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咨询方略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发展支持性自我的学生成长策略

                 发展支持性自我的学生成长策略

关键词:支持性自我     学生     成长策略

支持性自我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要素,也是青少年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正能量,它与否定性自我或脆弱自我是相对的概念。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胆识过人,遇事能做到镇静自如而不是慌慌张张;做事能有条不紊而不是手忙脚乱;即便面对挫折失意,也能正视困境,设法走出困境而不是怨天尤人。其实,在他们身上显现的都是优秀的心理品质,这些品质来源于长期以来稳定的自我认同感、充分的肯定与自信,而所有这一切在本质上来讲,就是所谓“支持性自我”的外显,它是一种通过自我支持获取成长的力量。
在心理辅导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言谈举止中表露出很多的 “问题”:有些学生一遇考试就慌张,“小考小焦虑大考大焦虑”;有些学生一遇挫折就退缩,搪塞推诿、逃避责任;还有学生一听到他人的负面评价就会暴跳如雷,严重破坏人际关系……,而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自我支持力量的缺失,在他们的内心更多萦绕着“脆弱自我”的消极意象和“否定自我”的限制性信念。当然我们在进一步挖掘这些学生“脆弱自我”的成因时会发现,早年的成长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成长环境(首先是家庭的主要照顾者,其次是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反应是缺乏充分、恒定的关爱和协调一致的肯定,那么他们很难在今后的活动中积累自我和自信,从而导致了“脆弱自我”,各种问题就接踵而来。那么,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是:面对这样一些学生,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有效策略呢?我们认为,只有发展学生基本的自我支持---即“支持性自我”,问题才能随之发生改变,从而使学生汲取成长的力量。
策略一:发展躯体性支持

自我支持最基本的是躯体性支持。当个体疲惫不堪、焦急万分、饥寒交迫时,就很难感受到来自内在的支持。师生会谈期间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此时此地的躯体过程,通常会强烈影响其自我支持的力量。在这里,教师的细心观察与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在倾听学生有声的语言表达的同时,要时刻留心无声的非言语表达,如学生在愤怒时的紧握双拳、焦虑时的紧锁双眉,不断搓手与弓背弯腰都意味着不同的内在感受与想法……,这些来自个体躯体内部的信息就有声的表达而言更具有现实性、真实性和客观性,更能接近学生“问题”的真相。当然,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而是通过观察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觉察和体验自身躯体表达的过程,带领学生去找回自我成长的力量。如面对一个一遇老师就焦虑的学生,你可以这样说:“当你谈到老师的时候,你的双手一直在动个不停,你自己注意到了没有?你觉得它在告诉你什么呢?”当个体觉察到了自身的无声语言时,无疑会对自我的躯体反应产生新的感觉与认识,从而获得一份对自我的掌控感,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强大的支持力量。又如教师在与学生会谈过程中,遇到学生焦虑紧张、呼吸急促的时候,引导他聚焦于自己的呼吸,然后建议他改变呼吸的频率与深度,尝试用不同的呼吸方式和身体姿态,这样会使他的呼吸逐渐变得平稳而富有节律,当他能够感受到身体的平静的时侯,对一个学生来说是最具有支持性的,在这个时候再去触及躯体反应背后的问题就显得容易多了,改变就会在现时此地发生。

