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咨询方略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学校心理教师对在校抑郁症中学生的干预策略探讨

                       学校心理教师对在校抑郁症中学生的干预策略探讨

 

                                                                                      马晓雪

                                                            (乐山外国语学校,四川 乐山 614000 )

 

        摘 要:目前,越来越多患有抑郁症的中学生带病在校就读,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为更好的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支持,促使他们早日摆脱心灵的阴霾,文章从心理教师自身、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班主任、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医院六个方面,就学校心理教师如何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对在校抑郁症中学生开展干预工作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师;抑郁症;干预策略;

 

        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2021年9月21日)的“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和未特定型抑郁障碍发病年龄均约为14岁,抑郁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明显,但卫生服务利用率低,很少获得充分治疗。[1]《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数据也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达15-20%,接近于成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其中41%的学生曾因抑郁休学,46%的抑郁症学生没有寻求任何帮助。而根据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调查结果,在青少年自杀者中,中学生约占51%,其主因也是“抑郁症”。[2]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都在向社会呼吁,深陷抑郁漩涡中的中学生亟需被关注。

        但在现实生活中,患抑郁症的中学生处境却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及学生本人对病症缺乏正确的认知,一味关注学业而忽视就医,或因强烈的病耻感而隐瞒病情;学校和班主任对学生区别对待;同学在背后议论纷纷指指点点;抗抑郁药物疗效缓慢副作用明显;心理咨询费用昂贵……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影响着中学生抑郁症的治疗和康复。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很多学生已被确诊为抑郁症甚至严重抑郁症,需要接受专业、系统的治疗,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仍留在学校继续学习。而这些学生的身心状况和病情发展都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关心关照、定期跟进和科学应对,给老师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对于身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线的心理老师来说,有必要对中学生抑郁症的心理干预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从而更好的为这些在校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支持,促使他们早日摆脱心灵的阴霾。但中学生抑郁症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心理教师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发挥优势、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故本文试从教师自身、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医院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心理教师对确诊抑郁症的在校中学生开展干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理论与实践并修,夯实个人专业素养
        (一)心中有数,全面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心理教师应熟知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核心症状、常见治疗方法及其利弊、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的不同表现等方面的知识。如此,既能为自身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学生、家长、班主任等群体进行必要科普,消除大众对抑郁症的误解。看见和了解抑郁症,才是治愈的开始。
        (二)操之有度,严格遵守心理咨询伦理规范
        首先,心理教师未经系统的医学训练,无诊断权和处方权,不能擅自对学生提供诊断;其次,对已被正规医院精神科确诊为抑郁症的中学生只能配合精神科医师的治疗提供辅助咨询,并在咨询中对学生的精神科症状进行动态评估,重度抑郁症务必确保学生先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物控制症状,等进入平稳期有所缓解后再考虑心理咨询,自杀危机干预需由团队共同进行。再次,中学生多为未成年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家长具有监护权和知情权,尽管有时学生要求为其保密,但属于保密例外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并如实告知家长。第四,坚守必要的咨询设置,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陷入学生与家长具体事务的论断,以免被裹挟或造成个案的脱落。
        (三)行之有方,加强咨询技术的学习与实践
        中学生抑郁症有着明显的时代属性、文化背景、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在进行咨询时不能简单套用任何单一的理论与疗法,更不能仅凭一腔爱心和热情,而是要注意关系匹配度和疗法匹配度,如:辩证行为疗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情绪耐受,加强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等技能;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可以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认知行为疗法与行为方面的问题解决更匹配;精神分析对关系类的问题可能更有效……因此,心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各种咨询技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因人制宜,切实提高咨询效能。
        (四)过之有督,反思咨询的进程与偏颇得失
        定期对咨询目标、咨询设置、咨询方法、咨询阻抗、咨询中的移情和觉察等进行反思总结、修正完善。可以通过回看逐字稿、回听录音(需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录制)等形式加强自我监督,或寻求资深有经验的专业督导及同侪督导;通过复盘分析,思考怎样做的更好,通过推盘分析,思考接下来应怎样做,从而提升系统思维,获得看待咨访关系和案例内容的全新视角。

