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咨询方略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浅谈原创隐喻的必要性和创新路径

       教育是一门艺术,常常是教师苦口婆心,但收效却差强人意。隐喻是优化教育的有效工具,巧用隐喻善用隐喻是教育工作者智慧的体现,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然而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收集隐喻上,为了发挥好隐喻的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就要注重从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挖掘原创隐喻。

        一、隐喻的价值

       在学生教育实践中,对比说教式和对话式等传统教育方式,隐喻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降低心理防卫。传统说教式和对话式等教育方式中当事人处于被评判的 处境,潜意识中认为这是危险的,需要警惕性的,从而不自觉地站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隐喻通常通过隐喻故事或创设情境等方式呈现,当事人是一种被邀请的感觉,教育者站在了他的这一边,因此他更容易降低心理防卫,更容易开放经验。
        2. 增强改变动机。 有时候当事人也认同教育工作者的观点,但拒绝开始改变,停留在“理都懂,然并卵”的层面。此时隐喻可以发挥出催化剂的功能。这体现在将难点突破和解决方案等内容巧妙嵌入隐喻之中。让当事人攻破了难点,找到了内生的改变力量。让当事人从“我知道,但做不到”转变为主动行动。

       3.实践效果显著。这体现在:缩短时间显著、攻坚效果显著和巩固效果显著三个方面。缩短时间显著是指它不仅降低了当事人的心理防卫,缩短了建立咨访信任关系的时间,隐喻的高效性也缩短了整个教育的时间。攻坚效果显著是指隐喻经常是用来突破难点和提供解决方案的,从而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巩固效果显著是指当事人通过隐喻习得的改变更持久、更稳定,不容易反复。

        二、原创隐喻的必要性

        当前教育界盛行借用隐喻,而原创隐喻却不多见,专门撰文论述原创隐喻的论文更是罕见。这是比较遗憾的,笔者认为,原创隐喻的必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这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呼唤原创隐喻。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差异较大,同一学段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此外东西方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风格迥异。因此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要充分发挥隐喻的效果必然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呼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清楚学生的兴趣爱好等。

        2. 这是丰富隐喻素材库的现实需要。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经典隐喻已不合时宜,亟需推陈出新予以补充;其次,经典隐喻多来自西方,取材于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现实也要求我们创新一些以我们的东方文化为背景的隐喻;最后,教育工作者若仅仅停留在收集隐喻而不能创新隐喻的地步,那对隐喻的选择也就只能停留在刻舟求剑的地步,隐喻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3. 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精神对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要求。当前,我国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自主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动力。时代要求全体公民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身先示范,给学生树立勇于创新的榜样。实践中我们发现,创造者自主创新的原创隐喻因其被内化于心,因而在使用时更显自然、亲切,更具生命张力。

       三、原创隐喻的创新路径

       1. 从心理疗法具象化出发予以创新。

       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也因为如此,对非心理学的学生和家长来说,略显枯燥和晦涩。因此通过隐喻再包装和鲜活的语言等对枯燥和晦涩的内容进行转换才能保证被非心理学者很好地吸收。而具象化技术是实现这一转换的有效工具。

       笔者以接纳承诺疗法的认知解离技术为基础,以具象化技术为手段,创作了“鱼儿脱钩”的隐喻故事。接纳承诺疗法认为,人的消极想法是不可控制的,当人对消极想法信以为真时,即出现了认知融合,此时痛苦就产生了。认知解离技术是区别于认知融合的有效策略,它的要义是让来访者看到想法的产生,不试图消灭想法,但可以选择不按想法行动。

       “鱼儿脱钩”隐喻梗概和解读如下: 一条自由的鱼在大海觅食,看见渔夫的诱饵,不假思索吞食,结果上钩,自己也成了渔夫的猎物(解读:钩代表想法,鱼代表人,上钩代表认知融合,成为渔夫的猎物代表人活在痛苦中)。

        另一条自由的鱼也出来觅食,看见渔夫的诱饵,想起以前因上钩而险些丧命的经历,于是提醒自己认真看,结果看到了鱼钩,于是甩甩尾巴游走了。虽然没吃到食物,但此时心情比美食一顿还要开心,因为它学到了一项新技能(解读:钩代表想法,鱼代表人,脱钩代表认知解离,甩甩尾巴游走代表不与想法进行对抗,因为鱼是无法控制鱼钩出现的,没吃到食物但很开心代表当事人学到了一项解决自己多年困扰的有效方法,生活将开始新的篇章)。

        2.从当事人的兴趣爱好出发予以创新。

        笔者曾经根据一个科幻迷的特点原创了一个隐喻故事。她是一个怕鬼不敢睡觉的女生,总觉得房间有鬼,一躺下一关灯仿佛鬼就在身边。从聊天中得知她是个科幻迷,对太空类话题特别感兴趣。根据她的这个特殊爱好,笔者创作了“鬼速”的隐喻故事。

       “鬼速”隐喻梗概如下: 一百年以后,中国出现了一名世界级宇航员叶望天,但他有一个怪习惯——睡前看《午夜凶铃》,刚看完关了灯躺下,他就敏锐地意识到贞子(片中女鬼)瞬间来到了他的房间。他心想:我飞一趟日本,怎么也得好几个小时吧,而贞子能瞬间到达我房间,我很好奇是什么让她瞬间从日本来到我家的?

