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咨询方略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同是适应不良,不同处理焦点

        每年的九月份,住宿制的初中会迎来初一新生,其中不少表现为适应不良。适应不良的学生有一些一致性的表现,例如思念家人,担心家人安全的分离焦虑;再如在校人际交往缺失,暂时建立不了良好的人际互动。但是,每个适应不良的个案,也有着自己本身的人格特点、独特的家庭背景,因此,在个案辅导中,可以根据个案的不同特点,处理的侧重点也有不同。
社会学意义上的适应,是指个体在环境中构建良好的心理过程,指人同环境之间的和谐、协调、适应的状态,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从小学来到初中,特别像笔者学校的住宿制初中,学生生活环境产生巨大的变化,学生面临着适应住宿生活和自主管理,同时还要应对学习科目的增多,因生活习惯诱发的人际冲突等,产生了适应不良的退缩行为、身心疾病等。
1.接纳来访者的分离焦虑,鼓励其充分表达自己的
当事人A来到心理室,一直泪流不止,哭着说自己很想念父母。引导当事人表达对父母的想念,当事人说着说着,哭得歇斯底里,痛快流畅。如果此时此刻在家,当事人的家人分别在做什么,而自己会在做什么,那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如果到周末有时间会和父母去哪里,做些什么。当事人预演了一次去长鹿农庄,详细描述了在车上的情景,进园后的情景。经过当事人多次充分的表达思念和宣泄,当事人的情绪和情感得到释放。经过如此表达思念,当事人很快就投入学习和生活。
2.切忌自我为中心,加强人际交往的技巧
同学们来初中之前,都是在家里住,没有体验过集体生活。在家里的生活事务都由家人安排和照料。同学们在小学所建立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稳定,大多来自家人、朋友、同学等,同时很多时候有大人陪同和指导。但是,来到住宿制初中,许多同学开始处理自己的生活事务,并在一个宿舍里完成难免会产生冲突。这时候,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
案例中的当事人B是班主任推荐过来的,说天天晚上在宿舍哭。当事人听妈妈说刚吃完饭不大合适洗澡,于是把洗澡时间调到晚上。但是晚上太晚的话,又怕教官批评,于是希望自己是晚自修之后第一个洗澡的。当事人和舍长提出这请求,一开始舍长是答应的,后来因为有一次有同学比当事人先回到宿舍,就先洗澡了。当事人就恐慌了,觉得同学并没有按舍长的要求迁就自己。当事人慢慢也感觉到舍友们不喜欢自己。自己一个人吃饭,从来不跟班级大团体一起吃饭,在班上就和同桌聊一下话。当事人是三水转过来了,小学同学都不在这里。当事人生活在厂区,厂里比较少同龄的孩子,要不就是和工厂的成人玩,要不就是和小婴儿玩,更多时间是自己呆着。因此,当事人在人际交往技巧上是比较缺乏的,同时也是比较自我为中心的。我试图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如果是别的同学提出每一天都要第一个洗澡的需求,当事人会怎样评价这个同学。每个同学都是离开家里来到学校,同学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迁就和照顾,但是自己也得学会和同学相处,不能只顾着自己,而忽略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要求不合理,并承担起自己的焦虑和担心,合理安排时间,不再过分要求舍友作出让步。慢慢地,其他同学也意识到当事人的改变,重新接纳当事人,当事人找到自己的朋友,适应良好。
3.接纳自己暂时的不适状态,并以此作为起点
许多适应不良的学生都有人际冲突,但是有些同学就是单纯的同学之间的人际冲突。还有些同学因为眼前的人际冲突,陷入焦虑和恐慌。这个焦虑和恐慌是因为父母或者家人之间的高频率冲突没有得到处理,阴影浮现出来。
