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对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对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寄宿制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关注,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及时加以引导,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寄宿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是苏北地区乡镇初级中学,主要招收乡镇和附近农村学生,一方面办学规模趋于集中,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寄宿生越来越多。从小学升入初中,从走读变为寄宿,七年级中学生处在一个由依赖父母向独立自主、由懵懂幼稚向成熟理智的过渡阶段。在学校寄宿生活中,父母不在身边,容易形成情感缺失,产生孤独感;在陌生的环境中,怎样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也是寄宿生所要面临的难题。同时,中学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处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帮助寄宿生和谐轻松度过这个困难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探讨,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在中学生中,寄宿生因其存在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障碍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一般中学生有所差别。这一阶段的寄宿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容易造成生理、心理的不适应,产生较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寄宿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任。那么在寄宿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和谐、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呢?这是我们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二、 寄宿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情感缺乏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心爱护、情感的交流安慰是不可缺少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也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家长不希望孩子过分依赖自己,期望在寄宿制学校中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寄宿制学校中,寄宿生在低龄阶段就离开父母,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就被过早地隔断了。这很容易造成寄宿生情感的空白,形成没有家庭观、同情心、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孤儿”。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换取孩子的独立能力,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在小学走读的情况下,学生放学后回家会有父母家庭教育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稳定,寄宿后缺乏父母的督促,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容易放松要求,造成成绩下降;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考试排名等,使得部分学生学习心理压力增大,精神长期紧张,容易产生考试焦虑,反而影响成绩;有些学生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寄宿后这些问题更加严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都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长辈的关怀爱护、情感交流是必需的,对父母的依赖是一种天性,也是维系父母与孩子的天然纽带。进入中学寄宿后,学生与父母长期不见面,缺乏情感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了解,缺乏情感沟通,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交流障碍、隔阂,家庭情感纽带破裂,家庭情感的空白易使孩子变得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匮乏。在寄宿学校中,学生处在宿舍和班级的群体之中,生活、学习基本上以群体为单位开展的,因此要求寄宿生融入到集体中去。但是对新同学、新老师、新学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和无措感,容易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寄宿生陷入孤单、不合群的困境。另外,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寄宿生活中难免与同学之间产生摩擦,怎样有效处理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与同学和谐相处也是寄宿生经常面对的问题。

(四)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体、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生理、心理成长的波动时期。他们的性心理逐渐成熟,而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青春期的生理发育现象使他们茫然无措或者羞于启齿,想找个可靠的人倾吐秘密,可是父母又不在身边,又羞于告诉老师或怕老师知道后批评,同学或者朋友也有相同的困惑,对自己的帮助很有限,为此而陷入苦恼之中。如果老师不注意观察、不重视青春期教育,特别是青春期心理教育,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缺失,对学生的成长将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内心世界不断丰富、自我意识逐渐发展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自主,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认可和尊重,而他们却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当他们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非常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走向极端。

三、 影响寄宿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对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更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偏差。有的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离异或再婚,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有的家长片面认为寄宿学校可以解决孩子的生活、学习等一切问题,不需要父母操心;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无意中冷淡了与孩子的关系;有的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放,对孩子听之任之;等等。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大大长于在家时间,父母与孩子长期分开,如果家长不能够及时、有效的与孩子沟通交流,很容易对寄宿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寄宿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寄宿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宿舍、班级、校园环境对寄宿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响。宿舍环境主要包括住宿条件、宿舍纪律、卫生、饮食就餐等方面;班级环境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班纪班风等方面;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教学条件、校规校风、校容校貌等方面。寄宿生生活于校园环境中,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对社会不适应就会影响心理健康。一些不良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网络游戏致使学生沉迷网络,无心学习等。

四、 开展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充满爱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关键。寄宿生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学生身心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是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必须正确面对的复杂“方程”。由于农村寄宿生的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各不相同,所以培养寄宿生的健康心理需要家庭、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合作,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一)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健全、全面发展,是社会、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结合寄宿制学校学生、学情特点,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证课时开足开满,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其次,建立心理咨询室,为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辅导,及时、快捷、便利的帮助学生。另外,还可以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小活动,如小品相声表演、角色模拟客串等,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展示自我、了解他人、正确与人交往等。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寄宿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与各学科老师有很多的接触时间,而且各学科课程中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各学科课堂教学也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有必要也有潜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立足教材,发挥学科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加强师生沟通和理解,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态度,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生物教师在讲解《人的个体发育》内容时,渗透青春期性知识教育、男女生适度交往教育,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性心理方向发展,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成长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感知,是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等。传统的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教育,注重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而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对自我认识的主观性、片面性,必然影响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对寄宿生开展自我意识教育,首先有助于寄宿生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不正视自我、接受自我,和自己过不去,是许多寄宿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其次,有助于寄宿生管理自我、调节自我,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全面、科学、有效的指导。因此,有必要在寄宿生中开展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成长。

(四)组织开展各类兴趣活动小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寄宿制学校的学习、生活通常是紧张、忙碌的,与温馨、轻松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区别。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生活,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想家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抵触、厌恶学校。为了舒缓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有必要开展各类集体活动,比如兴趣小组、演讲比赛、体育运动会、参观校史馆、文明宿舍评比等。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活动中展示自我风采;有利于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律的良好心理品质;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分享快乐的同时,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让学生不再感觉孤单;还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形成团结、互助、合作的和谐班集体。因此,寄宿制学校应该积极创设交流平台,给予学生宽松、和谐的自由活动空间。此外,校园环境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校园里的花园、假山、校史馆、金鱼池,走廊楼梯张贴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学生风采展示,教室里的英语角、许愿墙、书橱等,都是建设美好校园文化、改善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沿阵地。

(五)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调教育桥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家长家庭教育提供可行的指导和建议家庭教育在孩子心理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合作,任何一方孤军奋战,都会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利用书信、网络、电话、校讯通、家访等多种沟通方式,实现寄宿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长期的、有效的、定期的沟通,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寄宿生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对寄宿生的心理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教育工作,特别是我们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感化学生心灵的工作。寄宿制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的环境与氛围,及时、有效的引导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2]赵培霞:《中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看法》[J],《教育学文摘》,2012年第58期

[3]刘慧娟:《走向心理健康》,[M],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4]智银利:《家校合作,提高寄宿生心理适应能力》,[J],《山西教育(管理)》,2013年第3期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