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中学校园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屡见不鲜,本文选取了三位较具有代表性的来访者作为研究对象。三个案例均为一般心理问题,案例主人公对学习的认知或者反应有所偏差,造成情绪、行为适应不良,但没有严重到完全无法应对学习活动。下面是对三位来访者的介绍(A详细介绍,B和C简介):
案例A
女,14岁,初三。性格上,文静、爱笑,要强、敏感。人际交往方面,性格好、有礼貌,老师和同学对她都有不错的印象。家庭方面,父母关系和谐,很关心她,家里还有一个读初一的弟弟。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年级排名15-20名左右。一次考试考到了年级第十(亲戚家同龄的妹妹成绩非常好,一定可以上最好的高中,自身包括家人总是忍不住比较两人,而这次考试的名次可以上最好的高中),至此产生了新的期待,对自己的要求变高(一定要考上最好的高中),结果压力增大。再加上突然更换数学老师,很不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模式,每天都担心成绩会下降,由此引发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失眠、学习适应不良(课堂无法集中注意力、害怕上学)等一系列身心反应。
案例B
女,15岁,高一。性格上,敏感要强。中考失利,因此暗下决心:高中一定要努力学习,不留遗憾。但是接下来的考试却没有达到预期,来访者耿耿于怀:“我很努力了,怎么名次还退步了,那些不努力的人却可以考好,这是不是说努力是没用的”?由此情绪低落、压力增大、内心开始自我怀疑。
案例C
女,17岁,高三学生。父亲学历较高,因此从小在“高期待、严要求”的环境中成长,中考没有考好,之后就产生一种信念:我是一个特别差劲的人,我一定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二)方法
CBT疗法,即认知行为疗法,由A.T.Beck在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互为补充形成的一种疗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贝克认为:“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改变个体对人、对事、对己的看法和态度,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同样,个体行为发生了变化,他的认知也会发生相应地改变。CBT强调人是积极能动的,各种心理困扰是人们自己制造的,自然也有能力消除这些困扰。
用一句话来概括CBT疗法,即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然后进行合理性检验,对不合理思维进行驳斥练习,最终让替代思维成为主导,进而实现情绪和行为的改变[1][2][3]。
辅导次数:个案A在咨询室内进行了4次辅导,辅导室外还有2次简单的交流(不计入本次研究);个案B和个案C则分别进行了4次辅导。
辅导时间:个案每次辅导的时间大概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每次辅导间隔一般为一周,给来访者自我探索,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和空间。
二、研究实施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比其他疗法更加结构化,注重早期的资料收集、问题界定、建立咨访关系,制定治疗目标,辅导过程中不断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自动思维,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当认知改变目标达到了,就可以计划结束治疗。下文将以案例A为例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B和C则进行简述,会谈内容不在文中呈现。
案例A的辅导过程。
(一)初次会谈
初次会谈的目标就是与当事人建立良好关系、收集重要资料以便初步了解来访者的情况,确定问题所在,布置家庭作业。
会谈过程摘要(说明:心理辅导老师简称“师”,个案A简称“A”):
师:XX你好,今天来找我,是希望我做些什么呢?
A:老师,我最近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常常沉浸在悲伤里无法自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嗯,我能感受到你的悲伤和无助(同时给来访者递上纸巾),不要担心,我会陪着你。
师静静陪伴,给来访者一点时间宣泄情绪……几分钟过后,
A:(情绪稳定下来)老师,我好一点了,谢谢你愿意听我说话,给你添麻烦了。
师:XX,这一点我想纠正一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心理老师的职责,所以你千万不要有心理负担。那么接下来,可以跟我说一说你的悲伤情绪源于何处了吗?
A: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就是突然会情绪低落、想哭,结果学习效率下降,有时候甚至在课堂上大脑一片空白,这样一来下次考试怎么能考好?但是越担心,这种状态越是出现,我觉得自己快疯了。
师:你的糟糕情绪令你无法专心学习,学习效率的下降又引发新一轮负性情绪,你被这种恶性循环搞得快疯了,对吗?
A:对,就是这样。初三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我这样下去真的能考上高中吗?我们突然换了数学老师,她的讲课节奏和方式我都很不适应,这可能也会影响我的成绩。
师:最近有考试吗,你的成绩怎么样,下降了吗?
A:还没有考试。
师:所以,你的担心不是事实,而是自己的预设。
A:对……,但是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我肯定考不了那么好了。
师:那么好?你在意和比较的成绩是哪一次,为何如此在意?
