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外来民工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解析及对策

              让他们也同享一片蓝天

     ——外来民工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解析及对策

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新民小学   李秀霞  陈琼    

联系电话15067517598    lixiuxia909@163.com

【摘要】: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涌入了这个小镇的各个角落,相伴而来的便是他们的子女随之也进入各方面条件均比原来好许多的各个学校。新民小学就是其中一所民工小学。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居无定所,有的学生已辗转几个学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导致他们缺乏归属感,合作意识薄弱,交流意识淡化。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大部分学生心理上感到自卑和不平等,心态扭曲,导致他们经常处于自卑、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文化休克”。

我在这所民工小学工作了5年,期间碰到过不少形形色色的学生,也一直努力在探究和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境,让这些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小鸟快乐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

【关键词】:农民工学生   文化休克   社交隔离墙    重塑自信

 

一、民工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成因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应该说,形成自卑、放任、倔强、敏感、易走极端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因为在学龄早期遇到不愉快的体验或缺乏沟通等引起。剖析民工学生的“文化休克”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外在环境的歧视

本地人的自身优越感往往容易去歧视外地民工子女,“外地人”本一个陈述性词语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赋予了色彩。潜意识里只要是坏的事情总是外地学生干的,似乎他们生来就是问题孩子,让我想到美国的印第安人,仅仅因为一个地域就被打上了烙印。

镜头一:

放学时间,学校前面的那条路显得特别忙碌。一位老太太骑着三轮车接了孩子往家里赶。因为交通意识的薄弱,把三轮车骑在马路中间,挡了后面的桥车。“你找死啊,”车内钻出个脑袋大骂,“外地人,脑子真有点搞不灵清!”老太太回头看了看默默地骑到边上,车上的孩子也默不作声。而私家车上也坐着一个孩子。

镜头二:

学校附近的超市钱被人拿了。店家二话不说蹭蹭跑到学校要求领导配合查人。而这家超市的周边有两所小学,唯一区别的一所是本地人的实验小学,一所是民工小学。

“外地孩子没教养的,什么都干得出来!”

“可不是吗,肯定就是民工小学的这批人偷的。

“他们真是害人的主,我儿子本来很乖的,自从旁边搬来一户外地人,孩子都被带坏了!”……

本地人对外地民工及其子女的闲言碎语和另眼相看加剧了本已排斥和对立的情绪,使民工子女很难融合到这里的生活中来。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生活的物质差异,必胜客、肯德基对本地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是外地孩子来说却是“童话”,孩子很容易去比较进而产生自卑并经常感到悲观失望,产生敌视、反叛等心理也就不难理解。

2、家庭环境的熏陶

从经济条件来说,民工小学的学生家长大都生活在社会的基层,从事建筑、绣花工、收废品、卖早餐等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去顾及孩子学习。就拿我们班李正来说,妈妈是绣花厂每次她回到家,孩子已经熟睡。等到孩子去上学,她却还在睡梦中,一星期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更何况是指导学习了。爸爸跟着工地走,一年都聚不了几次。李正开学初到现在几乎是不做作业的,上课睡觉下课生龙活虎。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会想学习吗?

民工家长由于生活的重压、工作的不容易,回家后把积压的情绪加诸在孩子身上,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有的父母自身有不良嗜好(搓麻将、打牌、说粗话等),导致导致孩子无心学习迷恋游戏,以暴制暴、自私冷漠、脆弱焦虑、任性极端、抑郁暴躁等弱势心理。

二、民工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的消除策略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消除民工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还应立足于心理策略上做文章。

1、替孩子拆除社交隔离墙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在个性发展的8个阶段中是否能安全度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父母、同伴、同事、配偶的关系。我们民工小学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都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刚来的时候连普通话都讲不好,一口浓浓的家乡口音让他们难以启齿。他们渴望拥有朋友、渴望交往却又害怕交往。在任班主任的这几年里,我最乐意做的一件事就是做一个“拆除违章建筑”的城管。把挡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墙推到拆除。

马文,安徽人,上学期刚转过来的。因为是新生自然对他多关注了点,马文很安静,安静的几乎有些冷漠。上课老是低着个头,每次喊他回答问题不管简单的还是难的,他一律沉默以对。上学期某天,马文因早自习的时候还不见人,打电话联系父母无果,只好带了学生去他家找。幸运的是在他家附近的桥上找到了一脸疲惫却仍然不想回家的他,旁边还站着另一个人(后来才知道那个人是被其他学校开除的已经不读书了)。马文妈妈在家一脸焦急一见面就劈头盖脸一顿打,我想拦都不住。马文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要打要骂随你们,好像打的不是他。对我的询问也是置若罔闻。在问了另一个人后才知道他们昨晚打游戏到凌晨,因为没钱玩通宵就在田里过了一夜。

事后我和***妈进行了沟通,知道他是单亲,爸爸在外面有了女人不再管他。母亲为了生计一直把他寄放在亲戚家今年才带到身边,但绣花厂的工作三班倒,一天都见不上面,平时见了也不见他喊一声妈。

