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系统式家庭治疗是以来访者及其家庭为咨询对象,通过特有的提问技术和家庭作业来改变家庭关系格局,获得新的家庭互动模式,从而帮助来访者改变的心理治疗活动。本文在探讨系统式家庭治疗理念与可行性的基础上,结合咨询个案详细分析了系统式家庭治疗技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系统式家庭治疗 学校心理咨询 实践
一、系统式家庭治疗理念
中小学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通常是来访者与咨询师一对一咨询,咨询工作者总是习惯把问题聚焦于来访者,但有时收效甚微。在学校心理咨询一线工作中,许多心理教师有这样的同感:问题孩子背后有一个问题的家庭或有问题的亲子关系。究其根源,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大多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以及与家庭有关的生活经历。因此,我们在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时要以全新的观念来看待学生的问题,看到他们背后的原生家庭以及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基于此,系统式家庭治疗恰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系统式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的重要流派之一。系统式家庭治疗理念主要在于“家庭系统观”,即任何个体有了病症,是因其家庭系统“生病”了。通常指被称为来访者的个体只不过是该问题家庭的“替罪羊”,所以治疗的对象不是这位有病症的个体,而是整个家庭关系或家庭系统。家庭治疗的要义在于通过引入新的观念与做法,来改变与问题行为相关联的反馈环;强调摸清家庭内部的相互关系格局,并通过对整个家庭的干预来改变滋生个人心理症状的家庭关系格局,使家庭产生新的冲突,并通过对冲突的重新自我组织,获得新的变化,产生新的规则和互动模式。
二、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可行性
(一)系统式家庭治疗可弥补一对一咨询中的不足,咨询效果更显著。
例如,有个四年级的男生,上学期间,经常会突然之间“逃跑”,一个人躲在校园的角落。班主任谈话后会好些,但隔一段时间又会如此。经了解,每次孩子被父亲打后,第二天在校就会“逃跑”,显然,父亲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存在问题。当我们对孩子做心理咨询,可能暂时改善他的行为问题,但孩子一回到家,父子沟通模式如果仍然未变,他就很容易“原形再现”。这样的类似的情形在咨询中经常会遇见,由于家庭互动模式未改变,咨询效果收效胜微,问题行为容易反复。因此,系统式家庭治疗通过改变家庭关系格局来建立新的互动模式,从根源上解决了学生个案的问题,该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对一咨询的不足,让咨询效果更加显著。
(二)系统式家庭治疗为心理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在接待个案时,我们习惯把目光聚焦于个案本身,通过来访者、班主任或同学收集信息,而忽略了来访者背后的原生家庭。例如,有个八年级男生在家上网玩游戏,不肯上学,父母软硬兼施都没用。当邀请父母一起参与咨询时,父母听到孩子的回答泣不成声,“你们就知道赚钱,从来都不顾及我的感受,难道你们没有错吗?”在这次家庭治疗中,我们的重点不在于解决孩子读书或上网问题。孩子是问题家庭的“替罪羊”,在这个家庭中,孩子、爸爸、妈妈三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存在很大问题。当我们从家庭的视角,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本源时,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因此,从更大的系统看来访者,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更理解学生。
(三)家校合作,挖掘家庭资源,帮助孩子改善问题行为。
中小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自制力较弱,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曾经遇到过一个三年级的男生,晚上怕“鬼”,睡不着觉,无论父母、班主任怎么劝导都不见成效,后来转介给我。原来是清明节时孩子不小心尿到了坟上,奶奶为了制止孩子的行为,就吓唬孩子有鬼神之事,孩子信以为真,渐渐就出现了失眠的现象。在个案中,要让孩子改变,需家长合力解开孩子心结。经过与孩子家长沟通,让家长意识到问题,指导家长给予孩子积极的自我暗示,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失眠情况有了很大改善。要改变孩子的行为,适时挖掘家长资源至关重要。
