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四化”应对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四化”应对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1.曾卉君  2.曾若瑾(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518110;2.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第一小学,深圳518110)
摘要: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问题,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有待提高。基于心理危机生态系统理论,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项目组,探索推进心理危机应对“课程化”“制度化”“协同化”“数智化”的“四化”策略,以此来提升“三预”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心理危机;三预四化;中小学
一、背景与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模式的总体思路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突发或重大生活困境时,所陷入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个人痛苦、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亟需开展调查,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青少年心理危机各项工作。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政策文件,并在今年联合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点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虽然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文件方案,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模式也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家长、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匮乏,难以应对新时代学生心理问题加剧的挑战。
(2)系统的心理危机应对机制的缺乏,教育局等政府相关部门欠缺规范的应对内容与流程指引,致使心理危机“三预”无法落到实处。
(3)学校、家庭、社会整合不够,校家社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
(4)传统的各部门各学校手动提交报送学生心理危机相关数据的方式,无法及时高效流转高危数据,导致干预滞后。
基于此,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项目组,组织探索推进心理危机应对“课程化”“制度化”“协同化”“数智化”的“四化”策略,提升“三预”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至今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图1  “三预四化”工作模式框架
二、“三预四化”的具体实施
(一)第一阶段:课程化普及(2015年—2018年)
2015年起,项目组开始探索开发“三位一体”心理危机应对课程:面向学生,开发“4+6+14”生命教育课程96节;面向家长,开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三维课程共45节;开发危机防范理论课程8节,面向全区推出“家长第一课”30余节、家庭教育微课160余节;面向教师,针对校长及中层行政、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教师四类人群,开发四类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培训课程。

图2  “三位一体”心理危机应对课程
(二)第二阶段:制度化推进(2018年—2020年)
随着第一阶段面向各群体立体性课程的普及开展,项目组及时反思总结,只是面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相关群体的系列课程还远远不够,需要综合立体全方位来协作开展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于是项目组参与联动区委教育工委、区教育局及区教科院,健全专班协作、发现处置、队伍培育、督导评价四大危机防范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应对机制16项;牵头制定并印发《深圳市宝安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等制度文件14项、《宝安区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指导手册》等实操指南30余项,保障“三预”机制落地生效,形成科学规范、责任明确、运行顺畅的“三预”机制并推广至全区。

图3  心理危机防范四大机制
(三)第三阶段:协同化开展(2020年—2022年)
在第二阶段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防范应对机制这些顶层设计和政策出台的基础上,项目组发现在真正落实这些应对机制到“三预”实践中还需要持续开展更为深入的校家社协同模式,自2020年至今,项目组参与建立心理问题停学学生“阳光安心”社区关爱帮扶“1+3+N”模式,开展停学学生全家庭综合干预项目,打造包含校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社区心理咨询师及精神科医生在内的“五位一体”医校社联合帮扶样板项目,以点带面推进政府各部门横向联动,区-街道-社区-学校纵向协同。通过打造“停学学生全家庭综合干预”和“医教联合”等样板项目,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从发现、介入、干预到回访的全链条处置能力,形成线上线下闭环有效的联动机制,对心理预警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帮扶。

图4  “阳光安心”社区关爱帮扶“1+3+N”小组
(四)第四阶段:数智化提升(2022年至今)
在前三阶段课程普及、制度设计、协作实践的积累探索中,项目组精准把脉识别“三预”核心卡点,即多源数据交流互动及时性的迫切需要,因此自2022年以来,项目组推动采用AI分析技术,建成灵敏的智能预警模型。基于危机“易感-应激”模型,采用数字化手段,建设“两周一报”预警个案跟踪管理平台,打通教师-学校-教育局信息壁垒,实现建档、普查、评估、上报、干预及支持的数字化管理功能。
1.建设心理危机预警AI模型,提升心理危机预警普查的准确性和灵敏性(2022年—2023年)
项目组与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合作,以心理危机爆发的累积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全方位探索家庭、社会、学校中的风险因素,通过筛选-测量-分析-建模四个步骤建立危机预警 AI模型。在筛选阶段,通过对家、校、社等导致心理危机的全量因素进行筛选,共选出22个量表共200多道题目建立全量风险因子库。在测量阶段,选取10所学校对全量因子库中的题目进行测量。在分析阶段对题目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判断题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建模阶段通过大数据建模,筛选出能准确预测学生心理危机的关键性因子和因子组合模式,构建预警AI模型。
2.建设全区统一的心理危机识别与跟踪平台,实现危机科学管理(2020年—2023年)
(1)手动提交阶段(2020年—2023年7月)
基于危机的“易感 -应激模型”从危机的易感因素和应激因素出发,梳理了认知、情绪、生活事件、行为和生理五大心理危机信号,并建成心理危机“七项基础心理问题评估表”,该量表用于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进行预警监测,并通过“班主任-心理老师-区域负责人-区教育局”的步骤对心理危机进行提交管理。
(2)数智化提交阶段(2023年9月至今)
通过手动提交阶段的经验积累,我们从学生心理档案,危机预警评估,学校危机干预流程,危机干预帮扶和管理等方面对预警与干预应对涉及的各个流程进行梳理,采用数智化手段建设心理危机预警管理平台。平台由云端业务管理系统构成,系统包含教育局、学校端两大入口,实现和教育局和全区所有学校间的互联互通,学校上报危机预警线索后教育局能第一时间跟进和处理。

