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家庭教育,多一点积极赋义

发表时间2022-06-23 13:20:54

家庭教育中的积极赋义,就是在面对孩子所谓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改变原来的看法,从一个新的角度给它重新定义,赋予积极的意义。只有这么做,孩子才会潜移默化地习得这种思维模式,变得积极乐观,勇敢自信。

请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

发表时间2022-06-15 09:27:49

别让鼓励变成阻力

发表时间2022-06-06 16:26:08

有些孩子因为罗森塔尔效应却步不前。鼓励与期望,仿佛成为束缚他们前进的绳索。因为人们有时候会通过制造问题来解决问题。在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时,我们要注意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给予他们期望,让孩子能够信心满满的去做得更好。什么方法才是好的教育方法呢?其实孩子会给予我们答案。我们可以灵活变通的运用各种方法,然后仔细观察孩子的状态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先懂得人,再给予爱

发表时间2022-06-04 15:17:45

在人际关系中,懂得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当懂得了别人之后,对方就会感到被理解,也会让关系顺畅和谐,反之就会让关系很纠结,很矛盾。所以,有时候需要跳出“以己度人”的思维,不预设立场,适当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再给予对方需要的。这样会促进关系的和谐发展。

有温度的教育更贴心

发表时间2022-05-23 11:02:14

教育的核心是人,关键是爱。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就是要以生为本,眼中有人,心中有爱。

被“看见”的孩子会有“看见”的力量

发表时间2022-05-12 18:00:07

无。

我们看见的往往只是表象

发表时间2022-05-09 11:44:15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件事至今让我后悔不已。 那是在午后的历史课堂,我发现一位女生打瞌睡,当场劈头盖脸把那个女生批评了足有两分钟。后来了解到这个女孩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高一下学期休学,这个学期才刚返校不久。这个女孩是鼓足了多大的勇气才返回校园,她是多么需要在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鼓励和温暖,而我做了什么? 我沉下心来反思,当老师发现学生有违反常规的行为时,千万不要粗暴的下断语,我们看见的往往只是表象。老师要深入的了解原由,真正找到这些行为发生的症结所在,才能真正找到帮助孩子的途径。批

自我价值感,学生健成长的核心动力

发表时间2022-04-27 17:32:30

自我价值感,直指一个学生心灵深处,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让学生感受到他自身的价值,比不停地催促他努力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惩戒有尺度,教育有温度

发表时间2022-04-13 10:59:25

教育要有态度,更要有温度,即使是惩戒和严厉也一定是温暖的。如果本末倒置,不考虑如何通过惩戒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试图通过劝退、打骂、暴露个人隐私等手段形成威慑,如何让学生心服口服?如何让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

请给予孩子适度的自主权

发表时间2022-04-12 09:20:04

家庭教育应回归“生活”和“生命”立场

发表时间2022-03-20 09:41:10

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人,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成绩和其他各方面才有可能持续发展,成功才有意义。家庭的教育优势不在知识学习,而在家庭独有的生活化场景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底层能力和人格品质。因此,不管教育政策如何变化、中高考怎么改革,只要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本有的优势,回归“生活”和“生命”立场,帮助孩子发展出独立生活和幸福生活的能力,那孩子就有能力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成长发展得更好。

弯路上的风景 更美

发表时间2022-03-19 11:03:02

当父母引导孩子用正向、积极的态度聚焦问题,把不快乐变得有意义,并积极行动时,真实可感的幸福就在不远处。父母不要剥夺孩子走弯路的权利,对漫长的人生而言,那条弯路上的风景,也许更美,孩子更需要!

给孩子人生的自主权

发表时间2022-02-22 14:21:29

生活中琐琐碎碎的决定时刻,都是培养孩子的决策力、激发孩子的动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机会。父母的过度干预,使得孩子丧失了这样的机会。所以,长大后的孩子,在面对人生中的重要选择时,没有选择决策的技能,会焦虑、会迷惘。

尊重孩子,从”看见“开始

发表时间2022-02-14 13:26:01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只有被看见,才会被尊重、被接纳、被关注、被爱护、被支持。所以,在与孩子共处时,我们要看见孩子的需求,看见孩子的情绪。不要让我们的无视或漠视成了孩子童年的创伤。只有看见孩子,我们才能够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做情绪稳定的中年人

发表时间2022-02-09 10:23:57

从生活中的两件小事中及时的自我觉察转换认知从而改变处理谈起,阐述: 1.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情境可以换一种认知: 孩子考试失利——把“不争气啊,气死我了”变成“他一定也很难过吧。考试的意义在于找出问题,和他一起分析得失再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吧”。 孩子不做家务——把“太懒了,将来怎么办”变成“一定有某种原因养成他现在的习惯,我要和他坐下来好好谈谈,看看是怎么回事”。 孩子和自己意见相左——把“他是不对的,我一定要纠正他”变成“我们可以互换角色理解对方,或各退一步或先搁置”。 2.换一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发表时间2022-01-15 10:41:07

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是无条件的爱,那么他会感受到安全,那么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勇于尝试、独立和自信;如果从父母那里,他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那么他就容易自我怀疑、批判,那么他就会发展出自卑、多疑的个性特点,他的潜能就难以得到开发。

沟通,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

发表时间2022-01-07 12:08:26

本文阐述了亲子沟通不畅中的不关注孩子感受的现象,并对如何关注孩子感受提供了操作性强的建议。

我的学生抑郁了,为什么我没有早点发现

发表时间2021-11-18 10:23:04

近日,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在工作中,越来越多抑郁的学生有抑郁的表现,他们很少一部分能主动获得治疗。更多的是感觉自己情绪状态不对,但又不知道怎么了,还被父母老师怀疑是偷懒不学习而找的借口。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筛查,让老师提前了解抑郁的相关知识,识别学生的抑郁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不同“标签”对学生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11-09 14:24:50

不同标签对学生的影响 贴标签简单理解就是扣帽子。它与普通的评价不同,是指片面地、重复地以某种特质来形容一个人,或是把人归于某个类别。标签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贝克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更倾向于成为标签所框定的那种人。 先说 负面标签

最重要的不是学什么,而是亲子关系

发表时间2021-11-01 18:47:19

父母需要做的,是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父母最重要的不是送孩子上什么名牌学校,也不是给孩子报各类学习班,而是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爱,给予孩子一个包容与接纳,支持与鼓励他成长的空间。在“双减”下,我们减少的是那些压力,那些攀比,那些恶性的竞争,那些与

12240条记录首页上页12345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