三、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学校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一)个案概况
小康,11岁,五年级男生,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父母均为上班族,平日里父母上班都较忙,特别是妈妈,有时连续几天不回家。爸爸爱酗酒,酒后经常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打骂小康。某日清晨7点多,班主任王老师接到值周老师电话说小康要跳楼,幸好被同学拉住。王老师立即与小康谈话,了解情况。前天晚上因为作业问题,小康又被爸爸打了一顿,爸爸反复强调小康不乖、脾气倔,妈妈都不要你了。事发当天早上,小康又与班里同学发生口角,一会儿,小康越想越伤心,扬言到跳楼并爬上窗台。
班主任反映:小康在校与同学关系一般,喜欢管事,评论别人,导致同学不太喜欢亲近他。据孩子描述爸爸经常酗酒,也会因为学习问题打他,他很害怕爸爸;妈妈经常因为夜班不回家,即使回到家也经常玩手机,与孩子沟通少;兄弟两人有时会闹矛盾,小康觉得爸妈总是偏袒弟弟,批评他,心里觉得委屈。
(二)问题分析
一个11岁的孩子竟然会想到轻生,让人深思不解,但究其根源,不难明白。小康父亲的教育方式较简单粗暴,以打骂方式解决问题,孩子因为害怕而求饶,可能会暂时缓解问题,但是,这样不仅不能有效地矫正孩子的行为偏差,反而使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被一次次打骂后,孩子内心有较为复杂的情绪,但又没人可倾诉。妈妈常常不在家,孩子感受不到母亲的关怀,他屡次强调“我害怕妈妈不要我了”。
由此可以判断,小康有轻生的念头主要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而造成的,因此,与小康的咨询工作,不能仅限于小康个人,更需要父母的参与。
依据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的观点,小康的极端行为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的征兆,就像人的身体有病而发烧一样,只吃退烧药是无法彻底治疗的;同样地,小康事件表面上看是和同学起了争执才发生的,但是更深层次的诱因在家庭中,这就需要借助系统家庭治疗的观点来进行全面干预。
(三)提问技术
1.循坏性提问。当着全家人的面轮流而且反复地请每一位家庭成员表达他对另外一个家庭成员行为的观察,或者对另外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看法,或者提问一个人的行为与另外一个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咨询片段:
心理老师:当你学习上出现问题时,你们家里哪个人最着急?
小康:爸爸,我爸爸就知道喝酒打我。
……
心理老师(问爸爸):平时孩子妈妈是怎么看待小康的学习问题的?
爸爸:她小学没毕业,只能我来管。
心理老师(问妈妈):小康妈妈,你怎么看待爸爸的这种管教方式?
妈妈:他就知道喝酒,打孩子,但我又没读多少书,不知道怎么管。
根据家庭成员的回答,可以从中观察到小康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而这模式可能恰恰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根源。家庭成员能清晰地认识到:小康反感爸爸的管教方式,心中不服,但又不敢反抗;爸爸管孩子的方式较为粗暴,爸爸内心希望与妈妈一起管教孩子,而不是一个人;妈妈与爸爸教育孩子有分歧,但她与孩子相处时间较少。循环性提问让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暴露无遗,同时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不同视角,引发深思。
2.差异性提问。在家庭中由于某人“生病”,其他人自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症状上或消极方面而忽略其积极的方面。为了压缩症状和扩展无症状的时间、行为和场所,使来访者认识到症状性的行为的出现是有条件的,会谈时要特别注意提问“例外的情况”。
咨询片段:
心理老师:小康,一般什么时候爸爸会对你发脾气,什么时候爸爸不会发脾气?
小康:爸爸喝酒的时候常常火气很大,我每次叫他不要喝酒,他不听,要是我作业写得不好他就打我,如果我作业学校能完成,字写得好点,那时候爸爸就不会打我。
心理老师:当你作业认真做的时候,爸爸一般会说什么?
小康:每天都这样就好了,有时候会摸摸我的头(微笑)。
心理老师:这个时候你的感觉是?
