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咨询方略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化“危机”为“生机”: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探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增大,初中生自伤事件日益增多。据统计,青少年是自伤行为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其中初中生的自伤发生事件尤为突显。而自伤问题如没有有效干预很有可能演变成自杀问题,给学生本人、家庭和学校带来极大伤害。自伤行为是指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个体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如用利器割伤划伤、烧伤、以头、过度拔毛发或指甲。从实际接触的个案看,初中生自伤行为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心理病理行为,也是自杀的重要危险因子,此外,自伤行为具有模仿性和传播性,因此,一旦发现,需要立即进行心理干预。

二、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心理分析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独立,被肯定和关注、同时情绪波动较大。大部分初中生在面临学习或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他人帮助来调整自己,合理宣泄负面情绪,释放压力,直至回归常态,但少部分同学用伤害和攻击自己身体的方式来暂时缓解心灵痛苦,此刻,他们的痛感没有那么敏感,甚至会感到短暂的“快乐”,对自伤者而言能排解他们内心压力和不良情绪。当再次遇到压力事件或不良刺激时,自伤行为会反复出现,有可能趋于严重。此外,初中生自伤行为具有模仿性和传播性,一旦发现,需立即进行心理干预。

    自伤行为的学生通常会有一些共性特征,如独特的个性特点,渴望他人的关注和关爱,缺乏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等。

1. 个性特性

 面临同样的外部刺激,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会有不用的应对方式。当学生的个性中有内向孤独、自卑多疑、消极悲观、优柔寡断、思维偏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争强好胜、脾气躁怒、自我中心等特点时,一旦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事件进行负面评估,从而采用消极的方式应对,导致自伤行为。

2. 渴望关注和关爱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渴望独立,另一方面渴望获得老师、家长、同学和朋友的关爱和关注。在接触的自伤个案中,通常学业成绩、同学关系、亲子关系一般,在同伴中存在感较低的学生,容易发生自伤行为。通过自伤行为一方面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另一方面引起周围人的关注,获取周围人的关注和关爱。

3. 缺少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发现,大部分自伤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当家庭中缺失亲情和关爱或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有效的情感联结时,孩子的抗挫抗压能力较弱。如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良刺激时,无法从自身的家庭中获得支持和帮助,甚至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打骂、冷漠、溺爱),会促使学生用自我伤害来缓解痛苦的情绪。

三、初中生自伤行为的辅导干预过程

初中生自伤行为的辅导干预措施

操作步骤

负责人

干预措施

1.识别自伤行为,及时发现

学生、教师、家长、宿管员

如自伤行为较严重需及时就医。

2.及时报告

心理老师班主任

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第一时间报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负责人。

3.监护自伤学生

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家长

老师、家长需随时关注自伤学生动态,有情况及时汇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

4.初步评估

心理老师

及时进行心理咨询,进行心理问题评估。若发现学生有自杀倾向或精神疾病,及时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商定进一步干预计划,并联系家长。

5.约谈家长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负责人、心理老师、班主任

将孩子情况如实转告家长,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让家长接受现实,并与学校一起做好下一步干预措施。提醒家长在沟通时要注意语气、切勿打骂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6.若超出心理咨询范围,则及时转介

心理教师、家长

如果学生的自伤问题较严重,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或重大心理问题,超出了学校心理咨询范围,则建议家长带去正规医院就医。

7.

若医生判定是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

家长、班主任、心理教师、教导处

遵医嘱,住院治疗或者服药休养。提醒家长24小时监护孩子,凭借医院证明到学校请假或休学。

若医生判定是一般心理问题

家长、班主任、心理老师

学校定期给学生做好心理咨询,班主任关注孩子在校情况,家长做好家庭监管,做好家校之间的沟通。

8.定期咨询、持续关怀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班主任、任课老师、同学

建立起班主任、心理老师、任课老师、同学的学校支持系统,定期与学生谈心,让该生感受班级及学校的爱与温暖,直至帮她(他)走出困境,回归正常生活。

9.撰写个案报告

心理老师、班主任

个案辅导干预过程形成文字记录并存档

10.后续跟踪咨询效果

心理老师、班主任

如之前请假或休学,后续返校读书,心理老师和班主任还需持续关注一段时间,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以巩固效果。

下面以一例初中自伤女孩的辅导干预为例,进行阐述。个人概况:婷,15岁,九年级学生,本地人,父母均为职工,平时工作较忙,家中并无精神病史。

(一)识别自伤行为,及时发现

有两位同学发现婷在家用刀割自己的手,且伤口较深,同学追问后得知婷已多次割伤自己,手臂上有几十条深浅不一的伤口。同学还得知婷有一次在家用绳子勒自己的脖子,直至晕过去。第二天,两位同学向心理老师反映了婷的情况。

(二)及时报告,全方位监护学生

    心理老师了解情况后,初步判定婷的情况较严重,第一时间与班主任一起向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负责人报告。小组讨论后,决定先不惊动婷,在校期间,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重点关注婷的动态,并发现的这两位同学帮忙留意婷的行为,一旦有情况立即上报。

(三)心理咨询,初步评估

    在两位朋友的陪同下,婷来到了学校的“青春氧吧”。婷,身材瘦小,面容有些憔悴,长长的刘海遮挡着眼睛,身体微微蜷缩,坐下时手不停地扯着衣袖,有些紧张。

个案自述:这段时间以来,难以入睡、食欲下降,心情低落,常常觉得很痛苦。第一次割自己手是在11月初:周四晚回家,婷觉得很头疼,周五早上跟妈妈讲想请假不去上学,但妈妈不相信生病,硬拉着送她上学去了。婷很苦恼,为什么妈妈不相信自己,在学校趴了一天。那天晚上在自己房间里开始用刀割自己。第一次割自己的手虽然会有些痛,但是割完后心里就舒畅很多,瞬间还有一丝“快乐”。渐渐地,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用这种方式发泄情绪。

