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咨询方略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从“鹰巢”里反观自我 ——反映位置技术在学校心理个案辅导中的应用探索

从“鹰巢”里反观自我

——反映位置技术在学校心理个案辅导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反映位置技术源于系统治疗与咨询,是一种激发来访者自我观察和自我参照的应用技术,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存在性体验。咨询师通过位置转换、循环提问与情感支持,邀请来访者成为观察自身的观察者,引导来访者采用一个观察者的位置反观与觉察自身在访谈中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表达。位置转换前,咨询师和来访者组成两个人的互动系统,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交谈;位置转换后,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客观中立地描述对来访与访谈过程的印象与感受,提出对自己的观察和假设,激发来访者以系统的外部视角觉察、理解与领悟自己面临的困扰,启发来访从不同视角理解内心冲突,改变自我。本文以学校心理辅导个案为例,探索反映位置技术在学校心理辅导个案中的应用。

【关键词】系统治疗,反映位置技术,心理辅导,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意味着自我改变。人们可以邀请当事人自己成为自我观察的观察者,对此首先需要采用一个另外的位置,即一个观察的位置(用“鹰巢”来象征),从这个位置人们反观自身。通过咨询师提问的支持,人们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谈论自己,就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方式提出关于自己的观察和假设,这是站在自身的位置上无法做到的,这在系统治疗与咨询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反映位置技术。

    反映位置技术是家庭治疗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它包含了空间位置转换、循环提问以及咨询师的支持,被称为从“鹰巢”里反观自我[1]。在咨询或者辅导中,反映位置技术是启发来访者自我观察和自我参照的一种方式,引导来访者暂时脱离自身位置,对访谈中自我认知模式、情绪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再认知;同时,为咨询师提供观察访谈的视角,觉察在访谈过程中来访的情绪感受以及所使用的技术是否合适等,这种方法适合应用在家校沟通中的家庭访谈和学校个案心理辅导中。

一、反映位置技术的使用条件和目标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反映位置技术?这个技术的应用是比较灵活和不受限制的。如咨询过程进入一个无效的循环,咨询无有效的进展;咨询师无法推动来访者进一步觉察自我;在咨询进行到某一个点上,谈话不断地变得弥散,无法聚焦在一个主题上;来访陷入不合理信念中,陷入某种内心冲突无法解脱,无法接纳外在视角去扰动自己的自动化思维;或咨询师在咨询中无法保持中立,出现反移情情况,咨询中均可以尝试反映位置技术。在家庭访谈中,反映位置技术可以为父母提供一个视角去观察夫妻、亲子的现实互动,觉察造成困扰的互动模式,扰动家庭系统中的三角化。在学校个案心理辅导中,反映位置技术可用于改善来访人际互动不良、自我认同过低、不合理信念、厘清内心冲突等。

    来访者自身常常在情感上深陷其中,并不容易保持在观察的位置上。反应位置技术练习中,人们可以“对自己”提出假设,使谈话保持一种轻松的特点。为咨询师和来访提供一个外部视角,让来访以第三人的身份看见自己是如何建构现实,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同时反映位置技术可以扰动来访或系统固定不变的互动模式,让来访从创造咨询系统互动的差异,看见改变的可能性,推动咨询向有效的方向发展。

二、反映位置技术的操作步骤

1.咨询谈话(20分钟)

    首先,进行的是咨询访谈,确定来访主诉、咨询目标以及期待,对来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评估,咨询师通过询问、观察、共情、倾听、具体化等技术支持来访,我们称此场景为咨询系统,用A场景代表。在咨询进行到20分钟左右,咨询师可以建议中断一下,向来访发出“反映位置”的邀请。

    在介绍这种形式时,要用一种让来访产生好奇心的方法:如,我们现在已经交谈有一段时间了,我现在有一个邀请,你看到对面放着的两个椅子了吗?我想邀请我们两个坐到那边去,并且想象我们观察了这次谈话,现在我们作为观察者来谈论一下我们在听完这个谈话后的体会。像是从一个“鹰巢”里来观察我们的谈话,现在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我想邀请你一起试一试用这样的方式,我们是否会得到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新想法。如果你同意,我们就用第三人称来说我们自己,你觉得这个建议如何?可能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并没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话我们再坐回原来的位置,你有兴趣尝试一下吗?