……
心理老师:你刚才说到小康也有作业不用你操心的时候,那时候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爸爸:夸他几句吧。
心理老师:你一般会怎么夸,能具体说说看吗?
这样的提问,让爸爸意识到他不经意间的一个摸头的动作或一句肯定的话语,让孩子感到很温暖,当孩子得到爸爸肯定是内心十分喜悦,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引导家长与孩子多关注积极正向的行为。
3.前馈提问。这是一种未来取向的提问方式,它将某种行为的积极意义投射到将来。
咨询片段:
心理老师:如果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让爸爸妈妈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呢?
小康:真的吗?(微笑)爸爸不喝酒了,也不会再打我了,他能耐心地教我作业,不再发脾气。妈妈呢,平时能多回家抽空陪陪我,不要一回来就玩手机,不跟我说话。如果我和弟弟吵架,他们能公平处理,不要偏袒弟弟。还有,爸爸妈妈不要动不动就吵架,爸妈吵架后我会比较惨。
……
心理老师:小康爸妈,如果今天咨询有效,你们希望小康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爸爸:脾气不要那么倔,学习上能多下点功夫,我平时也很忙,懂得也不多,以后还是要靠他自己。
妈妈:我以后不住公司宿舍了,尽量多回家,孩子今天这样我也有错,希望他心里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能和我说说,不要闷在心里,小康,妈妈是爱你的,妈妈怎么可能不要你。
这种提问方式有点类似焦点解决中的奇迹提问和水晶球问题,刺激家庭构想关于未来的人、事、行动计划等,诱导这些计划成为将会“自我应验的语言”。小康以及父母都清晰了彼此的期待,这也正是他们需要改变的方向。
(四)布置家庭作业
1.记秘密红帐
要求小康父母记录小康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进步的举动,越细致越好,不告知小康,秘密记录;要求小康记录父母的优点和变化,不告知父母,秘密记录。两周后会谈时,心理老师当众宣读。这样的作业一方面促进小康和父母的注意力重新分配,关注对方的积极行为,另一方面则诱导双方做出合意的行为,使之有“立功受奖”的机会。记秘密红帐的任务让父母看到孩子努力与积极的行为,也让孩子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用心改变与关爱。
2.单、双日作业
建议小康在星期一、三、五(单日)保持与原来一样,平时如何做,现在也如何做;星期二、四、六(双日)认真做作业,帮助大人做适量家务;周日随自己。此类作业“醉温之意不在酒”,小康单、双日截然不同的表现必定会引起老师、父母的不同反应,引起小康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或领悟,并选择进步的方向,渐渐强化他的积极行为。
(五)咨询成效
经过多次咨询与回访,孩子和家长都有了很大变化,孩子在校表现比之前有了很大改观,字也写得端正了,回家作业质量比以前好很多,多次受到老师表扬;爸爸决定戒酒,从咨询开始就没再打孩子,开始与孩子有话聊了,爸爸也看到了孩子的进步,表示很欣慰;妈妈每天都回家,只要有时间就抽空陪两个孩子,多与他们谈心聊天。小康又重新找回了爱与温暖的感觉。实践证明,系统式家庭治疗技术在小康个案中效果明显。
四、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反思
系统式家庭治疗为心理咨询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但在实践应用中还需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根据个案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适合开展系统式家庭治疗。如离异家庭,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不愿谈及自己的家庭或面对父母其中一方,此时,心理教师需慎重。
其次,与来访者共同协商咨询方法。如果咨询需要父母参与,心理老师事先需与来访者协商,得到来访者同意后才能开展。
最后,整合治疗方法,扬长避短。在心理咨询中,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合理性,有适用的空间,但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整合,因人而异,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才能扬长避短,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系统式家庭治疗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和形式,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当然,如何更为有效的应用系统式家庭治疗,仍然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M].宁波出版社.2006.
[2]韩丽丽.家庭问题与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J].首都师范大学
学报,2005( 2).
[3]李红娟,罗锦秀.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 校园心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