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5-02-07 23:24:31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颖且高效的教学模式,凭借其独有的优势,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本文深入探究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系统阐述其实施步骤与应用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其显著成效,旨在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
发表时间2025-01-15 08:49:48
本文立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结合学校工作中普通心理档案、特殊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动态跟踪档案的具体应用实例,分析如何建立心理档案,怎样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在为心理教师提供参考和启示,进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已入选9-10月上旬刊)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体验式教学在心育课中的探索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5-07-17 15:13:17
随着教育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其中“数字化应用”维度明确要求教师应具备应用数字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能力。传统体验式教学心育课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仍在教学情境创设、学生自主探究、评价方式标准化等方面上仍存在困境与难点。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凭借其在教学情境创设、学生思维盲区突破、课堂评价标准化中的独特优势和应用潜力,为传统体验式教学心育课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结合《唤醒沉默的白羊——共同应对校园欺凌》这一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合创新课例,探讨基于GAI
发表时间2024-12-19 17:44:33
在学校开展心理监测工作的背景下,对疑似心理疾病症状学生的医疗转介成为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一大难点。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之一在于家长对学生心理危机的不理解或不接受。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多方会谈中要形成家校合力,需要找准会谈的困境、探究有效应对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4-12-16 12:02:56
摘 要: 家校沟通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意义重大。然而,实践中的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却障碍重重。本文以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视角,提出了树立系统观,促进全方位家校沟通;构建中立态度,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系统;积极赋义,协助家庭重获对生活的控制感;布置家庭作业,巩固会谈成果。以期建立高效的家校沟通模式,形成共同应对心理危机的合力。
发表时间2024-12-16 15:58:16
在高三考前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有助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情绪,同时增强团队凝聚力,鼓舞志气。本文就如何开展好考前素质拓展活动,获得良好活动效果,从确定目标与活动设计、活动的前期准备与注意事项、活动案例和活动总结反思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分享。
正向结盟 协同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4+4”理念探索与联动实践
发表时间2024-12-16 16:35:34
当前,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家校沟通对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意义重大。基于实际工作需要,本文提出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的“四换位”理念与家-校-医-社“四联动”模式,对于破解当下心育工作“安全责任重大、专业力量不足、家校难成合力”等瓶颈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发表时间2024-10-11 09:56:21
摘要:面对心理问题低龄化的趋势,学校秉承“儿童友好”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校-家-社”心理互助共同体,开展“知心爸妈互助”、“暖心亲子互助”、“贴心同伴互助”三大实践活动,逐渐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互助志愿服务”模式,通过丰富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平台促进美好生命的共同成长。
发表时间2024-10-10 08:33:11
在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中存在着资源整合不充分,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少等问题,心理咨询工作未能在学校充分发挥其作用。基于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场理论,通过制度革新激活境域心理场,完善已有的固化制度和运作方式;通过情感联结浓厚关系心理场,拉近全体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者之间的距离;通过知行促一丰盈个体心理场,提升学生对心理咨询知识的认知和对自我心理需求的自省,达成心理场重构,实现学校心理咨询“场景增能”。
发表时间2024-12-19 13:33:56
心理危机学生的干预工作成为学校和家庭面临的一大难题,从家校协同育人的角度分析当前心理危机学生干预中家校协同育人的困境,尝试探索建设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体系、分工和机制,通过体系层级化、途径多样化,在发展、预防与干预三个目标上,借助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
发表时间2024-06-07 13:46:50
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问题,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有待提高。基于心理危机生态系统理论,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项目组,探索推进心理危机应对“课程化”“制度化”“协同化”“数智化”的“四化”策略,以此来提升“三预”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构建一体三维四柱危机干预网络,助力休学学生健康成长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4-04-23 21:44:23
近年来,因心理健康问题选择休学或面临休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相较于校内相对完善的危机干预系统,休学在家学生往往缺乏相应的支持性资源,导致休学学生的危机事件频发。因此,通过分析休学学生的需求和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心育工作实践和教育现状,构建一体三维四柱危机干预网络,运用该网络整合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资源,为休学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危机预防、识别、干预和善后支持,助力休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发表时间2024-04-08 22:21:35
心理社团是落实“双减”政策实施课后育人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社团活动中常出现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或是不表达的“旁观者”现象,不利于团体进程的推进和团体凝聚力的增强,反而会破坏团队合作,对学生彼此之间对问题的深入探索形成阻碍。为提升心理社团活动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减少心理社团活动中“旁观者”的出现,努力变旁观者为活动参与者,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调查学生心理需求,活动设置有弹性;2.创设安全的活动氛围,活动过程有融入感;3.设置团体评价机制,人人都是活动的主人;4.发挥教师教育
发表时间2024-03-20 15:52:58
在高中心理咨询中,需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来促进良好的帮助关系的建立,而咨询师的心理品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良好的自我觉察力,稳定平和的心态,接纳和包容的态度,充满好奇心,足够的耐心,伦理决策力等六个方面来论述和探讨有助于促进良好帮助关系建立的咨询师心理品质。
从“心”出发,助力成长 ——特殊教育学校孤独症学生问题行为应对策略例谈
发表时间2024-08-08 14:10:03
在特殊学校中,孤独症学生障碍程度较重,常常会出现问题行为,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在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该坚持温柔而专业地态度,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规范、安全的方式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事后,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行为的动机,给与抱持;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运用行为技术来帮助学生建立替代行为,通过个别训练的方式来补齐学生的技能短板,使得孤独症学生更好地适应班级的学习生活环境,减少问题行为。
发表时间2024-03-07 09:43:51
班级心理委员是防范班级心理安全风险的重要力量,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朋辈辅导及预警危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常熟中学在构建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体系过程中,探索出了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的3个阶段、3种方法、3次考核的“333模式”,成效显著。“333模式”是中小学校探索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路径的一次有益尝试,亦是中小学校充分依靠学生群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的一次有力实践,能够为其他学校完善心理健康预警网络提供高中阶段的案例样本。
家校合力,用对话重塑希望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视角下心理危机学生家校沟通困境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4-01-25 18:29:50
家校沟通是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点,有利于促进信息共享,通过家校合力来降低心理危机学生的风险程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面临着重重困境。本文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视角,分析了家校沟通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尊重家长意愿,聚焦共同目标;同理家长情绪,摘下病理标签;关注家长优势,实现正向沟通。旨在发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优势,用尊重、合作、不评判的对话来化解困境,重塑希望,为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的家校沟通实践提供参考。
发表时间2024-01-03 10:27:35
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正念养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亲子关系和社会适应性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父母的正念养育水平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亲子关系在正念养育和学业成绩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社会适应性在正念养育和学业成绩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亲子关系和社会适应性在正念养育和青少年学业成绩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提升父母正念养育水平可以改善亲子关系,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进而提高学业成绩。
发表时间2023-12-22 08:56:21
“学会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领域的核心素养之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发展性学习心理辅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初中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初中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有效路径。该项课程实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基于“乐学善学”的活动内容设计和基于“勤于反思”的过程方法设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3-12-21 09:22:05
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提升青少年生命价值感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和生命价值感,培养青少年关爱他人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加强生命校本劳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多种教学模式,在学校和班级常规管理中落实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完善保障机制等方式,可以在全面提升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