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咨询方略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变“非自愿”为“自愿”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非自愿的个案,来咨询的孩子往往是被迫或者被逼着来与心理老师会面的,他们会误认为心理老师与强迫他们来咨询的家长或老师是“一伙儿”的,觉得这些接触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往往会呈现出如下特点:“抗拒”、“敌意”、“不敬”、“愤怒”、“防备”、“不信任”、“逃避”、“缺乏动机”等,这常常让咨询难以进行下去。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这类个案的处理上常常能出奇制胜,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以下简称SFBT)是短期治疗的一种新尝试,其主要特征是:不以病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事人的问题成因,而是视心理治疗为一个过程,当事人与咨询师一起建构当事人所欲的目标,咨询师则积极协助当事人发展出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身处情境、行为与人际模式,而能充分运用既存优势与胜任能力来发展有效的解决之道(Kim,2006)。

SFBT是一个时间有限制的目标导向治疗,不重视过去历史,更致力于对现在及未来的看重,在现代社会中,SFBT应用非常广泛。

以下结合案例,分享SFBT在实践中是如何对非自愿个案工作的。

一、远离问题,正向开场

案例1:小华,六年级男生。小华的妈妈找到学校心理老师描述小华有如下问题:1.学习习惯不好,作业拖拉;2.行为习惯不好,乱扔垃圾,小动作多;3.自制力差,不能控制学习和玩的平衡;4.社交恐惧,见到陌生人就躲避;5.网络依赖,喜欢游戏;6.亲子冲突,不服管教,希望心理老师与小华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第二天,小华被妈妈带来心理辅导室。小华躲在外面不肯进来,妈妈把他拉进来,进来后他躲在妈妈身后完全不敢抬头。妈妈把他推到心理老师面前,留下一句“这就是心理老师,就像知心大姐姐,一会儿你和她好好交流交流。”之后,就借口有事离开了。小华一直低着头,不停地掰手指、扯衣服,看起来特别紧张。

案例分析:小华是被妈妈强迫来心理辅导室的,小华妈妈也描述小华有点“社交恐惧”,因此,第一次见到心理老师格外紧张。同时,小华妈妈在带小华来之前和心理老师聊过小华的一些问题,并且希望心理老师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心理老师还是不能以自己了解的情况为事实,不能急着解决问题,而不顾孩子的紧张就和孩子谈话。此时,心理老师特别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放松,建立好的关系。

在本案例中,心理老师介绍了自己,邀请小华坐下,与他拉拉家常。比如问小华是怎么来学校的?喜欢什么?平时都爱和谁一起玩?学校里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这些轻松的话题是小华愿意说的。小华就说是妈妈开车带自己来的,喜欢玩游戏,最喜欢玩“吃鸡游戏”,说玩这个游戏感觉很刺激,平时喜欢和同学一起看看电影,最喜欢看科幻片,在学校里最喜欢的功课是科学课等。

这个拉家常的谈话大约持续了20分钟,在谈话中,心理老师发现小华玩游戏的水平很不错,知识特别渊博,对科学尤其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践,并表达了自己的观察和欣赏。

小华渐渐地放松了,并且也很愿意与心理老师继续聊下去。

SFBT认为“远离问题”的谈话有三个简单的目的:

1.能够让咨询师在会谈开始的几分钟内,看到来访者这个“人”,而不是他的“问题”;

2.允许咨询师“选择”自己将要和什么样的来访者工作;

3.它始于“收集资源”的过程,可以为来访者和咨询师做好准备,去解决咨询过程中的任何问题。

    因此,面对非自愿个案,可以先与之拉拉家常,聊一些对方感兴趣的正向话题,既搜集了资料,又建立了关系,并且为后续咨询做了铺垫。

二、以柔克刚,建立共识

案例2:涛涛,四年级男生。班主任描述该生脾气暴躁,爱说脏话,常常与同学发生矛盾。最近,因为一件小事与同学李明打了起来,还拿凳子把教室窗户玻璃砸碎了。班主任将此事报告德育处,德育处按照校纪进行了处理,同时学校觉得涛涛的情况需要进行心理咨询,于是请班主任带涛涛来心理辅导室。

涛涛一脸无所畏惧的样子,不看心理老师,也不说一句话,似乎在表达着:我没有什么需要和你说的,你和德育处是一伙儿的。

案例分析:这个时候心理老师不能采取批评或事不关己的态度,因为咨询辅导无法在强迫的情况下发生,咨询历程需要当事人把心打开,才能造就改变的历程。如果能在对话中,让涛涛感觉到心理老师不是与德育处“一伙儿”的,不是那个要批评他、教育他的人,而是那个与他站在一起面对困难的人,也许涛涛的态度会发生一些改变。

    按照这个脉络,心理老师与涛涛进行了对话。接下来通过一段对话实录呈现心理老师是如何和涛涛建立“同盟”的。

心理老师:涛涛,你希望我们谈点什么呢?

