的增强,导致他陷入青春期自我中心思维的泥潭中。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做好咨询工作: 1、秉持人本主义理念,相信他自身成长的力量,培养他面对问题时的勇气与处理方法。 2、从改变错误认知开始,打消他的“罪恶感、羞耻感”,归于正常化。 3、通过事实验证法,知道身边的人并没有关注到他,而改变自己的自我中心思维,改变自己的执念。并在意象对话“看房子”中,调整自己内在的心理状态,在NLP的“避弹衣法”中巩固内心的安全感,避免他

谁动了我的运动鞋 —— 一例伴有同性恋倾向恋物症的辅导案例

发表时间2016-11-22 17:45:25

求助者存在伴有同性恋倾向的恋物症,咨询师在咨询辅导过程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结束、系统脱敏等方法,帮助求助者摆脱恋物证。辅导后,求助者的基本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并能和异性同学建立正常的友谊。

我总被人排挤—— 一位单亲家庭孩子的自我概念偏差

发表时间2016-11-21 10:58:56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形成和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个体对环境中的一切都十分敏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父母的期待、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无一不在影响着初中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咨询过程中,我和当事人达到了咨询目标,这说明了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系统干预

我像个骡子一样——一例高一男生学习焦虑的个案分析报告

发表时间2016-11-19 23:57:42

本案例采用心理动力学的观点,回顾成长经历,并建立联系。探索了高一男生小池的学习焦虑——常常像头骡子一样,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不敢停下来。把握 “骡子”的这个意向,在咨询中探索这个意向背后的象征,寻找到根源——对父亲的形象和感知,并通过家庭的对话来达到转变的目的。 第一次会谈:了解基本信息,建立关系。 第二次会谈:深层原因探寻——骡子的意象 第三次会谈:解开心结。 经过三次的会谈,小池从身体、语言上的“像一头骡子”,到自己表述已经可以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了,其实是一次自我的审视,也是一次对父母,尤其是父

拨开情绪阴霾—用可操作心理技术解决社交焦虑

发表时间2016-11-07 13:28:24

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一名社交焦虑中学生进行心理分析与干预,并使其学会自主操作元认知干预技术进行心理调控。元认知干预技术对来访者认知、行为和潜意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社交焦虑形成背后复杂系统增强循环的心理机制,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干预核心,以认知调整和临床暗示训练为技术手段,帮助来访者获得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思维、行为及潜意识反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