其实像马文这样的学生班上不少,只是情节没那么严重而已。我决定开始拆墙行动。

先拆师生之间的墙,马文爱打游戏那就打呗,想走近他就投其所好。极品飞车、洛克王国、地下城、穿越火线,我也喜欢啊,借这机会我也好好过了把瘾。然后总在课余时间有意无意的坐他旁边和他交流心得。一开始,他还是像杯冰水,杵在那里任我“自言自语”,但慢慢地也跟我说上一两句。一个月下来他已经对答如流了,还把游戏攻略、武器装备给我介绍了遍,甚至还提出如果我没时间玩,他可以全权负责。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我为他做了一份《德育导师手册》,每天总是设计个话题和他聊,从学习到生活处处关心。作为老师我也是一位母亲,把对儿子的爱也迁移到马文身上,不知觉地去摸摸他的头,私底下聊些知心话。我生日那天,还特地请他去参加生日,带他认识了我的家人,我的宝贝。人心都是肉长的,他完全能感受到我的善意,那堵隔阂墙也就消失于无形了,现在我们是师生也是朋友。很多缺点我并没有严厉硬性地告诉他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而是自然而然去引导他,现在的马文确然成绩还不是最优秀的,但至少已经是一个好学生了。

我相信“亲其师而信其道”当我们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让这堵隔离墙消失于无形,主动地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我们,从而接受我们的教育。

拆第二堵墙——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社交墙:同龄间的互动,是健康人格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生常常渴望和同龄伙伴交往,特别是这批来自各地的学生,文化、语言、生活环境的迥异造成个体的差距较大。他们更需要通过彼此交流来化解彼此的陌生,寻求归属感。于是我经常在班上搞一些活动:赞赞我的家乡、你的心思我猜猜猜、我爱我的班级、我做你尝、我的情绪我做主等,让孩子们彼此增进了解。我要求学生们不要歧视他人,鼓励他们主动地接触表达彼此内心愿望,一起玩耍、游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成为好朋友,以此来化解因为陌生、害怕、孤僻等引起的社交障碍墙。在平时的语文课、品德课中我也会不时的根据课文内容引入生活实际,教给他们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带他们体验伙伴间真挚情谊的美好,从而促使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这堵墙因为他们彼此的交流而消弭!

拆第三堵墙——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社交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杨永,四川人,被其他学校开除后转读我们班的,除了读书其他样样拿手,打架、说谎、甚至向班上其他同学放高利贷,很难想象这还是五年级的学生。个子长得比我还高,平时说话流里流气。一次因为班上另一个问题生跟他借了3块钱打游戏,一周后杨永竟然要还20块,对方家长因此找到我这里,当我喊杨永了解情况时他突然冒出一句说:“不还钱,就弄死他。大不了我也不活了”天啊,这不是古惑仔吗?为此我联系他的父母,他爸爸说孩子在老家外婆身边长大,父母都没在身边,儿子同他们有隔阂。“原以为孩子过来后,隔阂就全部消除了,现在看来不是这样。”他爸爸担忧地说,“我们忙于生计,孩子在身边也没空多交流。另外,儿子进入叛逆期了,很多事情不愿意多说。我们也不知道他交什么朋友?在想些什么?”是啊,我们班上像他这样的家长很多,当他们面对自己孩子教育无策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惩罚。有的甚至告诉老师:“我的孩子如果在学校不听话,你们尽管打!”还真有家长给我拿过很粗的竹条。要不不管,一管就打,孩子能不抵触吗?

为此,我经常用电话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告诉他们身教重于言教,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能否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希望他们下班回来后不管多累也要抽出点时间陪陪孩子,把在家里打牌、喝酒、赌博的时间留给孩子。我甚至去做了一件现在想来有点傻傻的事,每次去家访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去孩子家附近走走看看“地形”,然后告诉家长回来早的,吃晚饭陪孩子去哪里走走,拉近距离,是父母还可以是朋友。

我组建了一个QQ群,现在的外地学生家长不比以前,很多拥有自己的QQ懂得上网。我把这些家长都加了进来,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让你孩子来自天堂。在这里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都能随时沟通、畅谈,我及时把孩子的在校情况、思想波动告诉家长,家长也把孩子在家的情况反馈给我们,碰到特殊孩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甚至我还鼓励学生参与,把平时见面不会说的话通过网络说出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就像杨永的情况就在慢慢好转,剪掉了标志性的长刘海,学会看看书,少打游戏和同学和睦相处,成绩也在稳步上升。

2、为孩子插上自信的翅膀

相对于本地的孩子来说,农民工子女的生活、学习相对不顺心,这种“不顺心”对一些人来说是“财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绊脚石”,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克服这种自卑健康成长。常言道“医心良药在自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常常采用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给他们如何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如针对“自卑”的心理问题,我选择了一些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教会他们反复运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去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能站起来”、“知识改变命运”、“我的命运我做主”等。经常在班队课上开展“让梦想成真”等活动,并在课上读名人成名前的故事给他们听。同时,我还办了一份班刊《新芽》,刊出他们优秀的作业和作品以及一些发生在他们中间的好人好事。现在班上的风气大好,每个人都为自己编织了一个梦想并为之努力着。不管他们未来会走了什么路,但是我相信一个拥有自信、积极向上的孩子无论怎么发展,于家会是一个好成员,于社会是一个好公民。

山间的野花也该有自己的春天,迁徙的候鸟也该有自己温馨的家。我希望经过我们老师的努力,让这座钢精水泥城堡里的“小小候鸟”能快乐的学习、幸福的生活,希望他们能飞得更高,更远,在不久将来成为同一片蓝天下展翅翱翔的雄鹰!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