 

        二、陪伴与支持相融,提高学生心理能量
        (一)掌握学生病情,建立良好关系
        对于主动或在班主任的要求下来到辅导室进行咨询的学生,心理教师需结合其现实表现对学生状况进行评估,并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因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时医院精神科开具的诊断报告并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情况,如:部分学生会由于害怕父母担心、不想给父母添麻烦或为了节约治疗费用而隐瞒病情,假装轻症;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迫切想要被他人看到和关心而有意或无意的夸大病情。因此,心理教师要注意与来访学生建立安全信任的咨访关系,让其卸下心理防御,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为后续的咨询或转介奠定良好基础。
        (二)开展心理咨询,启发自我成长
        尽量避免安慰型咨询,提倡启发型咨询、成长型咨询;避免单一归因,提倡多元分析、系统调整;避免短期行为,提倡标本兼顾、持续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底色是暖色,咨询不是为了证明学生心理有问题,而是要降低学生病耻感、疏通消极情绪,帮助学生解决他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心理教师需要跟随、倾听、共情学生,与其同频共振,对学生心理创伤的揭示和处理要在综合评估咨访关系的状态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掌握积极的应对模式,挖掘学生的潜力、资源、成功体验和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自我成长的良好氛围,修复其自信和力量,让学生在咨询中获得成就感和成长的启发。
        (三)敦促积极治疗,树立康复信心
        部分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中、重症学生因为觉得药物会带来头晕、恶心、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等副作用,并对大脑造成损害,而擅自停药;或部分家长因担心孩子对药物产生依赖,罔顾学生本人意愿和病情需要而一厢情愿的让学生停药;还有大多数家庭因为认识不足,仅采用药物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如此种种,都导致抑郁症的治疗不见起色甚至病情反复。因此,心理教师要极力建议未接受正规治疗的学生积极就医,并充分肯定学生为治愈疾病而付出的努力,同时向学生科普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机制、副作用范围和服用周期以及心理治疗的必要性,鼓励学生配合精神科医师的治疗,严格遵医嘱服药缓解症状,坚持结合心理治疗防止病情复发。通过专业的讲解、真诚的关怀、稳定的支持,帮助学生树立康复的信心。

        

        三、理解与沟通并重,构建良好家校关系
        (一)理解家长处境
        尽管很多中学生抑郁症的诱发因素都与家长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和紧张的夫妻关系有极大的关联,心理教师在与学生建立咨访关系后,心中的天平可能会向学生倾斜,但切忌在与家长沟通时将其放在对立面,或者进行批判和说教。而是应该先理解父母的处境和选择,共情他们为孩子病情所付出的努力和受到的挫折,然后在认可的基础上寻求可能的改变。孩子的问题是家庭问题的社会化,心理教师应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的症状,帮助家庭成员看到是怎样的家庭沟通和互动模式形成了目前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绪,引导父母学会认可孩子,每个人都应该谈自己要改变些什么,而不是相互指责,从而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重构和谐的家庭关系。
        (二)传递科学观念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情况不重视,并非是他们不爱孩子,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真正的状况,或者不了解抑郁症。“邋里邋遢不愿活动就是懒,体重减轻就是挑食不吃饭,睡不着觉就是胡思乱想瞎操心,整天哭哭啼啼就是玻璃心……”这些家长们因错误解读抑郁症的表现而给孩子贴上的各种标签,会让被抑郁困扰的孩子无从辩驳,而陷入更深的沼泽。因此,心理教师有必要通过一对一访谈、线上或线下的家长学校培训、心理报纸、科普文章、宣传视频等方式,为家长详细进行抑郁症相关知识的科普,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治疗观念,正视疾病,接纳患病的孩子,理解孩子的痛苦。
        (三)达成家校同盟
治愈抑郁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对治疗的参与程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治疗效果。心理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最大限度的争取到父母的支持,与其建立良好关系,形成合作同盟,为孩子的康复共同努力。督促家长带孩子接受专业的抑郁症治疗,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参与系统式家庭治疗。转介时心理老师可为家长提供3-5个官方的心理专业机构,包括其地址、电话、出诊信息等,以便家长选择参详,协助家长把孩子转介到医院,有结对医院的学校可以启动绿色通道,为家长解决预约排号的困难。

