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是指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两方面明显受限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障碍;适应性行为表现为概念性、社会性和应用性技能;智力障碍出现在18岁以前(AAIDD,2010)。从最新版智力障碍定义可以看出,智力障碍儿童适应性行为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适应性行为发展方面有相应的特殊要求。
智力障碍儿童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大部分智力障碍儿童已经进入特殊学校。其入学的第一关即是儿童对于学校环境的适应,适应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其在特殊学校学习及生活的质量。由于智力障碍儿童有智力发展存在障碍的特点,其适应性能力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因而会表现出一些适应不良的情况,而7-11岁的学龄期儿童正式环境适应发展的关键期,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特点,更多地关注其在学校适应的情况,满足其特殊需要。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环境条件的设置以及教师对智力障碍儿童适应学校环境的重视程度及其教育教学方法等因素都会对智力障碍新生学校环境适应的情况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学校环境适应主要包括物质环境适应、生活环境适应、学习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本文就这四个方面,对智力障碍新生入学后的学校环境适应提出以下建议。
一、物质条件创设更加符合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智力障碍新生对于物质环境的熟悉和适应程度决定着其入学后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物质环境的设置是否符合其身心特点是决定他们能否有效、良好地适应学校环境的一个中心环节。由于智力障碍儿童在感知觉、注意力、记忆、语言、思维、肢体协调等方面发展缓慢或不足,且意志力较薄弱,因此我们在设置学校物质环境时应尽量考虑其身心发展的特点,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物质环境具体包括教具、校园环境、教室装饰、资源教室的设置和通道走廊环境装饰物等一系列的环境设施;场地及场所的布置与布局、校内外装饰材料的选择与搭配、校舍建筑的结构、物理空间结构以及设施设备的设计与利用都要符合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1],以消除其陌生感。这些环境创设的条件、设施也要融为一个有机、适用的整体,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环境。
首先要将教室、活动室及走廊等儿童经常出入的地点的装饰品变得简单明了,简洁大方,尽量美观、鲜明,令人感到舒适,而不是复杂、繁琐,甚至隐晦的,繁复的物品容易导致儿童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发现或学习知识,其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同时学校的物质环境要给予儿童以安全感,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减弱或借助引导、指示、警示等手段帮助克服儿童学校环境的各种障碍,创造便于识别的条件[2]。其次,具体地将教师要教授的课程知识及图片、图画、照片的展示直接、清晰地显示在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如墙面上、书桌上等,这样在儿童经过此处时,会自然而然地去接触其所感兴趣的东西。再次,教具等教学物品也要能够尽可能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能够很快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当中。最后,教室中活动的空间也要足够大,教学用品及桌椅的摆放也要尽量分散,避免患有注意力缺损多动症以及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自闭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儿童造成伤害。
二、学校教育环境生活化
智力障碍儿童在学校中除了学习知识与技能外,同时也进行许多的生活活动,例如吃饭、运动和生活技能训练与康复等活动,而这些生活技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会和掌握这些技能是智力障碍儿童极其重要的任务,也是他们以后能否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样地,在学校中能够正常地生活与良好地学习,也会更好地促进他们技能与知识的掌握与学业的进步,给他们带来便利条件。正如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提出的“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从智力障碍儿童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来开展康复与训练活动。
既然要教儿童学会解决吃、穿、住、行等技能,我们就要让儿童接触和参与到生活实践活动中,以此来掌握生活的本领,使其适应家庭生活,与家庭生活相呼应。例如模拟家庭中家务劳动的情境:我们可以在一节生活适应课堂中将教室装饰成为儿童家中熟悉的客厅,由教师扮演其父母,指导儿童用抹布、笤帚、簸箕、小桶等物品进行家务活动的教学与训练;再如模拟商店的情境:同样我们可以利用一节课将操场中的空地虚拟成一个小商店,来模拟在商店用人民币购买各种商品的情景。以这些社会生活实际的实践为切入点,教会智力障碍儿童生活的基本常识,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其生活能力。
三、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有效促进智力障碍儿童适应学校学习环境
智力障碍儿童在特殊学校中的主要活动是学习知识与技能,所以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是他们良好地适应学校环境的重要一环。若将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加符合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其学习的兴趣及动力会大大增加,学习的效率及效果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一)教学内容
从教育目标来看,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也和普通儿童的教育一样,都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同时也要符合智力障碍儿童的实际情况[3]。一般来说,培智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音乐、美术、体育、手工制作、个训等[4]。在设置具体内容时要顺应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尽量安排贴近智力障碍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且内容要多样化,难度适中,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针对不同个体,对教材做适当改动,使学生在课堂中尽量多地、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掌控课堂节奏,快慢要适当,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行为反应,根据他们的课堂上的表现来决定课程的进度。