当事人C说自己因为自己不大适应住宿生活,平时小学放学回家可以和父母聊天,把白天遇道麻烦的事情和母亲说说,自己就得到安慰。现在要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不能得到家里的支持。因为和同桌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发生争执,例如当事人的同桌说当事人写的作文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当事人就会和同桌争辩自己做了什么,是符合老师要求的。和同学的争执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当事人经常出现发呆,看窗外的风景,看着看着就会有恐慌的情绪出现,感觉自己好像在坐过山车,悬在半空中,好怕自己坠落深渊。当事人经常回忆起父母在三四年级时的吵架,那时候父母只顾着自己吵架闹离婚,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言语和吵架的状态影响到自己。当事人因为父母的婚姻状态不稳定,学习成绩也大幅度下滑。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当事人父母婚姻状态稳定,并重新关注当事人,才把成绩赶上来。当事人混乱的生活状态还没有完全处理好,因此当出现当吵架类似的刺激,重新激发了当事人对这段不大好的生活记忆。当事人不能接受自己此时的状态,不能接受自己发呆,经常有慌的感受。这两晚半夜早醒,也在担心自己的状态越来越糟糕。我引导当事人接受自己的暂时不好的状态。让当事人想象,面前站着睡不好,听不好课,发呆,有慌感觉得人站在他的面前,他会如何看待这位同学。当事人说安慰他,不会瞧不起他。可以做些什么帮他走出来?如果慌的感觉来了,发呆了,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来补救错过的知识点?而不是驱赶这个慌的感觉。看似不好的症状,但其实是潜意识在提醒自己,自己需要主动做些什么,来面对不适应的状态。
4. 留守学生情感联结被切断,重新构建新联结
 留守学生之前和祖辈生活,被父母接到身边,似乎是一个好的改变,终于与父母在一起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需要比较长的适应的过程。因为此刻留守学生的重要他人是祖辈,有着深刻的情感联结。留守学生情感联结被切断,需要重新构建和父母、朋友的情感联结。
案例中的当事人D是留守儿童,初一才从老家的小学转学出来。当事人很懂事,有点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大主动表达,基本是老师问一句回答一句,有时回答点头和摇头。当事人是留守儿童,因为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情感链接比较深,和爸妈建立情感链接需要一定时间,父母要接受当事人暂时的不适应,表达理解,从内心认同当事人。从老家转到官窑读书,内心上切段了和爷爷奶奶的链接,外部支持(朋友)也被切断掉。
建议留守学生通过电话给爷爷奶奶表达思念,保持一点以前的链接,同时在快速帮当事人建立新的链接。有点不适应听普通话,也不大清楚作业是做什么,怎么做。让家长暂时接送一下她,辛苦点。在班上,班主任多安排活泼开朗热情的同学跟她玩,学业上多帮助她。
5.功能失调的家庭,需调整家庭沟通氛围和教养模式
每当开学季,总有一些学生表现出身体疾病,例如呕吐、肚子痛等,但家长带孩子去看病吃药,检查不出学生有器质性的病变。这时候,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得了身心疾病。学生压抑的情绪状态,通过身体的不适来表达。特别是在功能失调的家庭里,父母不断争吵,忽略对孩子的教养。因此,我们需要家长的调整和改变,家长需要改善沟通的氛围,改变教养模式。