   

        四、培训与指导并行,提升班主任帮扶技能
        (一)定期开展培训
        除了主动寻求咨询帮助的学生,仍有许多通过心理筛查和每月班主任摸底排查出的患有抑郁症的学生,他们不愿意与心理教师进行交流。此时不可强求,可以借助班主任的力量定期了解其身心状况和病程发展,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通过对班主任的培训和指导,间接的进行介入和干预。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提高班主任的辅导技能,提醒他们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做好辅导记录、把握交流原则、掌握家校沟通要点、签署必要的安全协议、明确危机处置流程等。
        (二)及时解答疑问
        当班主任对班上抑郁症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家校沟通等工作时,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抑郁症学生的听课状态、作业完成、参与活动等方面的规范,管严了害怕给学生造成压力,管松了又怕影响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很多班主任觉得难以把握好尺度,便会向心理教师求助。当他们询问到心理老师时,要尽己所能为班主任提供支持,及时为其答疑解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多方因素,谨防因一时疏忽而处置不当,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五、汇报和建议并进,完善学校支持体系
        (一)必要情况及时上报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心理教师也会出现力有不逮的情况,当遇到难以协调和解决的问题,或学生病情严重、情况紧急,出现危害其自身和危及社会安全等危机情况时,心理教师除立即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外,还要将情况如实上报给分管心理工作的相关领导,不可擅自隐瞒,以便学校及时掌握相关信息,科学制定决策,启动干预机制。
        (二)反馈专业建议
        对抑郁症学生的干预工作有时还可能需要学校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支持和认可心理教师的工作,满足心理教师合理的诉求,帮助解决实际的工作困难。因此心理教师要加强对心育工作和心理知识的宣传,反馈专业的建议,促进学校领导及师生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提高对心理教师专业的认可度,让学校各层级、各部门了解,需要怎样更好的配合心理教师为这些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推动学校建立健全相关的支持体系。

 

          六、转介与诊疗结合,探索校医共建模式
        (一)建立转介诊疗绿色通道
        心理教师要推动学校与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诊疗机构建立结对机制,为有需要的抑郁症学生建立高效便捷的转介、诊断、治疗绿色通道。医院通过学校掌握学生的初步信息,安排协调工作,接诊学生及家长,为其提供专业医疗帮助和服务。学生在医院经过治疗后,需要经“二次转介”回到学校。院方认为学生适合返回学校继续学习的时候,可以向家长及学校发出提议,并提供学生返校后的注意事项,提供复课前一周内医院的诊断结论及相关的心理测评结果,心理教师则要对转介回来的学生情况进行掌握,建立特别关爱档案,以便复学后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二)搭建校医交流学习平台
        心理教师还可建议学校定期邀请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生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对抑郁症的科学认知和识别能力。建议学校聘请专业的卫生副校长,通过微信、QQ和电话,对心理教师的咨询辅导进行过程性督导,协助指导学校制定精准的处置方案和处置过程,在心理危机干预及精神疾病诊疗培训、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活动、中学生抑郁症相关研究等方面加强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1]Lu J,Xu X, Huang Y, 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1, 2021.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1)00251-0.
[2]祝卓宏.青少年抑郁自杀问题何解[J].中国新闻周刊.2023.2.13.
[3]王凌.中学生抑郁症成因与心理干预辅导策略探讨[J].心理医生,2017(21).
[4]梁秋连.浅谈初中生抑郁症的心理干预与预防[J].学习与科普,2021(25).
[5]宋凤颜.基于初中生抑郁症的心理辅导分析[J].学习与科普,2021(25).
[6]吕津珠.家庭功能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7]宋燕.面对学生抑郁症情况高中班主任的应对方式[J].科教创新与实践,2021(41).


获奖情况:2023年度乐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
通讯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肖坝路699号
邮政编码:614000
联系人电话:18583359875(马晓雪)
邮箱:1651810738@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