2.反映谈话(10分钟)

    反映谈话环节,咨询师与来访坐到A场景的对面,形成B场景,我们称之为反映谈话系统。在反映谈话中,咨询师与来访共同坐在观察者位置,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开启一个关于A场景谈话的谈话。在反映谈话中需要注意的是,咨询师和来访要保持客观、中立、不评判的态度,去描述、观察、开放式询问与反思对于A场景中谈话本身的感受和想法,比如咨询师询问来访:“你观察到的来访,给你的印象是?你觉得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关于A场景中两个人的谈话过程,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反映会谈过程要使来访和咨询师不会轻易地就承认或否认谈话的内容,而是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反映时间不要太久,避免提出过多想法,以免令人困惑。

3.关于反映谈话的咨询谈话(20分钟)

    反映谈话结束后,来访与咨询师回到咨询系统进行谈话,回到咨询师和来访的视角。咨询师邀请来访对于反映谈话发表意见,但重点尽可能不放在反映内容的正确与否,而是放在谈话中呈现的新信息和差异上。可以问:“在B场景中,你听到有让你感觉与在A场景中我们谈话不同的部分吗,具体是什么?有看待自己当前困扰的不同视角出现吗?那个视角是什么?对自己当前的困扰有哪些新的理解?对自己有了哪些新的观察?这个反映谈话过程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愿意具体说一说吗?”。询问要根据咨询所需设定和调整,尽量引导来访思考前后的差异,扰动来访原有的认知模式和系统固定不变的互动。

三、反映位置技术的规则

1.仔细倾听。双方相互倾听,反映位置其实提供了一种自我对话的途径,在场景转换中,咨询师与来访不仅要相互倾听,同时也要与第三人称的观察者相互倾听。B场景中的来访、咨询师可以以这样的形式问A场景中的自己:还可以提供哪些其他可能的观点或解释?

2.虚拟性的交谈。交谈的方式是不确定的、探寻的、虚拟的(有可能是、我不确定是否……),而不是确定的和诊断性的。反映谈话不是为了找出一个正确和不可改变的解释,而是为了能够积极地维持多样性,帮助来访系统把多种多样观点的并存看作是有利的,并且能够开启来访内心的和外部的对话,使来访从一种非此即彼的逻辑向一种“既……又……”的逻辑过渡。

3.接纳和允许不同的意见。反映谈话不是为了提出正确的假设而进行的谈话,如果在反映中来访表达不同的观点,咨询师要接纳与理解,避免下决定性的判断,如“不是,完全不是这样”,而是要这样反映:“我现在觉得你这样理解很有趣,我的想法会与你有些不同……”。差异被视为可能性和启发受到欢迎,使人不断思考。当咨询师与来访达成一致意见时,也可以提出质疑: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观点?

四、反映位置技术与空椅子技术的异同

    空椅子技术是开启自我内在冲突对话的方式之一,本质是一种角色扮演[2]。此技术运用两张椅子,在来访自我冲突的系统里,将来访情绪情感外化,化解内在冲突。而反映位置技术是站在一个“鹰巢”的外部视角下,跳出自我固有的认知模式,让咨询师与来访共同作为观察者,探讨咨询系统中的来访和互动,让来访从更多视角看待内心的冲突,跳出固化的认知模式。两种技术均是以开启自我对话、自我觉察为目的,空椅子技术更注重自我内在的建构与整合,而反映位置技术是“对自己”提出假设,更注重系统互动和差异探索。

五、反映位置技术在学校心理辅导个案中的应用探索

    个案背景:Z同学,女生,高一、高二学习成绩优异,自我管理能力强,喜欢独处,父母对女生抱有很高期待。从高三上学期开始对来到学校感到抗拒,早上起来后陷入“是否要来学校”的冲突情绪中,Z同学会断续请假不到校,父母对Z同学不来校感到焦虑万分。

1.辅导谈话阶段(20min

    辅导谈话过程中,心理老师通过倾听、澄清、具体化等方式,接纳Z同学的情绪感受,给予情感支持,确定来访对本次辅导的诉求与期待。来访主诉:1.对于不来学校自我感觉不焦虑,但父母非常焦虑,自己更不想来学校,如何调整?2.化解自己是否要来学校的内在冲突。辅导目标:疏解来访情绪,引导来访理解与厘清自我内心的冲突,尝试做出适合自己的调整。在谈话进行到20分钟时,心理老师评估到来访的主动性和自我觉察的动力较弱,访谈无法聚焦到来访心理冲突,心理老师提出反映位置技术的建议并邀请Z同学一起尝试外部视角的观察,在得到Z同学的同意下,心理老师与Z同学一同进入反映谈话。

2.反映谈话阶段(10

    接下来是心理老师邀请来访同学进入反映谈话和反映谈话的过程。

心理老师:Z,我们在尝试着理解、化解你对于是否要来到学校的纠结,但在化解之前我想借助另一个视角,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你内心的冲突。你看到我们对面的两个凳子吗?我现在想邀请你,同我一起坐过去,坐过去的时候需要你先脱离你是Z同学的角色,我脱离我是心理老师的角色,我们现在单纯就是两个观察者,观察和讨论刚才对面Z同学与心理老师的对话,我不知道我是否表法清楚了?愿意试一试吗?

Z同学:嗯,是我们坐在对面,然后以另一个角色观察我们刚才的对话吗?