2、善于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如直观法、演示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选择智力障碍儿童较适用的方法。
3、反复训练儿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经常进行巩固练习,不断强化其能力。
4、创设合适而有效的情景条件,从而使环境能够更加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
5、遵循“以个别教学为主,集体教学为辅”的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儿童的不同情况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
四、运用适当方法有效提高智力障碍儿童人际交往适应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其情绪过于冷漠或过于热情,且对他人过度依赖,伴有智力障碍的自闭症儿童更是存在沟通障碍。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其交往的范围狭窄,手段不丰富,使用更是不合理,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易受环境干扰[5]。基于此特征,培养智力障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有效的方法,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
(一)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的环境适应
智力障碍儿童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是与他们有相同障碍的同伴儿童,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开始,因此他们之间的交往问题尤为重要。尤其是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智力障碍儿童以及情感淡漠的自闭症儿童,对于他们的人际交往问题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教会智力障碍儿童与他人良好地交往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合作的方法可以用在不同的情境中,下面列举两例具体情境下其应用。
1、采用分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分组教学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随处可见,同样也适用于培智学校的课堂中。例如在一节美术手工课中,我们可以将学生两两分为一组,共同完成一分手工作品。根据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任务,分配给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增强智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的意识,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2、进行合作式的集体游戏,鼓励智力障碍儿童积极锻炼自身沟通能力
游戏是培智学校活动课、体育课中较常见的一项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将单纯的自由活动变成合作式的竞争性游戏或集体游戏,如接力跑、角色扮演小情景剧等,通过游戏使智力障碍儿童更多、更亲密地接触其他同伴,激发其同伴交往的合理动机,来更好地融入集体。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采用奖励、惩罚、强化、渐引等行为矫正方法教会智力障碍儿童简单的对话,如“对不起”、“没关系”、“你真好”、“我愿意”、“我喜欢……”等;也可以教会他们用肢体来表达友好的情感,如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拍一下头、握下手,都是自然地表达友好情感的动作[6],同时也可以消除智力障碍儿童在沟通与交流中的自卑感与紧张感,激励儿童“开口”与“迈步”。
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与冷静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以及较高的专业素养。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满足不同个体的特殊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发现更多切实有效的方法。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促进师生交往环境适应
除了与和他们一样有智力障碍的儿童交往外,智力障碍儿童在学校中交往最多的便是教师与教务人员。智力障碍学生与教师的良好交往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与依靠,所以教师与他们的交往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与智力障碍儿童的适当的交往会帮助儿童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熟悉周围的人与事物。在师生交往方面,教师要占主导地位,努力创造安全型的师生关系,起到辅助儿童的作用,帮助他们掌握同伴交往的技巧。教师作为学生的同伴应该主动与他们做朋友,用亲和力感染他们,多用动作和眼神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给智力障碍儿童以充足的安全感,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
智力障碍新生的学校环境适应是其日后在校进行的一切生活与学习活动的基础与保障,在其自身适应能力薄弱的情况下,需要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索与发现,引领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环境。智力障碍儿童的学校适应过程受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除以上的物质环境的适应、生活环境的适应、学习环境的适应以及人际交往环境的适应以外,也需要家长及社区对智力障碍儿童学校环境的适应进行支持。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的进行中遇到困难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协调来解决问题,更好地帮助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社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时在智力障碍儿童学校环境适应问题上也需要创新理论及方法,应受到社会更广泛、更多方面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左元国.特殊教育学校管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0:147.
[2]赵秀兰,赵东.弱智儿童学校总体环境的创造[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1998,01:7-13.
[3]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6:224.
[4]吴春艳.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J].中国特殊教育,2012,03:28-32.
[5]密忠祥.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J].中国残疾人,2004,07:42-43.
[6]张明平.智力障碍学生学校人际适应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