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4-11-07 11:08:11
现实中的教育,却过于强调对缺点的矫正,而忽略了对优势的培养和发挥。我碰到过不少优秀的学生,努力能干,他们对自己所谓的“性格缺陷”如内向等了如指掌,却对自己的优势和天赋毫无自知。这是教育的失误,我们忘了,克服缺陷本身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优势和天赋才能
发表时间2014-10-08 19:45:57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了我们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有什么“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守住教育的灵魂,必须慢,因为快,许多事情浮光掠影,没等它慢慢沉淀,便被时光冲得无影无踪。教育需要慢慢浸润,任何“快刀斩乱麻”似的对待教育之事,最终可
发表时间2014-09-27 21:40:41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于他们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的习得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和有难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是创造让学生适应的教育,而是要创造适应每一个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成长是由他自己做主的事情,尤其是健康地成长,充满智
发表时间2014-09-22 19:51:04
教育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里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是在学生和教师的交往与交流中建立起来的。其中,教师的言与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但“言”得如何,“行”得怎样,却是需要教师不断加以锤炼的。教师“讷于言而敏于行”传达给
发表时间2014-09-22 16:53:52
在当下学校,我们很多老师擅长“教成功”,却缺少“教平凡”的能力和经验。老师修炼“教平凡”的心态和能力,并赋予平凡以意义,让教育回归真实本性,才会让孩子的生命旅途更远更宽。
发表时间2014-09-19 19:01:18
我有一位班主任朋友李老师,每年寒假过后新学期的第一天,她的教室里,孩子们都会排着整齐、安静的队伍,等待着李老师的拥抱。这是李老师和孩子们的约定:每年一个新年的拥抱,50个孩子,50个拥抱,一个都不落。那一天,每一张小脸上,都荡漾着幸福地期待。曾经有毕业好
发表时间2014-09-07 10:05:47
班主任管理班级,既要关注走向(班级发展目标),又要关注脚下,即所站的位置。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站好位置就是在引导学生走好发展之路。在学生处于不同阶段的时候站好位置,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
发表时间2014-05-11 13:06:53
孩子的成长也伴随着其从童言无忌到热烈反应到无声参与活动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与教师的教育直接相连。作为教师要以人格的教育为核心,不要关闭孩子探究世界的心灵之窗,这样他们才能拥有探究世界的动力,有新的发现,有更为精彩的人生。
发表时间2014-05-05 16:15:44
青春期的逆反是要求自主的需要的表达,背后有对自主的不确信,以及因此产生的恐慌和焦虑。虽然很多中学生表面上装作毫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其实多数人的内心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评价而震动摇摆。家长和老师们如果能读懂那些大声反抗和大力逆反的背后是有他们对自己的
发表时间2014-02-25 15:22:40
本文是一篇由某咨询案例(该案例是一起成长过程中父母严重缺失的典型案例)引发作者对家长陪伴对孩子成长重要性思考的随笔。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家长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家长不应该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该文以散文形式阐述了一个理念:教育
发表时间2014-02-10 15:58:01
人的本质在于循着他自己的轨迹生长,而生长则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便是常识。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应该说,这是常识,但今天却一再被提及,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在应试
发表时间2014-02-10 15:33:27
观教育内涵,不管是“上施下效”,“使作善”,还是引发出其固有的潜在的素质,都必须顺随孩子的心愿,强拉牛头硬喝水似的教育,往往得不偿失,甚至还会伤害学生身心,贻误其一生的成长。“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流出来的,才能达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陶
发表时间2013-12-25 15:15:42
“适应”是一种力量,“适应”也是一份美丽。育人者只有始终将利于孩子成长作为“适应”的最终落脚点,珍视这一独特的育人资源,提升自身的境界和技艺,拓展有效平台和渠道,自己的教育实践才会得益于“适应”的力量,绽放出如花景致。
发表时间2013-05-03 19:25:05
为什么我们做教师的不能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唑唑逼人的霸语权,让学生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示弱是一种智慧,并不意味着无能、懦弱,更不代表简单的退让、迁就、拙劣的认输,就像说话声音高的人不一定代表他强大一样,这里所说的示弱是不显山露水的俯身,是一种豁达、宽
发表时间2012-12-07 11:16:31
为自我评价选择了一个有效的“位置”,在自己享受学习快乐的同时,也帮助张力从“自评错位”的痛苦中走出来,其实也生动地提醒每一个育人者——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评价他人,都应为其选择一个有效的“位置”,这样才会让其展示出应有的“正向价值”和“有效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