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5-03-13 14:56:25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的不断上升已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高中生群体的自杀现象尤为严峻。在学业、家庭、友情及校园等多重压力的交织下,高中生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若这些压力无法得到有效排解,他们极易陷入绝望情绪,进而萌生自杀想法。 随着高中生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他们在心理与行为层面展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往往更倾向于向同伴寻求心灵慰藉,而非轻易向父母或老师袒露心声。研究表明,青少年在自杀前通常会向同龄人透露出自杀迹象。因此,借助同伴的力量来预防和有效干预学生自杀行为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
发表时间2024-11-01 19:06:31
《假如我变成了一只甲虫》 ——提升心理弹性的心理课设计李杰(成都市武侯区西川实验学校,成都 610043)关键词:...
读书破万“卷” 我的学习“永动机” ——高二年级学习动机心理活动课设计
发表时间2024-11-01 16:34:23
本节课主要是由内卷这一热门话题切入,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来探讨学生的内部动机,让学生做到像游戏一样快乐地学习。
假如担忧有形状 ——表达性艺术辅导在高中生情绪管理辅导课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4-10-30 10:29:56
本活动设计用表达性艺术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察觉并接纳担忧的存在,采取有效行动来应对担忧。首先,同学抽取担忧图片,引出课堂主题。其次,通过展示对学生担忧事件的调查结果,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再次,通过绘制自己的担忧形状,把担忧情绪外化成图画。最后,通过心理剧的演绎,在帮助主角寻找担忧应付方式的同时,自己也重新拥有改变的力量。
发表时间2024-10-20 21:39:07
本次活动通过以绘本为载体,通过游戏、教育戏剧、艺术表达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六年级学生掌握、使用五感法去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培养积极情绪,增强心理弹性,从而学会享受当下,热爱生命。
发表时间2024-10-16 15:35:38
本课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作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天使与恶魔”游戏情境,启动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自我控制的体验;接下来,设置了“达芬奇密码”环节,让学生体验在进行任务时,被各种外界因素干扰的感觉以及觉察到被干扰后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在任务上的过程,全面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自控力的体验感,让他们在体验中展开思考;再进一步通过“辨析自控三策略”和“自控力实践营”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学习场景下通过“做中学”来掌握并运用提高自控力的知识;最后,“自控力成长单”环节,通过每天记录运用自控三策略
发表时间2024-08-09 18:56:20
伪装者的现身——突破考试事件中的自我设限卢颖,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523129 沈倩倩,杭州市富阳区江南中学,311421【活动理...
发表时间2025-03-03 14:18:04
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成倍增长,造成很多人习惯克制情感,忽视情感方面的需求和价值。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灵禁锢,树立良好的社会能动意识,引导其学会热情帮助他人,同时也学会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是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正向社会互动的必要途径。 本课以动画短片《冷漠先生》为蓝本,通过团体热身、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团体结束四个环节,在认知层面帮助学生了解热情相助和主动求助的运用机制,理解“心墙”的概念;在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世间的温
发表时间2024-08-05 13:15:50
小学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许多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比如因为成绩差而全盘否定自己,或者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外貌而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自卑,影响其情绪和自我成长。结合以上阐述,本课以团体动力学理论和自我三重认知模型为指导理念,以自我意识范畴中的“自我标签”为切入点,通过学生当下感兴趣的“剧本杀”逻辑推理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索自我,认识自我,以满足此阶段的人格发展,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发表时间2024-07-30 11:23:31
学“慧”说不——小学五年级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课设计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民小学 314500 张佳怡 17816869971 306112601@qq.com
发表时间2024-07-28 16:57:47
一、团体暖身阶段:生命话重来 二、团体转换阶段:生命初感受 三、团体工作阶段:生命再创作 四、团体结束阶段:生命新能源
发表时间2024-07-20 00:27:14