       后来叶望天执行飞往火星的任务,抵达火星当晚,叶望天看完《午夜凶铃》就去睡觉了。他刚躺下来,就敏锐地意识到贞子瞬间从遥远的地球来到了火星。他感叹道:太厉害了!我真的很好奇是什么能让她瞬间从地球来到这里?

        后来我国研制出比光速更快的宇宙飞船,从此人类可以在宇宙自由穿梭。听到这份振奋人心的消息,人们兴奋不已。只有叶望天平静地说到:“没什么了不起,肯定不会超过鬼速”。果然,他搭乘这艘超过光速的宇宙飞船来到了遥远的河外星系。睡前他又看了一遍《午夜凶铃》,刚躺下,他就敏锐地意识到贞子果然从遥远的地球上突破重重阻碍瞬间来到了的住处,他心想:“到底是什么能让她瞬间从太阳系来到河外星系呢?”

       “鬼速”的隐喻以鲜明的对比,反复的对比让她意识到只有想法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意穿梭。世界上并不真的存在鬼,只是她自己脑海里的想法在作祟罢了。如此一来辅导就从鬼来了怎么办切换到了如何处理头脑里冒出来的可怕想法,辅导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3.从重构生活中的现象出发予以创新。

        正念能增强活在当下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但来访者常认为这与世俗生活格格不入,所以不能付诸行动 。基于此,笔者创作了“扩展内存”的隐喻,为来访者主动开展正念搭建了一座桥梁。

       隐喻首先从生活现象进行。为什么爸爸晚上回家陪伴孩子总是自己在手机?答案是他们享受平淡的能力弱化,无奈求助于外力获取快乐。爸爸就像一块内存条,早上上班开始不断地消耗内存,到了晚上回家,已经内存不足了,所以陪伴孩子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时引入扩展内存的方法——扫地僧的启示。扫地僧面对扫地这件枯燥的事也是本能的反感,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成为武林高手的障碍,于是毅然决然拿起扫把,心中默念:这是提高内功的好机会!我连扫地这么枯燥的事情都能做得这么享受,试问天下还有什么是我扫灭不了的呢?最后抽取出公式:枯燥的事享受着做=扩展内存。

       “扩展内存”隐喻提供了问题解决方案,提高了内在动机。实践表明,该隐喻对于沉迷游戏的学生和晚上刷手机陪伴孩子的家长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4. 从经典隐喻升级出发予以创新。

        橡树种子的隐喻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经典隐喻,它的大意是,只要水分、阳光和空气等环境合适,那么橡树种子就会自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自然地长成一棵完美的橡树。笔者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以此为灵感,结合我国文化特征和多种心理疗法,创作出“水稻与稻农”的隐喻,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内涵和深度。

       通常家长拜会老师时都是想急切地解决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就像水稻枯萎时稻农求助于专家。这是第一层次的。第二层次是要看到水稻的现状与稻农关系甚大。比如揠苗助长型的稻农、辣手摧花型的稻农、温室保护型的稻农、不闻不问型的稻农还有男女稻农主张不一、恶语相向等情况都是阻碍水稻成熟的重要羁绊。第三层次是要看到稻农的不容易,他曾经也是一颗幼苗,这段经历与他现在对水稻的态度和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需要水稻专家协助他获得处理自己与父母、自己与自己关系的能力。

        “水稻与稻农”的隐喻拓展了家长看待孩子问题的视野,为家长的自我成长和系统性解决孩子的不良行为指明了方向。

        四、实践反思

        1.扎实的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是原创隐喻生成的前提。心理学理论知识是原创隐喻的源头活水,广泛学习、深入学习、勤于钻研是原创隐喻生成的土壤。

        2.找准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定位,化繁为简,精心提炼,勇于创新是原创隐喻生成的保障。在中小学教育中也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现象,即复杂、高深、抽象的心理学理论与零基础的来访者之间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一线工作者承担化繁为简,精心提炼,勇于创新的使命,将复杂、高深、抽象的心理学理论转换成生活化的、故事性强的,可碰可触摸的原创隐喻。

       参考文献:

     [1]李丹.让学生在故事中成长——隐喻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第20期:27-29

     [2]李立标.隐喻在中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实践探索[J].大众心理学.2018,第12期:41-42.

     [3](澳)波恩斯著,刘新民、何洋译.用故事打开心扉:隐喻治疗案例示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路斯•哈里斯 著,祝卓宏等译:ACT,就这么简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卡尔•罗杰斯 著,杨广学等译:个人形成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迈克尔•怀特 著,李明译: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7]沈家宏 著:原生家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