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

关于留守初中生的范畴,心理学界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专家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以此,笔者认为留守初中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儿童。为了更好的生活,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数逐渐增多,很多农村孩子便成了“留守初中生”。 有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人格发展偏于内向,焦虑,担忧 等方面[2],但有关其心理干预的报道少见。我校地处皖北农村,据调查,现有中学生 956人,留守初中生有823人,约占学生总数的86%,而且这个比例还有增长的趋势。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已经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农村留守初中生是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作为一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我也在尝试着与学校沟通,促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设计一些具体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验,增强他们的心理耐压能力。 一、留守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一线观察,发现在留守初中生群体中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缺失安全感,情绪不积极。 农村初中教师普遍感觉到现在的孩子难沟通,是因为有些留守初中生由于缺乏安全感,对身边的人包括老师、同学等缺乏信任,逆反心理会增强,表现出对抗情绪。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留守初中生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初中生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4.4%,其中焦虑的36.3%,抑郁的34.2%[3]。 2、.性格自卑孤僻,行为有偏差。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些留守初中生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结交坏朋友,沾染恶习,如吸烟、喝酒、上网吧;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如偷窃、打架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电视网络成瘾,有早恋倾向。 常期缺乏父母监护,爷爷奶奶又管不了,一些留守初中生渐渐成了“小电视迷”,随着网络的发展,留守初中生还会受社会环境影响,迷上网络游戏,并且成瘾。认为只有在网络世界中,他才是主人,得到关注。随着学生性生理的逐渐发育,学生的性心理也逐步发展。留守初中生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对异性的好奇和关注。男孩、女孩不再整天疯跑嬉戏,学习之余更加注重自身的穿着打扮,对出类拔萃的异性投以更多的目光[4]留守初中生,由于缺乏监管,加上电视网络的影响,比非留守儿童更有早恋倾向。 4、自暴自弃,我行我素。 一部分留守初中生,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家里贫穷,父母没出息,没能耐,才会外出打工赚钱,对父母不理解而产生怨恨情绪,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性格。由于监护人大部分是爷爷奶奶,孩子认为他们年龄大,体积劳力不如自己,在认识和思想上落后,对他们的话听而不从,甚至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唯我独尊[5]。 二、分析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存在原因: 1、社会因素 “读书无用论”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的主要思想。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从事是体力劳动,他们认为没有文化照样可以挣钱。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游戏,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们心理,留守初中生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近几年各地政府开始关注留守初中生,关注其教育问题,但大多停留在形式上,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多,而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 2、学校教育 农村中学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对留守初中生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在许多学校,学生成绩的好还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导致教育只重分数,不重心育.。[6]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学校虽然也重视了留守初中生,但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大部分中学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学校中任课的老师中接受心理学方面专业知识培训的也少,老师不能及时的发现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初中生,也不能给予以正确的心理疏导。大部分是依靠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与学生进行沟通。 3、家庭方面 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由于父母外出,有时候几年不归,有的音讯全无,留守孩子从小缺失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7] 父母长年在外,隔代教育存在缺陷,如溺爱,娇生惯养,衣食住行全部包办。留守初中生身边的监护人多数是文盲,缺少正确教育孩子的经验;留守初中生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如果是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或过重管教 4、个人原因 留守初中生学生理、心理、人生观没有成熟,依赖性强。生活上得不到照料,学习上监督力量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差。绝大多数留守初中生生活散漫,自觉性差[8]。留守初中生正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起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这种种心理危机。此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受疾病、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如残疾、弱智等。 三、改善留守初中生现状的教育对策: (一)、社会支持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是解决农村留守初中生教育问题的基石,此外还应该合理均衡配置课程资源,特别是优质课程资源。这里的资源不仅指物质设备和教育经费,也包括合格的教师力量,对应的社会资源等。在农村,各乡、镇级政府部门可以定期进学校,调查了解留守初中生生活情况,团委、妇联等部门组织一些关爱活动,给予学校经济上的支持,给予孩子们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来弥补他们感情上的缺失。如文化局可以每学期到学校播放学生适宜的影片,进行亲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家庭重视 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让家长认识到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整个家庭发展的,是以害的的美好前途为代价的。引导代养人及时转变育儿观念,让他们不但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而且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利用家长会,引导监护人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要让留守初中生的家庭成员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温暖,建议父母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平时监护人要定期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 (三)、学校工作 学校是留守初中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构建农村留守中学生教育的新机制,改善留守儿童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教育氛围。 1、调高教师素质,从“心”了解学生 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学习、了解儿童心理规律,重视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培养心理健康教师,使学校逐渐有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老师。这样遇到问题,可以争对性的有效解决。要求各班主任建好留守初中生档案,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家庭状况等;临时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住址联系电话、家庭状况等。 2、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感恩教育。 教师要引导家长改变陈旧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多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多和孩子沟通,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孩子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建立班主任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定期互动制度。可以通过QQ、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并且要有互动记录。很多孩子认为父母就应该对他们关心、爷爷奶奶就应该疼爱他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理解父母的辛酸,尊重老年人。学校可以分班举行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说说爸爸妈妈的工作,回忆他们对自已的爱以及应该怎样报答他们。 3、定期组织活动,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可以利用儿童节、国庆节、元旦、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举行校园文艺表演,让他们接受审美、荣誉教育的同时,还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此外,可以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日,进行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测评,心理沙龙活动等。农村留守中学恒法律意识淡薄,学校重视力度不够。班主任对学生宣传比较多的是《小学生日常规范》和学校的各向规定。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进行心理个案咨询 各年级班主任要可以利用班会、思品课对留守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有条件的学校,可按照上级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来校,进行比较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发现问题学生,不能讽刺挖苦,老师要结合家庭情况综合分析原因,自己不能疏导的可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个案咨询,让学生得到专业的心理疏导。 (四)、自我调节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留守初中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提高起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留守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自我调价,形成健康的心态,确立远大的学习志向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看成是提升自我素质,谋求人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同事留守儿童还要认识到学习本身是一个吧外在只是内化的过程。吧学习看成意见有意义的事情,勇于面对和客服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自我培养自主学习、自助评价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遇到问题及时和老师同学联系,获得必要的心理支持。面向阳光,阴影就在身后,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会发现一切都那么美好。 四、总结 当前,部分关于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负面描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不良环境的消极作用,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积极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留守初中生都有心理问题的,而是少部分留守初中生存在一些问题。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也错综复杂。目前,在心理学界关于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某一个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我国人口众多,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有差异。留守初中生并不是一个不分化的群体,他们中间有适应不良的个体,也有适应良好的个体。所以,不是每个留守初中生都有心理问题,我们更不能把留守初中生当问题学生,而应将他们视为一个需要关注及帮助的弱势群体。 总之,研究促进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已经成为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给留守初中生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研究部课题组. 农村留守初中生问题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2004,10:15-18 [2] 岳慧兰,傅小悌,张斌,郭月芝.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6,6 [3]李淑伟.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及调查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2015,4; [4]王长华.浅析中学生早恋现象,新课标(中学)[J],2015,3; [5]郑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对阳谷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山东师范大学[J],2009,5; [6]宋文娟,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南陵县的调查报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9 [7]马新丽,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调查[J].中国统计,2005,1 [8]马亚静,金晓莉.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高年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以淮北市某镇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 2010,1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