案例中的当事人E还没有很好地融入班集体,没有交到好朋友;胃炎也有点心因性,她说她的胃很配合她去逃避一些事情;家里可能跟父母说心里话的时间也比较少,父母比较忙,同时较多是父母说她们听。建议家长以后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听听她们讲心里话。当事人一开始讲的是学习,数学老师班主任的课比较容易听进去,语文老师会容易打瞌睡,其他学科状态一般般。我把话题转移到胃炎还痛吗?当事人说每一节课都会痛。上课的时候会痛,不上课没有压力的时候不痛,真的是痛,但带去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这叫身心疾病。她说不敢回家,我追问很多家庭的事情。奶奶会经常用以前煲了二十天汤给她喝,她却这样回报她。妈妈现在听到胃痛就会挂电话。再讲生活的琐事,感觉奶奶不是很了解她,比较多否定和唠叨,爸妈忙于工作。我说了一句那你会感到很孤独吗?她突然就说,老师,你有想过轻生吗?我曾经三更半夜拿起刀,割自己的手腕,割伤了一点。大热天穿长袖没被发现。我也尝试爬栏杆,我以前被我妈举高过放在栏杆外面,后来就恐高。一面说一面哭。我有一次做梦,梦到妈妈和爸爸吵架,妈妈走了。醒来刚好妈妈去洗手间,我真的以为她走了,哭了很久很久。家里吃饭聊天氛围很压抑,所以我不能享受吃饭,讲的多是工厂的事情。上周五我妈带我们出去吃饭,一会忙电话回微信,期间还和我爸吵了一下,感觉还不如不出去吃。我小时候真的很不喜欢上学,我就往村外面跑,家人就追,我后来不敢跑是妈妈说把我送到别人家,我就怕了,不敢跑了。妈妈是用一个更大的恐惧来覆盖孩子的厌学。孩子厌学情绪依旧,只是用身体不舒服来表达。
建议学生家长想办法改变家庭氛围,抽空全身心陪伴孩子,多倾听少说大道理,多包容不良情绪并能给予安抚。建议学生家长工作忙也要抽身照顾家庭,老人只会管住孩子吃饱和安全,其他有些事情还是要父母跟进和交流。
6.单亲家庭改善家庭环境,弥补孩子缺失的爱
还有一类适应不良的孩子,是单亲家庭,特别是妈妈带着孩子。他们平时的联结特别紧密,彼此依靠。现在突然要离开妈妈,像断了奶的孩子一样,不安恐惧等感受涌上。本来就缺失父爱的孩子,怕住宿生活把母爱也剥夺了。
当事人在介绍自己,说自己是101班的某某某。我说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和喜好。爸爸在广州,妈妈和自己在官窑自己喜欢打篮球避讳别人知道自己是离异家庭。对妈妈比较依恋,对爸爸选择刻意遗忘。让他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进行排序,他排的顺序是妈妈伯伯奶奶婆婆表哥堂哥爷爷公公……最后才到爸爸。说伯伯对自己很好,周一晚上不愿意第二天回校,伯伯就从桂城赶回官窑,和他聊天。他说其实聊什么不记得,只要两个大人在,和自己聊就可以了。一个大人自己是拒绝听的。说当自己知道爸爸是因为债务才导致离婚的,为了还债,伯父和妈妈都把房子卖掉了。知道了细节之后,当事人更不愿意和爸爸说话了。奶奶经常在做维系父亲和当事人的事情,叫当事人的爸爸打电话给当事人,叫当事人主动打电话给爸爸。其实奶奶内心深处是很想父子俩人有链接的。当事人说自己很少发脾气,比较听话和乖巧。当事人有压抑自己感受和情绪的部分,不大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潜意识里,爸爸做错事情就要受到惩罚。而自己是爸爸生命里的一部分,也有爸爸“不良”的基因,因此为了避免有爸爸的不良基因,忘掉爸爸,不能做错事情。因为做错事情就会有惩罚。伯伯对自己很好,但不是当事人的爸爸。在双亲面前可以撒娇表达愤怒,但在伯父年轻扮演乖孩子。妈妈为了当事人没有再婚,似乎是为了孩子做出了牺牲。但事实上,让孩子一直处于依赖和被照顾的状态,对孩子成长不利。我尝试和当事人的妈妈进行沟通,希望她可以和孩子介绍自己的爸爸,同时告诉孩子自己离婚的原因,并尝试让孩子的爸爸走进孩子的生活。
改善家庭环境并改变家庭结构,让真实的爸爸融入进来,有一个男性榜样。接受爸爸不好的部分,不要强化变成当事人深深的恐惧,不被接受的爸爸的部分。爸爸进来,妈妈有自己的空间,孩子有自己的父亲,更有利于家庭的交往。当事人父母的爱恨情仇,两人厮杀,了结。在孩子面前,都是孩子爱的父母。
参考文献
[1]张惠.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
[2]付迪.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咨询案例报告.教育心理
[3]刘福金.高一新生适应不良的认知行为咨询个案研究.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赵婷.一例新生适应不良的案例分析与反思.现代交际
[5]童文琴.新生入学“适应不良”案例引发的几点思考.科技创新导报科技创新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