A:老师,我初二期末考试考出了初中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成绩——年级第十,按照班主任之前告诉我们的,这个成绩是可以上市中的(本地的重点高中),我自己和家里人都很开心,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住,因为我是一定要上重点高中的,否则怎么谈未来。但是,我现在的状态却这么差……(眼眶又开始湿润)
师:初二的期末考试让你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却也成为束缚你的“枷锁”:考不上市中,就没有未来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A:我也不知道,跟我同岁的堂妹在另一所初中读书,成绩一直都稳定在年级前五,比我优秀。每次家庭聚会,大人们都会谈论到我们的成绩,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有点不舒服,我不想跟她差距太大,也不想让爸妈失望,所以压力挺大的。
师:嗯,我能理解。妹妹的优秀让你和父母不自觉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所以你的压力与日俱增。老师想留三个问题给你思考,希望下一次辅导时可以听到你的答案,可以吗?当然,也请你在下面的一周里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
A:可以的,老师。
本次会谈,辅导老师给来访者布置了家庭作业:三个问题(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动力源自哪里?你如何看待成绩?)、记录情绪变化(建议来访者练习使用咨询中分享的情绪控制法——按暂停键)。
(二)第二次会谈
本次会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意识到她的不合理思维是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始作俑者”,教来访者使用“三栏表”识别自动思维并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学以致用,记录不合理思维。
会谈摘要:
师:上一周结束时,我们约定要完成两项家庭作业,我感觉你做得很认真(来访者带了本子来到辅导室),下面我想先把时间交到你的手上,你来说一说自己一周的情绪变化和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吧。
A:(点头并讲述着自己这一周的状态变化)上课、写作业时还是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情绪波动,睡眠、食欲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自己有意识地使用“按暂停”来控制负性情绪,稍有成效,但是整体来说还是非常难受。
师:嗯,你努力调节情绪了,但是收效甚微。那么上周留下的三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
A:学习的目标是考上重点高中,以后上好大学,学习动力也是如此。成绩对于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吧,因为好成绩才能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师:于你而言,好成绩等于优秀,如果考不到你理想的好成绩,你就一无是处了?
A:(沉默……),好像也不能这么说……,但是没有好成绩,我就看不到未来,何谈其它呢?
师:你的好成绩如何界定?
A:就像初二期末考试那样,可以上重点高中。
师:初二的期末考试成绩是偶然还是你的常态?偶然和常态哪一种更有说服力?
A:是一次偶然吧,以前没有考过这么好的成绩,那肯定是常态更有说服力。
师:对呀,我们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和成功就给自己下定义、贴标签,而更应该看重大多数时候的表现。初二的期末成绩是一次偶然,却能满足你“我可以上重点高中”的理想目标,但是你不敢保证它的稳定性,因此患得患失。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糟糕的情绪体验,而这种体验让你不自觉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课堂上走神了、作业遇到不会写的题、换了数学老师……,一切都那么糟糕,我的成绩要下降了。但据我了解到的事实,你的成绩一直很不错,这是你的常态。
A:谢谢老师,是还不错,我一直都稳定在班级第一,但年级通常只能排在15名左右,这个成绩不一定能上市中。
师:15名和10名之间并没有鸿沟,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两个位置都很优秀。但是你满脑子都是“只有考进市中才是优秀的”,这种信念让你迷失了自我,情绪失控,结果却朝着你担心的不优秀趋近,你怎能不焦虑呢。
A:老师,我有点懂了,您的意思是我有一个执念:只有考进市中才是优秀的。然而事实是我的成绩不能保证我一定可以进入重点高中,所以这种执念反而适得其反,让我变成了今天这样,对吗?也许是这样的,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本次辅导中,来访者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不合理信念,但还无法改变这些认知导致的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反应。辅导老师以认知行为疗法为视角进一步说明情绪困扰和持续出现的自动思维、消极的自我暗示等密切相关,当个体的认知模式发生了变化,情绪和行为也会随之转变。
最后,辅导老师介绍CBT三栏表,通过举例教会来访者如何使用。辅导结束前布置家庭作业:使用“三栏表“记录自动思维(某一情境下,感知情绪发生了变化,辨别此时大脑中的想法,然后把它们记录到表中),持续一周,下次辅导将作业带过来。
(三)第三次会谈
本次会谈,心理辅导老师与来访者一起发现自动思维的规律,检验其合理性,然后引导来访者对不合理信念进行驳斥,找到替代思维。教来访者使用“五栏表”独立进行不合理信念驳斥练习并要求她在下一次辅导前每天坚持训练。
会谈摘要:
师:上课或写作业一旦出现不顺,就会恐慌,你头脑里想的是什么?
A:我没听进去,那岂不是错过了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不会写的题目不更印证了我的失败吗?下一次,我肯定考不好了。
师:你在初二期末考试前有过上课发呆的经历吗?以前的作业从来没有遇到不会做的?
A:(点头)有过,肯定有不会做的题目(似乎悟到了什么,说话声音越来越小)。
师:以前遭遇相同情况时,大脑也会立即浮现这样的想法并焦虑吗?
