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思考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验收检查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屡屡被提及。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某地级市,第一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评估验收,在评价指标的第二款第六条,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必要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要素即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另外一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验收中,同样提出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以上是地方教育部门对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要求,那么在国家层面是否也有这样的要求呢?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全文上下,无一处提及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在国家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中,中小学是不需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的。更深一步来思考,现在所提及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不符合国家层面的教育要求的,因此是不合适的。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核心在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通过与同年龄人的常模对比,形成一个量化的数据参考,便于学校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好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意见却是:“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心理测量有很严格的操作要求,中小学学生又是特殊的人群,在他们未对心理测评有适当的接受力之前,学校方面做普遍性的心理测量,并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是谨慎的行为。
我在一所普通高中专职从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还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推销心理测评系统的商家,也和当中的某些人有过正面的接触和交谈。在谈及心理健康档案这一问题时,他们通常有这样的理由阐述:像建立生理病历一样,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便于学校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商家的说辞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想推销产品,自然会更多地诉说心理测评系统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方面的优势。但从中小学学校来讲,面对的是未成年人群体,需要的是做更加周全的考虑。原因很简单,心理档案和生理档案根本不是一回事,也不可能像建立生理病历一样,随意性地给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在日常工作中,不谨慎使用心理健康档案,从而给学生心理带来负面伤害的案例也是有的。
在一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在谈及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问题时,在座的十二位老师绝大多数持保留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来源于他们在工作中的经验及教训。
一位老师说她给自己班上的学生做了心理测评,本意想了解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在知道测评结果后,她发现自己眼睛上多了一架“有色眼镜”:看到某个学生,她会下意识地想起他(她)的测评结果,或者会用测评结果去解释他(她)的行为。这让她非常害怕,自此不再对学生进行普遍性的心理测评。
另一位老师在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希望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提升那些测评结果异于常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她预约那些符合团辅“标准”的学生,结果无一人前来。
还有一位老师在做了心理测评后,将测评结果通报给了各个班的班主任及年级部,想借助于班主任及年级部的力量,共同帮助学生成长。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他没有要求班主任保密,结果导致有些班主任在办公室里任意评说学生的测评结果,还传到了学生的耳朵里,引起了学生对他的抵制。
以上三则案例共同反应出了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所面临的困境。困境一:如果将测量结果提供给班主任或年级部,真的可以起到事先的预防作用吗?困境二:案例一中的老师在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前提下,尚且不能摆脱思维惯性,何止心理学专业知识尚且要低一个层次的班主任?困境三:心理测评结果是私人的特殊物品,一旦走出心理咨询室,难保不被知悉的人作为谈资,万一由此对学生形成负面伤害,结果又有谁可以承担?
哪又该如何处理测量结果呢?“对测量结果的不了了之,或许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一位老师强调说。
由此可见,在看似时尚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背后,施测者一定要有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且要周全考虑心理测量可能造成的后果。这不仅事关专业水准的问题,更关乎道德问题。
那么,对于购买了心理测评系统的、或者即将购买心理测评系统的学校来说,怎样更好使用心理测评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呢?笔者认为,在做测试时,可参看以下几个注意点:
1.在测量之前,应向当事人介绍问卷的种类、题目构成、测评意义,还要虑及到可能出现的后果。学生知道的关于测量的知识越多,越能做出理智的决定。
2.在对学生进行普遍性的测量时要有所选择,慎用带有优劣评价的测量软件,如智力测量;以及诊断性的测量软件,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
3.可以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测量,如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也可进行客观性的测量,如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此两类测量相结合,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个性气质,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参考。
4.在咨询中,如果需要进行测量,应在充分了解症状的基础上进行验证性的测量。如果在咨询中发现有神经症、精神类疾病及人格障碍等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类疾病,则要建议来访者到医院进行专业性的测量,如此既便于医生做出诊断,也能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5.更重要的是,学校施测者必须拥有足够专业的解释测量结果的能力和水平,履行好最基本的保密原则,以及具备最严谨、认真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