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当前中小学生自杀的现状、心理成因和预防策略

 

一、中小学生自杀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的新闻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仅2012年来,江门连续发生了多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5月22日凌晨,鹤山二中高二女生梁晓乐(化名)从教学楼4楼坠落,全身多处骨折。警方证实是“跳楼自杀”。6月7日,开平市塘口镇一名十一岁女孩因与表妹争吵,向母亲寻求帮助反遭批评而赌气自杀。6月10日下午,江门二中初二女生小李从江门电大教学楼6楼跳下,抢救无效死亡。(详见南方都市报2012615)还有2013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江南小学女生坠楼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详见江门日报20131223)。
全国中小学生自杀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以2013年的新闻报道为例,全国也发生多起中小学生自杀的案例[1]。不仅中国,国外不少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比如,近邻韩国一项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韩国每10万名青少年(10-19岁)中有5.58人自杀,比2001年的3.19人增加了57.2%[2]。总结上述国内外的新闻报道,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当前中小学自杀的现状非常严峻,并且呈现出“一升一降”的趋势特点:1、中小学生自杀数量呈上升趋势。2、中小学生自杀年龄呈下降趋势。
中小学生自杀不仅给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巨大伤痛,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和社会和谐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不少教育者对中小学生自杀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研究,他们企图寻找中小学生自杀的成因和预防策略,这些研究对于减少中小学生自杀和健康成长,对于建构幸福美满家庭,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纵观这些研究,有的是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3],有的停留在表层原因的分析[4]。基于此,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以心理学的视角,对中小学生自杀的心理成因进行深层次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中小学生自杀的应对策略。
 
二、中小学生自杀的心理成因分析
中小生自杀的原因复杂多样,从上述中小学生自杀的新闻报道,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一些原因,从宏观层面而言,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的弊端、媒体不良信息的影响等都是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外部原因。从微观层面而言,中小学生自杀更直接的原因主要与他们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有关,比如学业压力、考试失败、教师批评和体罚、家长责骂和殴打、同伴排斥和暴力,性侵犯等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处在同样国家和文化背景下,接受着同样有弊端的学校教育,阅读着同样的媒体信息,也可能经历着同样的负性生活事件,一些中小学生选择了自杀,而另外一些中小学生则没有,因此,我们可以据此认为,上述因素只是中小学生自杀的表层风险因素,其背后还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下面,我们着重从中小学生自杀的心理成因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生自杀与安全感和归属感缺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高低不同层次的七种需要,其中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两种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与个人的“重要他人”关系非常密切。这里所说的“重要他人”,是指“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5],具体到中小学生,他们的“重要他人”一般主要包括作为长辈的父母、老师和亲属,以及作为同辈的兄弟姐妹、朋友和同学等。而且,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重要他人的影响力是不尽相同的,入学之前,在儿童眼中,父母无所不能,他们最主要的重要他人是父母。进入小学以后,在儿童心目中,老师什么知识都懂,他们最主要的重要他人逐渐被老师代替。进入中学以后,儿童进入叛逆期,他们开始怀疑甚至挑战父母和教师的权威,主要的重要他人逐渐被作为同伴的朋友、同学代替。无论怎样变化,如果中小生与上述重要他人形成了良性互动,那么他们可以逐步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当自己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他们就更可能主动向这些“重要他人”寻求帮助,化解危机。反之,如果中小生在与上述“重要他人”的部分或全部没有形成良性互动,那么他们就容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没有形成或形成脆弱的人际支持系统。当自己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他们只会默默地独自承担压力与痛苦,当无力承担时,就极有可能选择自杀行为。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上述新闻报道中的中小学生自杀行为与亲子关系冲突、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排斥不无关系。
(二)中小学生自杀与特定的心理动机
人们在进行某项行为选择时,必然在背后隐藏着一定的心理动机,中小学生自杀行为也不例外,在它背后也隐藏着特定的心理动机。具体来说,中学生自杀的心理动机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中小学生自杀是为了逃避现实压力和责任。当前中小学生面临的主要现实压力来自学业压力。由于受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师为了完成升学任务,往往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忽视了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结果造成不少中小学生脆弱的抗压能力和责任意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于是选择自杀逃避压力和责任,一死百了。另一方面,报复性自杀。个人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很可能会采用攻击的方式获得心理平衡,一些强势的人更可能会选择外部攻击的方式报复他人和社会,而一些弱势的人无力攻击他人和社会,则更可能会采用内部的伤害自我的方式,攻击不公正对待他们的人。中小学生是弱势群体,当他们无力反抗长辈的不公正对待以后,极容易采用自杀的攻击方式。
(三)中小学生自杀与心理韧性缺乏
现在的中国家庭不少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都是家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得到家长的过多关注和保护,但是,家长的这种关注更多是物质营养上的关注,而不是精神营养的关注,这样的直接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普遍心理脆弱,害怕面对压力,不愿承担责任,一件小小的挫折事件都可能引发他们的自杀行为。但是,如前所述,同样面对压力性事件,一部分中小学生选择用自杀的方式面对,而另一部中小学生则能勇敢面对,原因何在呢?最近吴慧婷等人的一项初中生的心理调查研究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这是由于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所谓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6]高心理韧性的中小学生会选择积极地应对策略面对压力性事件,而低心理韧性的中小学生则选择消极地应对策略面对压力事件,极端的中小学生就会选择自杀。
(四)中小学生自杀与精神疾病
另外,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教育综合因素的结果,少数的中小学生还可能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而这些患精神疾病的中小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比如网络上报道的14岁的小亮(化名)由于学习压力大患上抑郁症,服抗抑郁药物后跳楼自杀身亡(详见新华网20121228。高二男生刘伟(化名) 由于精神分裂症,加之与老师张楚源相处多次发生矛盾,最终造成自杀的悲剧(详见新浪博客《高中生跳楼自杀的背后》)。
 