A:如果状态不好也会担心成绩受影响,一直以来我都挺要强的。但是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而是想着尽快调整,很快就能如常应对了。
师:同样的情境,为何你的反应却如此不同?
A:我觉得是我的心态变了吧(辅导老师微笑、点头,鼓励她继续自我探索),以前我的成绩一直挺稳定的,所以不会胡思乱想,正常学习就好了。后来,期末考试的成绩把我心里的想法激了出来:我可以考入重点高中,也可以像妹妹一样,成为家长眼里优秀的孩子。
师:你一直都很优秀,但还有一个更优秀的妹妹时时被拿来与你比较,而超越她,必须用成绩说话。以往你心态平和,因为你没有甚至不敢深想,但是期末考试的成绩就像一根引线,引爆了你深埋的想法:我不比她差,我也可以考进重点高中。但理性层面你又知道这次成绩不是你一贯的水准,你没有信心可以保持住,所以极度焦虑。
A:就是这样的。
师:这样的想法非但没有促使你进步,反而成了阻碍,你同意吗?(来访者连连点头,眼眶变红)所以你要做的最为关键的一件事就是扭转想法,这样才能重回正轨,甚至变得更好。
A: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改变想法?
师:CBT疗法中有专门的技术帮助人们发现自动思维并找到替代思维,从而改变不良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如何做。
接下来,辅导老师向来访者介绍CBT“五栏表”并举例进行实践演练(以她上次的家庭作业中出现的一个想法为例,进行不合理信念驳斥,找到替代性想法),然后布置家庭作业:将上次的“三栏表”扩展为“五栏表”并完成后面两栏内容——独立练习,实现认知转变。
本次辅导过程中,来访者进一步自我觉察后发现自己的核心信念——优秀等于成绩好,存在不合理之处,意识到不合理核心信念不但没有促进自己的进步,反而是成长的阻碍。因此,让新的核心信念取代原有的不合理信念是当务之急。辅导老师肯定来访者的优秀,支持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与不合理信念作斗争,期待其早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迈入学习正轨。
(四)结束会谈
辅导老师在本次辅导过程中邀请来访者重新回答第一次辅导中布置的家庭作业(三个关于学习的问题),带领来访者发现自己的认知改变和成长。最后,建议来访者将在辅导室里学习到的方法(CBT“五栏表”)带到辅导室外,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使用,让寻找合理替代性思维成为负性自动思维出现后的第一反应,从而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会谈摘要:
师:前面几次的讨论发现“成绩好等于优秀”是你的核心信念,这种信念使你对一次更好的成绩产生了执念,结果身心受累。那么经过理性思考后,你觉得更适合你的信念是什么?
A:成绩好只是优秀的一部分,优秀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
师:嗯,非常好,可以再具体一点,还包括哪些内涵,你自身具备吗?
A:品德好应该是第一位吧,另外还有上进、努力,勇敢、乐观,对事认真负责,与人为善这些吧。我觉得自己品质上肯定没问题,是一个善良的人,跟同学关系都不错。学习上我一直认真、努力,我觉得自己是个有进取心的人,否则也不会这么难受了(说完有点自嘲的笑了)。
师:XX是个优秀的姑娘,班主任说你认真、勤奋,是个好学生,老师们都很喜欢;同学们都很羡慕你,说你是个学霸,成绩不但好还稳定;而我们短短几次的相处,也让我有很好的印象:聪明、上进、有礼貌、有敏锐的觉察力、强烈的改变意愿以及极强的行动力。
A:(神情放松,有些欣喜)谢谢老师告诉我这些。
师:那现在你对于之前的执念“我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这样才能证明我优秀”,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A:我想正确的想法应该是:这是我的理想目标,我会努力去追寻,但也允许自己去次之的学校,就算到了差一点点的高中,我继续努力,相信也可以考上不错的大学。初二的期末考试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那我接下来就尽全力拼一把吧,反正没什么损失。
师:很好,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写下来,最好是写在方便携带的卡片上,放在自己容易看到的地方,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看,起到强化巩固的效果,让这些合理信念成为你新的认知模式,取代扭曲的认知。
A:好的,老师。我回去就做这件事情,随身携带并反复练习和巩固。
经过本次辅导,能发现来访者的认知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她对初次访谈的三个问题的重新回答佐证了她的进步:成绩对她而言依然非常重要,她希望通过现在的努力换未来的好大学、好工作、好生活。但是她不再执着于“必须考上市中”,而是尽全力考出自己最好的成绩就行。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好成绩,也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由此,来访者不正确的“核心信念”得到了一定纠正,合理信念被挖掘,这让来访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都得到了改善。辅导老师建议来访者在走出辅导室依然坚持使用“CBT五栏表”,随时帮助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信念。另外,辅导老师还在最后邀请其父母参与进来,告知来访者的问题关键点及背后的原因,了解父母可做的事情,做孩子成长的有力帮手。
