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实施学习心理辅导的困境与路径

 “学生越来越脆弱了”“孩子越来越敏感了”,这是众多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呼声,当一个个极端的学生事件频频发生,当厌学辍学等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拿什么来拯救我的孩子?当制度和体制短期无法改变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能做的到底是什么?

笔者曾经在所在学校家长、学生、专任教师中进行过调查,想了解在学生的学习、身体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三个不同群体的关注点各侧重于什么。结果从最终汇总的数据看,他们对学生学习的集中关注是完全的一致!从日常的观察与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将近85%的中学生被各种学习问题困扰着,学习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自我悦纳、人际交往,包括身体健康,甚至决定着学生一生的自信心与幸福度。而更多的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业不良是品行问题产生的重要诱因。同时根据程华山与吴增强等教授的研究,中学生十大心理问题的发生频率中有七项与学习心理有关。因此,中学生突出的问题与首要的困惑是学习问题!加强学习心理辅导势在必行!

一、实施学习心理辅导所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教学研究,往往局限在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上,局限在专业知识的构建与提升上,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的困难与障碍,如学习动力的缺失、学习方法的偏差、学习心态的调适、学习方式的单一等,缺少必要的研究和学习,更谈不是科学的辅导与系统的培养。从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实施学习心理辅导面临着诸多困境:

1.教师的知识结构不系统。目前可以实施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教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一线的学科教师,他们大多着眼于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辅导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另一类是专业心理教师,他们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主要实施路径,通过开发系列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的培养。前者专业性不强,学习力度不大,实施效果一般;后者实施路径单一,与学科教学联系不紧密,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广泛推广。

2.教师的专业培训不全面。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两大类,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是以学科知识培训、知识构建和提升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制约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往往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管理能力,“三分教学,七分管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实际工作中,有不少高学历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不能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究其原因,教学管理能力的缺失,学生学习心理辅导能力的短板,是其主要因素。

3.学生问题的归因不合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学习动力不足,可能是学习兴趣不高,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对,更可能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能力不足。但是以往,我们常常把学生的厌学行为归结为心智不成熟,不懂事,调皮捣蛋等,对其教育的方式,要么是批评教育,要么是简单安抚,或者是激励鼓舞,可能短期见效,但对于学生正在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并不清晰。

综上所述,调动所有教师的教育智慧,进行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丰富学生心理辅导方式,拓宽学习心理实施路径;寻找学生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开展学习心理辅导,让学生们学得更有效、更主动、更快乐,是一线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实施学习心理辅导的四大路径

下面笔者就从所在学校的工作出发,浅谈一下工作中如何拓宽学习心理辅导实施路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1.路径一:聚焦学科课堂——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阵地

学科课堂是学习心理辅导的广阔舞台。为将学习心理的策略充分运用于学科教学中,我们除了指导学科教师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课堂节奏与内容,更将课堂的三个重要时刻命名为“麻木期”——课堂开始前五分钟,此时学生思维游离在外,注意力没有集中的阶段;“倦怠期”——课堂进行至2030分钟,中学生有意注意力下滑至低潮阶段,微小的事件或行为就能引起注意转移;“疲惫期”——课堂结束前58分钟,学生疲惫感加大,学习能力明显下滑。

针对课堂三个不同阶段,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一系列教学小策略与小技巧,如针对“麻木期”,提出的五大策略为“激趣引题”“目标导航”“问题导学”“学前测评”“激励竞争”;针对“倦怠期”,我们提出的五大策略为“视听结合” “分享交流”“动手操作”“学友互教”“阶段反馈”;针对“疲惫期”,我们提出的五大策略为“回顾反思”“效果测评”“自我评估”“梳理构建”“应用拓展”。 以上策略并不是全新的,但是当作为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技巧提出时,教师的认识程度与运用频率明显提升,学校通过课堂达标、听推门课等形式检查指导,从实际看,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同时对于这些策略的使用我们特别强调科学性的原则,忌滥用杂用,讲究实效和适度。

2.路径二:关注课程开发——学习心理辅导的基本保证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我们除了依托学科课堂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优质班级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

学习成绩:冰山一角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呈现的外在学习成绩,只是“冰山一角”,蕴含在内的包括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两大方面,其实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两个主要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基于此,我们开发的学习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智力因素”的方法指导课,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提升,如《学而时习之》《我的记忆我做主》《先行学习法》《思维导图》等等;一类是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品质的养成课,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维持,意志、性格、情感以及时间策略与自控策略等,如《我的潜力有多大》《人生减与加》《命运在我手中》《一分钟的价值》《寻找未知的力量》等。

实践证明对全班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团体性学习心理辅导,能有效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和学习效果。

3.路径三:实施小团体辅导——学习心理辅导的必要补充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而个别学生往往对整个学生群体学习心理的发展起到不小的影响作用。正面榜样能引领学生健康发展,而反面典型对班风校风的影响力同样不可估量。

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我们的做法有:

1)进行学习策略问卷。利用《初中学习策略问卷》,明确诊断学生的学习短板是学习情感,还是认知策略,或者是元认知策略和资源利用等。属于外部原因,协调解决;属于内部原因,则根据要求逐项引导,慢慢训练,充分解决学生不愿学、不会学的问题。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进行小组学习辅导。将学习困难且愿意接受辅导的学生编成“学习心理辅导小组”,由心理老师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安排活动,每周一次,通过故事感染、活动体验、交流提升、案例分析、学科游戏等提高其自信心、自我认同感以及合作能力等。提高其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学;使其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增强其学习信心,让他们自信;培养其团队精神,让他们懂得协作。全面促进学困生的进步。

3)遵循辅导操作要务。①辅导设计体现趣味性。通过游戏、唱歌、讲故事、填写工作纸、角色扮演、行为练习、绘画、讨论、交流、分享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②辅导时间体现间隔性。原则上为每周1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连续10周—20周;系列辅导结束后,还会不定期开展跟进活动。③辅导对象体现同质性。精心挑选合适的小组辅导对象,了解对象的背景资料,人数为810人。在小组辅导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同伴辅导、心理互助的作用。④辅导形式体现多样性。小组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导师在平时注意对小组辅导对象进行个别跟进与辅导,以巩固辅导效果。

通过小组辅导活动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是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和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路径四:开发阅读文本——学习心理辅导的拓展延伸

学习心理辅导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样的,单靠教师的辅导、课内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但凡有所思考和进步的学生,必定在课外有兴趣地持久地学习和提升。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全面提升学习能力与行为品质,我们将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维持、学习策略的运用方面生动的资料,比如故事、小窍门等汇编成学生读物《我的成功学习策略》《我的高效学习策略》等下发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促进主动提高;教师也可利用课间时间读给学生听,生动的案例和具体可行的方法,对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以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为依据,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通过聚焦学科课堂、关注课程开发、实施小团体辅导及开发阅读文本等实施路径,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提高良好的学习能力,努力打造优秀的学习品质,解决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管、难教、厌学、弃学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