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中人”绘画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1.“雨中人”绘画的提出
“雨中人”绘画(Drawing-a-Person-in-the-Rain,简称DAPR),是由其发起者Arnold Abrams及Abraham Amchin[1][2]设计一个程序,即要求个体绘画一个在雨中的人,促发一种情境,以探索个体在外界压力情境下的情绪状况,以及自身的应对方式。雨水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着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困难或压力,并通过雨的量与密度表达。而个体对压力的应对则可以通过他在绘画中对雨的防御(如雨伞、雨衣、大树等)以及他如何保护雨中的人来象征地表达。
2.“雨中人”绘画理论基础
“雨中人”绘画同其他绘画测验一样,最主要的依据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经典精神分析认为,绘画可以无意识地表达个体压抑或遗忘的意象、心理冲突或防御等。分析心理学则以原型的象征的角度来理解绘画,在绘画中寻找潜意识内容的象征性表达,将绘画和梦境、积极想象等表达形式联合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弗洛姆用象征语言来分析我们的内在经验和感受,并把它分为惯例的、偶发的和普遍的象征(梦、神话、水火等意象)[3]。对绘画而言,后两者象征更有意义,偶发的象征与个人经历有关,普遍的象征则为人类所共有。在通过神话和圣经有关雨故事(伏羲传说、诺亚方舟等)的探究中,研究者发现雨象征压力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普遍性[4]。作为一种心理投射活动,绘画既是一种意识的活动,又是无意识的承载物。以绘画进行艺术治疗就是依靠绘画的表达作用来物化无意识,并在绘画的表达层面与无意识进行有意识的交流与整合[5]。
二、“雨中人”绘画的操作过程
在“雨中人”绘画课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2B铅笔,A4纸以及橡皮,每人一份。“雨中人”绘画课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1.导入环节。为了吸引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直观认识,教师可以让大家欣赏几幅画作。比如距今两到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图画,描绘在原始岩洞和石壁上的鹿或牛。在这古朴的意象中,让同学们体会远古人心灵的气息。再比如挪威表现主义艺术家蒙克的《呐喊》,以及梵高的《星月夜》等,让学生去感受绘画,感受作者情绪的表达。另外,也可以引导同学了解一些绘画心理的发展历史及其投射原理。
2.绘画的指导语与积极想象过程。在同学们对绘画有了直观了解后,接下来可以让每个小组围圆而坐,准备绘画。可以直接给出指导语:画一个在雨中的人。为了降低意识自我的判断和理性的逻辑,为无意识的产生营造一种浅催眠的状态,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放松与积极想象结合的方式。指导语如下:“现在大家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着,让自己放松。轻轻闭上你的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深呼吸。每一次呼吸都让你更加放松……现在想象一幅雨中人的画面。集中你的注意力在这个画面上,直到它越来越清晰。那是怎样的画面,什么氛围,人物在做什么,情绪是怎样的?注意这个形象……好,现在大家睁开你的眼睛,把你想象的这个形象竖着在纸上画出来。”绘画时间为15分钟。此外,还需要对同学们做额外的指导。比如,有些同学担心自己没学过绘画,或者不会画画。这时可以告诉他们,“你觉得是怎样就怎样画。不考察绘画技能,用心画就好。尽量不要画火柴人。”如果提示后,仍有同学画火柴人,则可以个别互动了解原因。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室中走动,以观察同学们绘画过程中的反应与表现。对于提前绘画好的同学,可以让他们注视自己的画作,对绘画的内容进行体验。
3.绘画的分享。大部分同学完成绘画后,可以进入分享环节。分享可以分为小组分享和班级分享。小组分享,即小组成员可以先在组内分享各自绘画的内容与感受,其他组员倾听或对绘画细节进行询问。前提是尊重与保护每一幅来自心灵的创作,不评价不攻击。在小组分享的基础上采取自愿原则,同学们可以在班级分享自己的画作。