因为期中考试临近,对来访者A的辅导就暂告一段落了。后来,辅导老师与来访者在咨询室外进行了两次简短的交流,来访者的整体状态较好,面带笑容,自述现在的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慢慢找回了原来的感觉。之后,班主任告诉辅导老师,来访者的期中考试考的不错,依然是全班第一,精神状态也好了,全力为中考而努力。到此,来访者A的咨询就结束了,我们之间恢复了普通师生关系。
案例B和C的辅导过程简述。
初次会谈,了解基本问题(B自述最近心情很差,因为她发现努力是没有用的,那些不如自己努力的人考的却比自己好。C自述进入高中以来压力都很大,尤其进入高三后,担心自己考不上本科,就没有未来可言了),建立咨访关系。
第二次辅导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事件本身不会直接引发情绪,认知才是重中之重(B表示自己在周测前连运动会都放弃了,一直在班级努力做题,结果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有十几个人考得比自己好,他们明明没有那么努力。这是不是说明努力是没有用的。C主诉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开始胡思乱想:爸妈如果不让自己高考怎么办?没有办法想象考不上本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教会来访者使用“三栏表”识别负性自动思维并在下次辅导前坚持使用。
第三次辅导与来访者一起发现核心信念并进行自动思维的检验和驳斥(B的核心信念是“成绩的获得只依靠努力,努力一定要有相应的回报,否则努力就是无用的”。C的核心信念是“考不上本科人生就完蛋了。自己是无能的人,否则不会考不好”),教会来访者使用“五栏表”并在其它时间独立进行不合理认知的驳斥训练,找到替代思维,转变认知观念。
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辅导,辅导老师和来访者共同检验前几次的辅导成果:用新的、合理的核心信念替代不合理信念(B从原来的“我比别人努力,为什么却考得不如一些人”转变为“大家都在努力,成功的因素不仅仅只有努力,还有能力、环境、机遇等,所以我应该坦然接受人都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这个事实”。C从原来的“考不上本科,我的人生就完了,我是无能的人”转变为“我的成绩有很大希望考取本科,而我将考不好归因为无能的做法大大打击了我的自信,影响了我的学习状态。接下来,争取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三学习。既然成绩受多种因素影响,那我就做好自己能做的。”);重新认识学习、成绩的内涵;学会合理归因(成绩绝不是努力、能力或者运气中的某一个单一元素在起作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明确告诉我们,人的成就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个体无法掌控的外部因素);进一步巩固“改变认知是情绪调节的关键”这个观念,建议来访者在生活中坚持使用“CBT五栏表”,学会自助,实现自我成长。
三、效果与反思
(一)CBT疗法的效果
三位来访者的反应和后续追踪结果(案例A重新投入初三学习并如愿考上理想高中;案例B和C的情绪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并且学会了自我调节),都证明CBT疗法对不合理认知引发的心理问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案例A,通过认知重构,她的情绪得到改善,学习热情回归,专注学习并取得不错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她对学习和成绩认知的改变将会让她在接下来的高中生活中继续受惠。
(二)研究反思
因为高中学业紧张,学生能够抽出时间做长程的辅导是非常大的考验,所以几位来访者的辅导周期都比较短,这也是高中辅导的特色:尽可能推动辅导进程速度,缩短疗程时常,争取短时间内有收获。好在本文的三位来访者都比较优秀,能自我探索,有自我改变的意愿和行动力(特别是案例A),因此能够较快发现自身问题并积极行动,最后都有一定的正向咨询效果。
通过三位研究者的对比发现,CBT疗法是否能发挥较好的效用,需要来访者有较强的改变意愿和行动力,即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非常积极的配合、采取行动。A在这一块儿明显做得更好,因此收效快,结果更加理想;B得失心重,进而导致认知模式僵化,认知改变难度加大,但她的行动力很强;C则比较欠缺行动力,因此她的疗效是最差的,当然这也跟她的家庭、目前所处的学段等有很大关系。
CBT疗法需要来访者有非常好的领悟能力,能够理解并使用三栏表和五栏表识别自动思维,发现这些思维的不合理性,还能找到替代思维对它们进行驳斥,从而改变不合理认知。最重要的是需要来访者长期的坚持和实践,因为不合理认知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根本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轻易发生变化。所以,来访者必须不断练习“驳斥不合理信念”,在生活中进行“实践→修正→反馈→实践”,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这只能是傻把式。
参考文献
[1]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63-65.
[2]许若兰.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个案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710-713.
[3]叶建国,陈军等.森田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比较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