三、中小学生自杀的预防策略
基于以上中小学生自杀深层心理的原因分析,文章认为,要想较好地预防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问题,作为家长和教师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到中小学生出现自杀行为才开始进行干预,而应该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从中小学生长远发展着眼,从积极预防着手,至少有针对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一)以人际支持系统建立为重点,积极帮助中小生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如前所述,中小学生的人际支持系统对于中小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建立十分重要,而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中小学生应对自杀行为的重要保护因素。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需要在中小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让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体验到亲情、友情,让他们学会在快乐时分享快乐,在痛苦时倾诉痛苦,而不应该以耽误学习为借口,阻碍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成为“心理孤儿”。另一方面,作为家长和教师,还需要做好学生的榜样,自己也要进行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当自己遇到压力与挫折时,也积极寻求人际支持,当别人遇到压力和挫折时,也成为别人的支持系统的一员,家长和教师的这种行为模式很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小学生。
(二)以双向沟通为途径,主动了解中小学生行为背后的各种动机
   如前所述,中小学生自杀的背后有着特定的行为动机,如果作为家长和教师能够尽早了解到他们的这些行为动机,及时进行疏导的话,那么很多中小学生自杀的行为就可以扼杀在摇篮之中。当然,作为长辈的家长和教师,与中小学生存在年龄上的差异,需要及时了解中小学各种行为背后的动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及时了解学生行为的背后动机呢?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与中小学生进行双向沟通,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双向沟通不同于单向管教,它需要家长和教师首先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不管自己学业成绩优秀与否,不管孩子犯了怎样的错误,父母和教师都一如既往地爱他们。其次,它需要家长和教师要具有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当中小学生犯错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最后,还需要积极倾听孩子,在事情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不要急于进行批评和教育,而是倾听孩子做这件事情的真正动机,避免误会孩子,前面江南小学老师的做法就是没有进行双向沟通的反面事例。及时孩子真的犯了错误,也需要给予孩子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时间,理解孩子做错事情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引导和教育孩子正确的做法。
(三)以体验活动为载体,有意识地对中小学进行心理韧性的培养
    如前所述,心理韧性是防止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有效保护因素,因此,作为家长和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进行心理韧性品质的培养。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要采用空洞的说教方式,而应该以各种体验活动来帮助中小学生培养心理韧性。具体说来,家长需要教育的智慧,寻找和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契机,对孩子进行心理韧性的培养。比如可以让孩子独自做决定,并且承担做出决定的结果,也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体会和应对挫折与压力,等等。在学校中,教师则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各种形式的培养学生心理韧性的体验活动。比如,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是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该校就以心理协会为载体,积极开展了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漫画、励志歌曲大赛,学生主题班会、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的特色心理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包括心理韧性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四)以心理测量为手段,对中小学生的重点人群进行筛查和跟踪
如前所述,还有极少数中小学生会发展成为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因此,作为家长,当自己的孩子出现典型的心理异常情况时,需要及时地寻找专业心理人员的帮助,早发现,早治疗,而不应该为了面子,逃避治疗,延误病情,最后导致孩子自杀悲剧的发生。作为中小学学校,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每年给学生进行心理体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重点的人群进行筛查和跟踪。通过心理测量和访谈筛查出的患有精神疾病的中小学生,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建议孩子及早接受心理治疗,同时需要将这些名单及时报告给年级和学校。
当然,预防中小学自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小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长期共同努力,才可以有效解决和预防中小学生自杀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生自杀的现象透视与反思.[DB/OL]. http://www.xzsdmzx.com/htm/?C-1-638.html
[2] 惊人!调查称韩国青少年自杀率10年内将上升60%. [DB/OL].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910/c1002-22873392.html
[3] 王乐, 朱洪涛. 中小学生自杀事故处理策略分析———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J]. 中国教育学刊, 2013(7): 11-14.
[4] 崔立川. 中小学生自杀现象透视[J]. 班主任, 2008(7): 41-42.
[5] 毕淑敏. 心灵游戏[M].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46.  
[6] 吴慧婷, 叶婷, 林枝, 喻承甫. 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2(7): 37-40.
 
该研究为2013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新形势下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ZXXDY1313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