4.绘画后一定程度的解释。分享结束后,教师可以对“雨中人”绘画信息做适当解释,让同学们参考解释分析自己的画作,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这里解释应该是建议性的,表现出不确定和猜测,不应该是武断的。解释可以包括三部分:(1)雨中人绘画的目的。“雨中人”促发一种情境,表现个体置身于问题之中的反应,以及自身的应对模式。(2)解释“雨中人”绘画元素。首先,雨代表着主观感受到的压力或困扰,并通过雨的密度和量表达。伴随雨的出现,同学们还可能绘画出乌云、大风、闪电、太阳或彩虹。这些都与自然现象相符合。其次,雨中之人是否有遮蔽物(雨伞、雨衣、帽子、斗笠等)与遮蔽是否完好,与压力应对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是否有效有关;雨中的人物大小、是否完整、朝向、人物比例、情绪等与个体的自我意识有关。此外,还有画面的附属信息。比如整体画面的位置、大小、线条的轻重浓淡、涂黑或者阴影、精细程度、是否涂改、绘画用时等,则可以反映出个体的自我概念、个性、心理能量的大小、情绪状况和防御机制等[4]。(3)整体画作内容的解释。一般认为,大雨中无遮蔽反映着绘画者遇到压力时,感到无力无助,有一定的依赖性,既不满足环境也没有离开环境的行动。有雨具来遮蔽风雨,但觉得雨具不是很有效,或雨伞被吹翻,或身上依然被淋湿,这种人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压力有些适应不良。用雨具把自己保护得很好,表情也沉着乐观,这种人更可能良好地应对压力[2]。然而,每一幅画作都是绘画者心灵的创作,有其独特的含义。在实际绘画中会发现,有的绘画者绘画出把雨具扔在雨里或用手接雨滴,心情很愉快。或者虽然雨具遮蔽良好,却画出很大的雨伞,伞下是又黑又小的火柴人,这则可能是个体的一种补偿,需要外界的保护和支持。另有个体绘画亲人接送自己放学或与恋人走在一起,这也可以看出来访者的压力支持源和能量流动方向。
三、“雨中人”绘画在心理课应用的注意事项
1.在“雨中人”绘画的课堂上,营造一种安全、尊重与自由的表达氛围很重要。操作细节也要体现对学生的积极关注[6]。这样同学们更愿意放下自身的防御,和自己的潜意识联结,创作出契合心灵的作品,并愿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另外,集体分享时,应尽量避免学生深层次的自我暴露,以免心灵受伤。对于绘画内容特殊而需要跟进的学生,教师可以课下关注,一对一交流辅导。
2.关于绘画的解释。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不解释,只体验与分享。如需解释,教师要先了解绘画者的背景信息,以及绘画的内容,作者绘画的感受,并要关注绘画的积极层面,看到治愈的契机,并把这些反馈给绘画者。比如,一位同学在积极想象的引导后,画了一幅色调低沉的画作,整个画面用铅笔浓淡涂黑代表雨,一个人形的背影伫立在纸面右下角的雨中,伞被风吹落在远方。当询问绘画的感觉时,这位同学说这是放松后映入脑海的一幅画面,就把它画了出来。当时感觉压抑、灰暗、沉重,而画后心情释然很多。另一位同学绘画一个打伞的背影走在长长的路上,尽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路的左边是火,右边是冰。绘画者说最近的确有情绪困扰但不知是什么,通过绘画澄清了自己的感受,感知到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思索。
“雨中人”绘画在心理课的运用,为教育者理解学生的心灵,也为学生表达情绪,体验和理解自我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极大的自我疗愈能力,相信同学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心理的自愈力可以得到焕发,能够从中觉察、感受并表达,寻找到其中的积极意义,更有能量和勇气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Oster,G. D.,Gould, P.著,吕俊宏,刘静女译.绘画评估与治疗--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指南[M].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
[2]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267-268.
[3]弗洛姆.被遗忘的语言[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7-12.
[4]隋远征.大学生“雨中人”绘画投射测与压力及防御机制的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5]陈侃. 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陆小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绘画投射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3:7-9.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一中,珠海,519000;广东省广州商学院,广州,51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