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咨询方略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六步“脱困法”助推高三学子缓解考前焦虑情绪

一、情景再现

情景一:

一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整理资料,一位胆怯的女生轻轻的敲门找我,该女生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个子很高,偏瘦,但是满脸的愁容,肩膀下榻 ,让人感觉很是压抑与无奈,与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女相差甚远, 孩子刚一坐落就迫不及待的倾诉了内心的烦恼:“进入高三以来,我的学习成绩下滑的厉害, 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情绪波动也很大,晚上睡眠也不好,不爱运动了,”“一上英语课就感觉很烦,听不进去,就想冲出去,害怕考试,尤其是小考,要比较、排名,担心考不好,挺讨厌的,英语学习也挺努力的,但英语却是不升反降,让我很失望,感觉自己现在是越来越害怕英语了,单词是怎么也记不住,明明感觉上午还会的单词,一到考试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了,一做英语试卷就感觉头脑一片空白,不想做,有时感觉不管怎么努力也考不好,还不如不做了......眼看就要高考了,我可怎么办呢?”

情景二:

一天中午,一位高大帅气,满脸汗水的男生急切的找到我,老师我想跟你聊聊,我示意孩子先休息一下,可孩子还没坐稳就急切的向我诉苦:“老师最近也不知怎么了,肠胃总是不好,去医院检查了好几次,都没啥问题,我老是这样子,万一高考的时候也是老想去厕所怎么办?请你帮帮我”

 

情景三:

“老师,我想找你咨询,”一位中等身材,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愁眉苦脸的男生急匆匆的冲到我的咨询室,“最近我老是会胡思乱想,越是想控制自己不要乱想,越是控制不住,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状态不好,这次三模也没考好,我很着急,怎么改善现在的情况”

情景四:

老师,我最近的学习状态很不好,老是难以集中注意力,觉得同学们对我不友好,他们觉得我学习是假学习,我与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觉得我们之间的关系没有之前那样好了,她似乎在躲着我,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烦躁,静不下心来学习,还有一个多月就高考了,我该怎么办,一位大眼睛,满脸愁容的女生向我倾诉。

二、 案例分析与思考

表面上看起来这几个孩子来咨询的问题各有侧重,有的是因为生理因素引发的情绪烦躁,有的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因为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有的是因为学习效率低等等,但透过表面的现象,我们会发现一个本质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或顾虑,是因为他们害怕这样的一些状况会影响自己的高考,很明显,这几位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感受着考前焦虑的情绪,经历着焦虑的煎熬,考前焦虑,顾名思义就是一想到考试或与考试相关的事情,自己就紧张焦虑,预感到即将大祸临头,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其实每年的这个时间也就是中、高考季都会有不少的孩子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孩子们被情绪所困,被眼前的障碍所遮挡,他们担心现在的状态会影响高考,会影响未来人生的走向,他们或因担心成绩提高不上去,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而愁眉苦脸,或者因为害怕某门学科的考试而焦虑不安、他们失眠、他们烦躁、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他们担心因自己的情绪失控而伤害父母等等,他们高估风险,低估能力,孩子们呈现烦恼或困扰的方式不同,有的压抑,有的烦躁、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表现为躯体上的症状,常伴有头痛、胸闷,心悸、口干、尿频、尿急、胃肠道等症状。有的表现为情绪上的烦躁,低落、紧张,也有的表现为行为上的回避,坐立不安,自我伤害等等。常以担忧为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意识体验消耗了自身的能量,削弱了自信。智能发挥受到限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阻滞,知识点提取慢,记忆的准确性差,答题犹豫,联想狭窄,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孩子们的的核心问题(焦虑情绪)是怎样形成的呢?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贝克(A·T·Beck)曾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我们来看看这些有考前焦虑情绪孩子焦灼背后的认知循环模型。最近学习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激活了他们的核心信念,(我很无能,无价值)在核心信念的触发下,只要提到高考或学习,他们的头脑中就会出现这样的自动思维:最近学习状态这么差,高考肯定考不好,考不好,一切都完了。一想到这,他们的情绪就烦躁、担心、害怕,就会出现诸如心跳加速,胸闷,手心出汗等明显的生理症状。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低下,想逃离教室,而当他们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及不良情绪时,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担心、焦虑、害怕等情绪和功能不良的行为反应,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建立新的良性循环呢?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认知、情绪及行为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认知和行为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的改变,都会毫无疑问地引起另一个系统的变化。据此理论,要想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可以从认知、情绪及行为三个方面做工作。在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基础上,首先可以帮助他们重构认知,改变其非理性的自动思维,(通过认识行为疗法的的三栏表、五栏表)在情绪上,可以通过例外问题、应对问题、回顾成功经验等重新唤起来访者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在情绪上与原有的刺激情景建立一个新的(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在行为上通过行为实验、追踪问句,刻度问句等积极引导来访者将咨询过程所得,持续运用到平时行为和生活中,激发他们做出一小步的尝试与改变。以强化来访者执行力和落实性。逐步帮助他们悦纳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面对人生。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在咨询过程中要灵活使用孩子自身的资源,并把自己作为资源有效的加以运用,在咨询过程中去呈现最真实、最有力的榜样示范。我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通常会沿用下面的咨询方略。