心理分析:1.个性原因。婷的认知以偏概全,敏感悲观、行为消极,遇到压力事件时容易用极端的方式解决,人际交往中比较偏激,常常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对生活无望感。2.缺少家庭情感联结。婷曾跟父母说了自己用刀割手的事,想让他们带去看心理医生,可他们却觉得女儿是在开玩笑。这让她觉得父母对她关爱太少,心里很失落。婷与父母之间缺少情感联结,亲子关系疏远,所以对婷来说,家庭支持系统非常微弱。

经过第一次咨询了解到婷的自伤行为断断续续已持续近3个月,且程度加深的趋势,初步判断婷有自杀意念且多次有自伤行为,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需启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第一次咨询结束后,心理老师把婷的情况反映给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本小组由分管德育、安全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心理老师、校医组成。

(四)约谈家长,告知情况

学校第一时间联系了婷的家长到校面谈,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向婷的父亲讲诉了婷的当前现状。面谈之初,父亲觉得自己女儿没什么问题,他并不认为事情很严重。直到告诉他上周两位同学看到的那一幕,他顿时惊呆了,才意识到原来问题已经那么严重,后悔平时疏忽了孩子。父亲反思自己,确实这两年对孩子关注太少,很少沟通,妈妈也基本上是骂为主,缺少心灵沟通,两人都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父亲表示会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心理老师提醒婷的父亲不要让婷再受到不良刺激,并且需24小时全程监护孩子,确保孩子安全。

第二天婷的父亲带着她去就医,经诊断,婷患有抑郁症,医生建议服药并在家休养,两周后复诊。婷不想待在家里,仍坚持想上学,学校与家长协商后,多方位关注孩子,定期做心理咨询,确保孩子安全。

(五)定期咨询,持续关怀

对婷而言,自伤是一种痛苦而又无奈的选择。自伤只能暂时缓解极度的痛苦,当压力卷土重来时,无力应对的她往往会重蹈覆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她无力承受时,有可能会做出极端的自伤行为,可能会危及生命。

1.心理咨询及时跟进,控制自伤行为

良好的咨访关系让咨询能顺利继续,第二次咨询,婷向心理老师诉说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心理老师积极关注并给予了共情。从婷的描述中可看出,当面临一些压力事件时,通常会用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没有合理的排解压力的方式。于是,心理老师让她在咨询中感受了肌肉放松法和深呼吸方法,体验过后婷表示确实舒服许多。学习放松的方法可以适当舒缓情绪,改善睡眠。由于婷有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于是心理老师与婷共同商量了一种能取代原先自伤行为的方法,在每次感觉到很痛苦的时候,在手腕上戴上一圈皮筋,当有可怕念头出现时便拉开皮筋,用皮筋弹自己,做深呼吸并且对自己说“冷静下来”。从咨询效果看,能暂时缓解孩子的自伤行为。

2.家庭咨询,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依据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和正面管教的观点,的自伤行为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的征兆,就像人的身体有病而发烧一样,只吃退烧药是无法彻底治疗的;需要帮助婷和父母重新建立家庭情感联结,建立有效的家庭支持系统,帮助走出心理困境。

1奇迹提问。将某种行为的积极意义投射到将来,帮助来访者创造希望,寻找目标。

咨询片段:

心理老师:如果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让爸爸妈妈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呢?

徐:回到家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他们能放下手机陪我,关心我。我希望妈妈能相信我……

心理老师:婷爸、婷妈,如果今天咨询有效,你们希望婷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妈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妈妈错了,妈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坏脾气,老对你发火,妈妈以后会改,请相信妈妈。

爸爸:女儿,爸爸为了这个家拼命的赚钱,我一直以为给你钱就是对你好,原来不是这样的,是爸爸忽略了你,爸妈以后会放下手机,多抽时间陪你。

焦点解决中的奇迹提问或水晶球问题,让婷以及父母都清晰了彼此的期待,这也正是他们需要改变的方向。

2记秘密红帐

要求婷父母记录婷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进步的举动,越细致越好,不告知婷,秘密记录;要求婷记录父母的优点和变化,不告知父母,秘密记录。两周后会谈时,心理老师当众宣读。这样的作业一方面促进婷和父母的注意力重新分配,关注对方的积极行为,另一方面则诱导双方做出合意的行为,使之有“立功受奖”的机会。记秘密红帐的任务让父母看到孩子努力与积极的行为,也让孩子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用心改变与关爱。

3.多方合力,建立学校支持系统

除了定期给婷做心理咨询外,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从年级组、班主任、同学等多方位做了工作。年级组方面:年级组长与婷所在班级的任课老师做了进一步会谈,让老师们初步了解婷的情况,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与婷的沟通方式,尽量避免言语刺激,耐心引导。班主任方面:班主任在班级中开设了“人际交往”、“生命教育”、“梦想”为主题的班队课,营造班级积极向上的氛围。班主任还不定时与婷谈心,了解婷的心理动态,与心理老师共同帮助婷走出困境。同伴方面:班主任叮嘱婷的好伙伴,在校期间多留意婷的行为,平时多与她谈谈心,一旦发现有异样立即汇报班主任。集多方合力,保证婷在校期间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能第一时间掌握她的动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