心理老师:是的,我们要用第三人称的形式,可以讨论和反馈谈话过程带给你的感受,可以反馈你对Z的感受、观察?可以反馈你对心理老师的看法等等你想探讨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作为观察者要保持一种好奇,不评判好坏对错的态度,重要的是提出你观察后的感受、想法和意见,我们非常欢迎坦诚和真实的表达出现。如果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你感到不舒适,也可以停下来,我们继续回到刚才的角色和座位上,可以吗?

Z同学:好的,老师,我可以试一试(心理老师和Z同学共同做到对面的座位上)。

心理老师:愿意说说你对这个谈话的感受吗?

Z同学:他们的谈话看起来很轻松,我感觉Z心情放松了一些,谈话一开始比较陌生和紧张,到后来松弛下来。

心理老师:愿意说说你观察到这个谈话中Z给你的印象吗?

Z同学:Z她有些矛盾、混乱,也很无助,对于现在的困境她很无力,卡在了那个纠结里。

心理老师:你观察到Z内心的纠结与冲突是什么?是什么让她感到混乱和无力?她可能卡在了哪里?

Z同学:是回学校学习,还是在家学习?她不是厌倦学习,是不想在学校没有自己的时间。在家里也能学,但自己也担心学不好,再加上父母不理解她,原本想回校的那点想法也没有了。

心理老师:嗯,我还观察到好像她父母的这种焦虑加深了Z不想来学校的想法,父母的催促反而成了Z不想来的帮手?

Z同学:是的,Z有可能在怄气,她能跟得上学习,即使一天不来也没问题,也不是抗拒学习本身,但她好像在用不来学校的方式对抗父母,像是“补偿性的报复”,此前的压抑,在高三这个时候一股脑还给她的父母。(此时Z同学反馈这个觉察后,停了下来,沉默了有10秒钟)

心理老师: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

Z同学:我又想到,Z这种反抗父母的情绪好像蔓延到了学校?她并不讨厌学习,也并不是真的讨厌来到学校。而是如果Z的父母放开她,是不是Z就不那么抗拒来学校了呢?Z也不会感觉在学校学习很痛苦。

心理老师:这也是一个有可能的假设,那听起来Z内心的根本冲突是?

Z同学:好像是关系里的冲突,父母对Z的不理解和期待,Z想要在和父母的关系里寻找一个自我的时间,但没有或者说很少,Z被父母管理的很压抑,这种想法又弥漫到了时间安排很紧密的学校里,我不知道这是不是Z不想来学校的原因?

心理老师:嗯,这也是一种可能性,这对我们理解Z,以及Z内心的冲突,好像多一个不同的视角。从关系来看Z的困扰,这个是他们在刚才的谈话里没有讨论到的。

Z同学:是的。

心理老师:那我们再试着观察一下,还有哪些可能是Z刚才没有讲到的?

Z同学:嗯……(思考了一会儿)我可能还要再想想。

心理老师:好,那接下来,你觉得心理老师和Z继续谈论一些什么,会支持到Z呢?或者说谈论些什么会让他们的谈话向有效的方向发展呢?

Z同学:我觉得可以是对Z与父母间关系的探讨,不过好像要Z的父母也加入这个讨论吗?

心理老师:嗯,如果Z需要,我想这是可以去实施的,通过班主任,心理老师,都是可以继续做工作的。如果是要邀请Z的父母也进入谈话,你觉得Z的期待是什么?

Z同学:我觉得Z会希望她的父母能理解她的内心冲突,Z能自主决定来或不来学校,无论选择哪一个,给她点时间,她是会对自己负责的。

心理老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可能要从观察者的位置上离开,你觉得可以嘛?

Z同学:可以的,老师。

3.对反映谈话的反馈阶段(15min

    反映谈话结束后,心理老师和Z同学从“鹰巢”里走出,回到原来的座位和辅导谈话中。在辅导结束前的反馈环节,Z同学反馈反映谈话让她知道自己并不抗拒学习本身,可能是被父母过度和期待后反抗情绪的不断积累,投射到了紧张的学习中来,间接地对来学校产生抗拒。从“鹰巢”这个位置反观自己,让来访从关系视角理解内心冲突,纠结和卡住的部分有松动。明确自己和父母之间关系需要调整,并希望后续可以进行一次家庭访谈,借助学校心理的支持调整亲子关系。

4.注意事项

    心理老师要评估访谈过程是否需要此技术,要征求与尊重来访的自主意愿,不是为了使用此技术而使用。初次使用时来访和心理老师很容易再次回到辅导系统,忘记自己是观察者的身份,而让反映谈话与咨询谈话混杂打断观察者的视角。可以在观察者的座位上贴上带有“观察者”字样的标记,加深自己在反映位置中的观察者角色。在反映谈话中如果来访感到不舒适,可根据来访的意愿停止,回到辅导过程探讨是什么让来访感到不舒适。

参考文献:

[1]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基础理论[M].商务印书馆,(德)阿里斯特.冯.施利佩,约亨.施魏策,2012

[2]“空椅子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刘鹏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9)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