 三、六步走咨询方略

第一步:理解、接纳问题,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

建立信任的、和谐的咨询关系是咨询顺利开展的最关键的一步。如何才能与来访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信任的咨询关系呢,咨询老师起着主导作用,咨询老师首先需要给来访学生留下一个真诚而真实的第一印象,在咨询过程中要注意来访学生言语及非言语的信息,给与及时回馈。其次要让学生感到你亲切而又与学生平等的感受,在咨询过程中要尊重来访者,接纳其问题,不要居高临下,以专家自居,紧贴孩子的现实处境。再次还要让学生觉得与你沟通很有安全感,咨询氛围放松,要关注孩子的感受。

被焦虑情绪困扰的孩子,他们是强烈拒绝问题的存在的,他们在与问题抗争,他们在与自己较劲,作为咨询老师一定要用心倾听孩子的倾诉,引导孩子更多的表达自己的状态及感受,如可以通过诸如(能更详细的描述你的情况吗?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的?你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来描述和表达自己。

在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状态及感受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听到自己的心声,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需求,厘清自己的困扰,此时咨询师需与他们一起沉入水底,感知他们的痛苦,理解他们的感受,与他们在一起,在信任的关系下,当他们慢慢能从沉浸于问题到关注自己,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感受,看到自己的痛苦,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已能接纳问题,与自己和解,改变依然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

第二步:正常化、一般化问题,缓解其焦虑情绪

正常化、一般化孩子的感受及“问题”带给孩子的困扰,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考前有焦虑情绪的孩子,眼睛里看到的只有问题,头脑里想到的只有糟糕至极的结果,心理感受的只有无力感与孤独感,貌似唯有自己深陷泥潭,难以自拔、无力应对,当咨询老师能无条件的关注到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获知他这种情况很普遍,很正常时,孩子可能就有一种团体的力量感,归属感,孩子内心就有了面对困难的希望,希望是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或成分。内心有了希望,有了改变的动机,焦虑自然会下降。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去觉察与发现其他同学在面对高考时的反应与状态,如请孩子课下找几位同学了解一下,面对高考,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及反应,通过了解其他同学的反应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也可以交给孩子一些放松的技巧与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放松、想象放松、)配合放松练习,让孩子能切实感受到放松的状态,享受放松的过程。放松与焦虑是一对拮抗的过程,处于放松的状态下,焦虑会缓解。

第三步, 聚焦与弱化问题,从感性到理性,重构认知

有焦虑情绪的孩子,通常会高估风险,低估能力,存在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绝对化等不合理的认识,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觉察,善于区分想法及事实,想法与感受,拓展思路,找到更多的想法和可能性,并加以评估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例如可以通过类似这样问题的引导:这个是想法还是事实呢?如果你一直这样想会怎么样?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最坏的情况会怎么样?你能够承受吗?你会如何应对呢?最好的情况会怎么样?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什么?以1到10分来评价,1分是最糟糕的情况,10分是最好的情况,那么你觉得现在自己在几分的位置,何以能在这个分数上,而不是更低?如果奇迹发生,困扰你的问题都解决了,你会如何觉知,你的家人、老师、同学会发现你有何不同?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添加些什么,能让我们一步步达到期待的状态呢?

通过一步步的剥离与探索,引导孩子从感性(无限放大问题严重性的无助的感受)到理性的分析与思考,看到现实的可能性,再到对未来的期待,逐渐聚焦困扰孩子的问题,把大问题转化为小问题,把多种问题转化为单一问题,这本身就会减轻孩子的焦虑情绪,同时也会增强孩子面对问题的信心。

第四步:外化问题,抽离远望,灵活应对

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被焦虑情绪困扰的孩子,通常陷在问题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客观看待问题,深陷负面的情绪与无力感,看不到自身的力量,当咨询师尝试着询问孩子,问题给你带来了些什么影响时,就已经把问题与孩子分开了,如若再请孩子给“问题”起个名字,或是具体描述“问题是什么样子的就进一步具象化了“问题”,接着引导孩子探索“你平时是怎样跟问题相处的?问题什么时候没有给你带来很大的影响?你期待怎样跟问题相处等一系列问题时”,孩子此刻已经能从问题中抽离出来,他们就会拓展自己的视野,重新看待问题,积极探寻到更有效的方法应对问题或与问题相处了。比如有个孩子说自己经常会胡思乱想,很难集中注意力,面对高考很焦虑,当时就引导他给困扰自己的问题起个名字“小阻碍”通过引导孩子跟“小阻碍”对话,孩子居然有些感动,意识到“小阻碍”带给自己的意义,坦然接受“小阻碍”的存在,焦虑情绪荡然无存。