图5  “两周一报”预警个案动态跟踪管理平台架构图
三、“三预四化”的成效与反思
(一)心理危机预防课程全区覆盖,面向全省推广
中小学家长教育三维课程用书、危机识别与干预课程视频课和生命教育微课等物化成果,共享至宝安区及宝安区帮扶的河源市龙川县、汕头市龙湖区,受益教师近10万,学生近100万,家长近200万。成功完成了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家长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成果特别贴近家长需求。成功立项《提升中小学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的行动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为广东省德育专项课题。成功立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区域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研究》为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适用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教育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也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项目成果被政府采纳,转化为系列制度全面执行
经过八年多的探索,项目组牵头制定并出台的系列制度与指南,为全区学生心理服务的相关学校及单位提供了多维度、立体化、可操作的心理危机应对模式,实现了教育在先、预防在前、干预及时、处置有力、协同联动的全流程、大闭环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机制的有效构建与高效运作,已覆盖应用至全区182所中小学及宝安区教育工作小组的13个成员单位、10个街道,多次获得市教育局和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认可。项目组牵头撰写的《深圳市宝安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方案(2022-2025)》与《关于进一步完善宝安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的意见》被区委区政府采纳,并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印发,相关成员单位全面执行,应用广泛。此外,项目组还参与撰写《关于印发宝安区2022-2023年度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医教联合工作方案的通知》与《宝安青少年心理健康阳光安心行动实施方案》,以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方式共享至全区。
(三)“1+3+N”社区关爱小组成效显著,帮扶机制成为区内样板
建立“1+3+N”社区关爱小组,通过扎实的队伍建设、定期的随访服务和全面的综合干预,让休学和长期请假心理高危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关爱帮扶。邀请停学学生家庭参与项目组参与打造的“停学学生全家庭综合干预”样板项目,其中70%的学生顺利返回校园,远超全市仅有的30%的复学率。医教联合项目打破了医学界与教育界之间的壁垒,有效提升了教职工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降低危机学生的风险系数。除此之外,医教联合项目打破了医学界与教育界之间的壁垒,二者相辅相成,由精神科医生提供专业的精神卫生知识,学校教职员及社区心理咨询师得到专业知识的武装后,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医教融合服务,有效提升了教职工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降低危机学生的风险系数,实现全方位、全时空的关爱帮扶。这些协同化机制拓宽了帮扶危机学生的道路,多领域的深度协同也让关爱帮扶工作有了显著成效。
(四)心理危机干预数字化平台上线覆盖全区,心理危机预警效度极大提升
“两周一报”心理危机预警管理平台全面上线运行,实现对全区182所学校,共计40多万名中小学生的实时心理危机预警监测,从手动提交阶段需要至少一周的周期提交各校心理预警数据,到目前实现瞬时上报,大幅提高了危机管理效率,提升了心理危机预警干预能力,打通教师-学校-教育局的信息壁垒,实现心理档案、普查、危机评估、上报、干预及支持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危机管理效率。
当然,基于目前实践推广过程中反思,本项目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提升优化。一是本项目的实践检验还有待推广到更多单位、更多地区,进一步检验和验证“四化”对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的价值性;二是本项目建构和倡导的“四化”尤其是“制度化”“协同化”在更广泛地区推广应用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区政策、工作机制的因地制宜性,可借鉴延伸并与当地原有中小学心理危机应对机制进行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3]黄技.试论中小学积极生命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导刊,2013(06):50-52.
[4]周桂.生命教育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06):56-59.
[5]庞维成.区域生命教育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19(09):82-86.
[6]宫火良,李思雨.基于易感——应激模型的青少年自杀意念研究述评[J].心理研究,2012,5(01):56-6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