策略二:接纳自身体验
“人生不如意事有十之八九”,说的是生活中会遭遇很多的负性事件,或多或少会使个体在情绪上受到影响,由此产生诸多的消极体验—焦虑、生气、难过、害怕……,当消极来临,我们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开启“防御系统”,内心会发出这样的声音:“我不应该焦虑”、“愤怒是不好的,我要克服它”、“我真的不该害怕”、我知道这很无聊,但又有什么办法呢”等等,殊不知这样的声音根本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加剧了内心的消极感受。因为个体在无意识中把能量投注于否认、回避之中,内心将变得更加动荡不安,如果经常采取这种“防卫”,势必抑制了自己的能量,长期以往必将丧失对其他资源的觉察能力,从而削弱了个体自身成长的力量。正好相反,接纳自身体验不但不会削弱力量反而会不断增长力量,它是一种最好的自我支持。当我们从内心接受自己的体验尤其是负性体验的时候,个体就会更容易接纳自我,给予自己力量。其实, “接纳”从古代自然哲学来讲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它蕴含着强大的行动力与正面向上的能量。
首先教师的“示范”很重要:教师与学生会谈时,做到无条件的关注、接纳并同理学生的体验,其实就是在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模式—任何时候我们自己也要如此对待自己。当然效果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练习接纳自己的内心状况。负面情绪来了,建议不否认不回避不抗拒,允许它的存在,习惯性地问问自己:“此刻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将会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当“焦虑“来袭时,教师教会学生试着对自己说:“我感到焦虑,这是我此刻的真实体验。”当难过不由而生时,可以告诉自己:“我感到很难过,但是没有关系。”然后,集中注意力在内在的体验上,并且全然地去感觉情绪的能量,承认和接受它的现状,不去用思维做分析与判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学生们通常会发现自己又重新进入了平和的内心状态,找回了自身成长的力量。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自我力量行动起来去直面自己真正的“问题”。
策略三: 尝试自我负责的语言
语言是个体内心体验重要的外在表达。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的语言不仅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生活的消极悲观,同时也反映出了对自身的无所适从,好像自己的一切都由别人来掌控。诚然,由于年幼、确实受制于人或者当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把这些归咎于“外界”所造成的。常常听到学生抱怨“你使我发脾气….”而不是“你这样做让我感到极为恼火。”、“玻璃打碎了”而不是说“我打碎了玻璃”…….这样的表达往往使我们的学生不能接纳自己的体验并对自身的愤怒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有时他们甚至用夸大或贬抑的措辞来助长自己的无能感,如学生会说:“考试失利,那绝对是一场灾难”、“如果那事被老师发现,我就完完了。”等等,利用这样的语言来否认自己对周围环境的选择权和影响力。这样的语言表达模式极大地削弱了自我支持的力量,妨碍了自我成长。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觉察到自己所选择使用的措辞,以及这些语言表达是如何削弱自我支持的力量。然后建议学生尝试使用自我负责的语言来表达,注意两种语言对自我支持以及对外在环境的影响有何不同。如小明在一次考试中很失败,心里一直郁郁寡欢,他在与老师交谈时说,“考试失败了,努力有什么意义呢。”面对这样的表达,教师不能去批评指责小明的消极,这样做不但帮不了他,而且会强化他的失败感与无意义感,反而削弱了自我支持的力量。最明智做法是要和小明一起来探讨,可以问他“失败意味着什么?”、“是哪次考试使你感觉到很失败”、“是不是只有成功的人才有努力的资格?”这样问询与面质会给小明带来深刻的觉察力量。会使他觉察到在这句话中他把“失败”凝固了,意味着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失败,这样的表达当然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无足轻重。教师可以引导他这样来与自己说话并让他体验这样说话的感觉:“失败,只是现在一次考试的失败,是暂时的困难,并不代表过去与将来。”“只有我不断努力,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将来考试中就会获得成功。”然后再引导他回想学习中确实感到成功与有意义的岁月,以及在那段时光中所作的努力,可以引导他做“想象实验”,想象自己在经过艰苦努力之后取得考试成功的画面。这样做会产生超乎寻常的力量,使学生找回自我支持的内在力量。
策略四:发展支持性自我对话
还有一种加强基本的自我支持的方式是教师帮助学生识别自我陈述中的一些消极暗示,并设计出一些积极肯定的词句来取而代之。接下来通过一个学生案例来说明这一点:小王(化名)是名初三学生,每次在测验中略有闪失,她就受不了,经常会不由自主对自己说:“我真是太蠢了,重来没有把学习的事情做好过。”她发现在这种想法之后往往伴随着焦虑感和腹肌紧张,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加,这种现象越发严重。与小王会谈时,老师就让她考虑事情的原委,问问自己:“我真的很愚蠢吗?”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事实上小王是一个成绩优秀、学习非常勤奋的学生,两年中连续四次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初一初二的时候每一次考试都能榜居年级前五名,只不过在升入初三后的第一次考试中名次下跌了,但还在年级前二十名,然而,消极的自我对话在她的头脑里令她挥之不去。因此,老师与小王一起设计出一些既实事求是又宽慰人心的话语,用积极肯定的想法来挑战自我限制的信念,以帮助小王恢复自我支持的力量。当然仅仅选择一种截然相反的语句,如“我是个天才,任何事都难不倒我”并不能产生任何效果,况且小王自身也能认识到这样说法未免太荒唐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把小王带回此时此地现实情景中的语句—与现实相符的积极而肯定的陈述。小王选择了“我很聪明,我通常做的很好,但有时也会有失误。”、“有时候面对挫折确实很困难,但是只要我选择去面对,我就有力量去那样做。”建议小王用这样一些自我支持的话语来代替消极的自我对话,当自己再次回到困境中的时候,尝试着用这些话来告诫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王发现自己重新找到了一个充满力量与自信的自我。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