第五步:重感积极情绪,建立新联结

没有一件事会都是负面的,例外总会存在,但处于焦虑状态的孩子,沉浸于对未来的担忧上,看不到自己曾经应对困难的资源和方法,咨询师要注重引导孩子反思自己是如何面对困境,何以没有使情况变得更糟,如何在困境中还能有所作为,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应对困难的力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如我有一点好奇的是你说你其实一直以来并不怎么喜欢英语,哪是什么信念或是力量一直让你坚持早起背英语的。(发现内在力量,重获积极经验),有没有让你满意的学习状态,那时你是如何做到的?(寻找例外,拓宽对学习的感受)我有一点好奇,你在害怕考试的情况下是如何还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的呢?(聚焦应对问题的能力)你以前有遇到过相类似的困境吗?那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让情况没有变得更糟,(探寻成功经验)或者你身边有没有同学考前焦虑的情况,他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如果你的好朋友有考前焦虑的情绪你会如何帮助他们呢?这个方法对你有效吗?(寻找资源)通过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同理支持孩子感受的同时,又激发孩子看到自己已在发挥的能量与做到的小成功,增强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

还要引导其看到自己的成功经历,反复感受成功经历重新燃起希望,唤醒自信,强化成功经验,会更有力量面对接下来的困难,让学习及考试与积极情绪和感受建立起新的联结,形成新的潜意识条件反射。逐步把这种成功的经验与感受内化为她的一种自动思维,并在不自觉中提取出这种积极情绪状态。正如任俊在《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中曾言“真正的教育基础来自于你对儿童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的识别和适应,来源于你自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

第六步 关注当下,落实积极行为

面临中高考的孩子,之所以有焦虑情绪,源于他们对未来、对未知的担心,缺乏对不确定性的掌控感,在咨询师的一步步的引导下,如通过如下的问题:那接下来你会如何面对学习,又有哪些资源可以挖掘利用呢?你在紧张的时候能够提醒自己深呼吸,这真的不容易啊!你是怎么做到的?未来当你有什么样的觉察时,你会如何提醒自己继续维持这个方式?对于在咨询中的收获以及你以往的应对困难的成功经验你会如何运用到咨询结束后的生活中?今天回去后,你想做些什么样的尝试呢”“你打算如何来落实呢”通过具体化问题的引导与启发,让孩子清晰知道具体可以做些什么,从而让想法变成实际的行动。孩子的关注点逐渐从对未知的担忧到对当下的可为,掌控感一点点回归,焦虑情绪也一点点缓解,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在行动中感受自我实现的价值。

四、效果评估

有着考前焦虑情绪的孩子,经过6-8次这样的咨询,焦虑情绪明显减轻,对未来与自己充满自信,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心理状态更加积极乐观,在整个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情绪稳定。

结语

《高效教师——焦点解决取向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一书中有一段话: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这种信任,能够带给学生希望感,能够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部动机,在师生互动中建构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有焦虑情绪的孩子,负性的自动思维充斥着头脑,他们对现状不满意,不接纳,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看不到希望,所以咨询所做的一切就是帮助来访者找到萨提亚称之为智慧盒的东西——它们的价值感、希望、对自我的接纳,赋予自己力量,以及担负责任和抉择的能力。

其实每个来访孩子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难以自我解决的困扰但同时也充满着强大的力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咨询师要相信来访孩子才是问题解决的真正专家,帮助他们看清自己内心的期待与需要,理清自己的思绪,探讨方法,拓展支持系统,发挥自我主动性,落实到行动中,当孩子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实现目标的信心,有了可行的方法,有了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有了接纳自我的力量,孩子就有能力也可以更好的面对自我,面对问题了。积极的改变与行动才是带给来访者自己最好的礼物。

当然在咨询过程中也要根据孩子的问题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方法,但把孩子看做第一位的,先看到孩子,而后才是技术和策略,正如斯格拉底所说: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得病比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也有一些问题在咨询中可能并没有办法完全解决,但在咨询师无条件的关注、接纳与共情中,来访者发现了自身的力量,看到了希望,寻找到了可行的方法、有效的资源,已有能力与问题相处亦或能带着问题前行。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