新高考之下,生涯探索与规划已成为高中必修课。学生需要在知己和知彼的基础上,做出选科、专业及职业抉择。本节课以舒伯的15种职业价值观(美的追求、安全稳定、工作环境、智慧激发、独立自主、多样变化、经济报酬、管理权力、利他助人、生活方式、创造发明、上级关系、同事关系、成就满足、名誉地位)为理论基础,通过“职业价值观交换市场”“价值观—职业导航仪”“我的职业—价值观”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当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和“理想(意向)职业”,用“职业价值观—职业”图、“理想职业—职业价值观”图等模型图让核心知识易懂易会、让
发表时间2024-11-08 10:12:22
积极心理学的PERMA理论中,“意义”被作为幸福的五大支柱之一。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中青少年人生意义感现状调查结果却显示:38.0%的青少年缺乏人生意义感,也没有动力去探寻生命意义,呈现出“空心病”的状态。初中生正处于身心都在经历重大变化的青春期。无论是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还是认知发展,都在一个成长的“关键期”。本课以“遥控器”为具象化的载体,让学生在这一工具的感知、操控和体验中,引发对人生意义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创伤后成长”的能力,增强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联结感、意义感。
发表时间2024-09-29 16:32:41
七年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智能成长正处于敏感期,他们会更关注与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磨合和冲突。面对冲突如何进行有效的解决是七年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道歉是化解冲突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是冲突的过错方时,良好的道歉行为可以化解一部分的冲突。因此,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道歉技巧对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旁观泡泡变形记 ——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初中生校园欺凌心理辅导课
发表时间2024-09-02 18:19:03
校园欺凌是学生间一种力量不均衡的特殊攻击性行为,具有蓄意且重复发生的特点。初中生步入青春期后,更易发生人际冲突,校园欺凌的发生率较高。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往往因没有直接“参与”事件而被忽视。然而,作为欺凌事件中一种重要的隐性力量,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欺凌行为的继续或终止。本课程创新性地引入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让学生利用非言语工具,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展现出来。在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待校园欺凌,不应该有事不关己的淡漠态度,旁观者有责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采用恰当的方式帮助被欺凌者。
发表时间2024-07-05 11:44:59
本课以“你说我猜”游戏引出表达的重要性,从而导入主题;其次,学生通过亮红绿灯的方式,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给人不同感受,既增添了趣味性,学生又有了体验感,同时以心理剧的方式呈现同学间沟通失败的案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你信息”表达的危害,为接下来学习“我信息”表达奠定基础;接着,利用希沃小游戏,情景表演突破重难点即“我信息”表达的技巧;最后以拍手掌小游戏总结升华主题,游戏中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知识点,引发学生再次明白恰当表达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发表时间2024-06-19 11:03:42
《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本节课选取“认识自我”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设计,面向八年级学生。 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通常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的塑造等。初中阶段是性别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较为刻板,认为男生、女生的特点是单一的,两极的[1]。如此一来,僵化的性别刻板印象就约束了他们的行为模式,限制了个人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学生因无法达到性别角色期待而烦恼,如个别学生被贴上“女汉子”“娘娘腔
发表时间2024-06-14 16:53:02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理教师发现很多高中生的心理困扰源自于一次学业、人际或生活中的失败经历,对失败的不合理认知,触发了他们过度的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本节课以参观失败博物馆为主线展开,聚焦学生失败时的消极情绪和认知,通过觉察情绪、转化认知、探寻失败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失败观。
发表时间2024-06-05 14:18:29
本主题聚焦于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属于认识和完善自我模块,也是“自我管理”这一核心素养的外延精神。本节课以“理想自我”为切入点,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广苏故事为基调,创设“理想我设计大赛”情境,学生通过“意绘理想我”项目任务,初步探索理想自我的具体内容,并尝试挖掘理想自我中蕴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进一步的,通过“丈量理想我”项目任务,学生看见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并通过短焦评量问句,尝试探索5%的积极行动,从而形成合理的个人发展方向和行动计划,不断增强责任感和进取心,为成为理想的自己而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