涛涛:我不知道。

心理老师:如果这次谈话对你很有用的话,你希望它能带来些什么呢?

涛涛:不会有用的!

心理老师:好吧,所以你觉得我们谈话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沉默)

心理老师:但你还是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涛涛:是他们(德育处和班主任)让我必须来。

心理老师:这一定很难,因为我觉得你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你希望自己做决定,是这样吗?

涛涛:有时候是。

心理老师:那你是怎样决定配合他们来到这里的呢?

涛涛:我说了,我没得选。

心理老师:那你这次为什么一定要听从他们的要求呢?

涛涛:我要是不听,他们(德育处)就会让父母把我带回家教育。

心理老师:嗯,所以如果可能的话,你需要想办法不被带回家,是吗?

涛涛:是的。

老师:所以,如果这次谈话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你可以继续留在学校上学,对你和学校都是可行的,这个谈话就是有用的,对吗?

涛涛:我猜是的。

老师:好,我可以问你一些问题吗?

涛涛:问吧。

    在心理老师和涛涛的对话中,心理老师不断地确认自己是否理解了涛涛的信息,当得到涛涛的确认越来越多时,就意味着涛涛觉得心理老师是理解自己的,也表明心理老师和涛涛是达成了共识,即: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一种可以继续上学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SFBT里叫做建立共识基础(Grounding)。建立一个共识基础最简单的形式包括三个步骤:第一,发言者提供新信息;第二,信息接受者标明其是否理解了信息;第三,发言者确认信息接收者是否理解正确。如果把它总结成一种谈话策略,可称作三yes-set谈话法,即是:你问了三个问题都得到了对方的肯定,才可以坐下来进行好好的谈话。

三、没破不补,同步向前

案例3:小雨,五年级女生。班主任反应小雨有焦虑的状况,比如常常在考试前肚子痛,头痛,有时候不能来学校,建议小雨来心理辅导室。小雨并不愿意来咨询,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

案例分析:小雨可能确实有焦虑的状况,但是如果小雨不认为自己焦虑,心理老师也不可以对“焦虑”进行工作。而要以小雨承认并愿意和心理老师共同解决的问题为工作目标的起点,保持与小雨的同步。

    经过了大约20分钟的开场谈话,小雨觉得如果一定要讨论一个话题,那便是与妈妈的关系问题,小雨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了,妈妈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让自己压力很大。后来确立的咨询目标及话题是:改善与妈妈的关系。由这个话题慢慢顺藤摸瓜也谈到了小雨的焦虑状况,原来是与妈妈有关。

    没破不补意味着SFBT取向的咨询师只专注于来访者认为有问题的情况并提供咨询,而不在没得到来访者允许、邀请的情况下强行介入与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完全无关的方面。因为,处理没有得到来访者确认的工作目标,只会事半功倍、困难重重,尤其是非自愿个案。但以来访者所接受的目标为入手点,咨询师往往能取得来访者的信任,从而建立合作关系,继而邀请咨询师共同解决“真正问题”。

    同步向前意味着咨询师建立和来访者“一起”的伙伴关系,需要咨询师主动把自己的价值观及专业理论高度自律地限制着,不轻易或随意地加在来访者身上。在本案例的咨询中,心理老师要做到的就是不以“改变来访者”为意图,因此,时刻保持和来访者“同步”的关系,他愿意说就说,他不愿意说就说点别的。

    面对非自愿个案,心理老师常常感觉比较棘手。不过,要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急于改变,急于解决问题,而要建立关系,达成共识,在来访者允许工作的地方工作,变“非自愿”为“自愿”。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身边成年人的支持和帮助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改变发生了,也不要将功劳归咎于心理老师,而要将功劳归于孩子身边的重要成年人,强调正是成人持续的关心和支持为孩子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如此,才是对孩子最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Peter De Jong ,Insoo Kim Berg著;沈黎,吕静淑译.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0(2020.08重印).

[2] Harvey Ratner,Evan George,Chris Iveson著;赵然等译.焦点解决短程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7.

[3] 许维素著.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