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依托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实践探索

                           

 

                      依托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实践探索

                                广州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  高珊  石元元 
 
     摘要: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提升青少年生命价值感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和生命价值感,培养青少年关爱他人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加强生命校本劳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多种教学模式,在学校和班级常规管理中落实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完善保障机制等方式,可以在全面提升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感。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生命意义感;生命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当今青少年有着良好的物质环境,但在精神层面青少年们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感觉生活空虚、缺乏生命意义感、缺乏动力,徐凯文把这种情况称为“空心病”,即生命意义感缺失状态。处在生命早期的青少年们,本该拥有较高的生命意义感,但最近几年的研究却发现,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仅处于中等水平。Steger(2006)认为如果生命没有意义,个体便会面对一种枯燥无味、令人颓废的人生。生命意义感的缺失,已经危害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自杀的青少年占死亡总人数的19%,10.86%-30.5%的青少年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意义感的缺乏也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生活。他们缺乏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缺乏生活的方法,缺乏主动建构人际关系的主观动机。因此,提升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已经刻不容缓。Steger认为,个体只有积极地寻找生命的意义,才能获得满足与快乐,也才能真正拥有有意义的人生。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育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创造劳动幸福的重要前提。程从柱认为,劳动教育,不仅具有广阔的社会性功能,而且具有更为根本的内在生命意义。俞国良、姚本先也都认为,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心育功能,劳动教育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中小学而言,如何挖掘劳动教育深刻的育人功能,依托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生命意义感
    意义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提出了发现生命意义的两大途径,一是从社会的角度通过教育,尤其是责任教育引导人们发现生命的意义;另一个是从个人视角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提供工作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劳动去关爱他人,在劳动中克服困难。
(一)劳动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一种认知,是可以教育培养的,在学校的劳动教育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去强化锻炼这种责任意识。《意见》指出,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学生可以学会生活自理,体验持家之道,也让学生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分担家庭责任;在服务性劳动中,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强化社会责任。
(二)劳动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的价值感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会了生活自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劳动,青少年不用再凡事依赖别人,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服务家人、服务同学、服务班级、服务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能力获得了提升,也会获得来自他人的正向反馈,被他们认可,获得了一种成就感,促进了自我价值感的提升。
(三)劳动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关爱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懂得为别人的幸福和欢乐付出劳动,并为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老茧,那么他的心地就会变得善良、敏感、温柔;只有通过劳动,才会热忱地待人接物,经历过劳动的孩子比起没有劳动过的孩子,对待周围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劳动可以促进沟通,与同伴家人一起劳动的过程中,彼此沟通的机会更多了,促进了人际交流。在劳动的过程中,青少年也要学习了解他人的需求,学会从他们的视角考虑问题。在日常家庭劳动和学校劳动中,青少年学会了关爱家人、关爱同学,甚至在社会服务性劳动中,学会关爱素未蒙面的陌生人,学会了大爱。
(四)劳动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克服困难的勇气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过程。因为劳动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难,学生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困难,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拥有解决问题的勇气。
(五)劳动教育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生命体验
      弗兰克尔认为人可以从创造性价值和经验性价值中去发现生命的意义。人在不断的体验和经历中慢慢发现生命的意义。生活方式的变革让人们不必再为生活整日奔波劳作,社会的转型又让青少年肩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在《意见》出台之前,社会劳动教育“淡漠”、家庭劳动教育“疲软”、学校劳动教育“无位”,青少年似乎不必劳动,只需专心学习,生活沉闷乏味。劳动教育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机会,让青少年大胆去创造,尽情去经历和体验,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
二、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实践路径
(一)因地制宜,加强生命校本劳动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要时刻牢记劳动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具备基本的生存劳动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也要谨记通过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去做有意义的事情,通过劳动去关爱他人,在劳动中克服困难。并以此为导向,因地制宜,创新形式,开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生命校本劳动教育课程。
    生命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可以通过“三个课堂”来实现。以专门的劳动课作为劳动教育第一课堂,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意识的培养,教授基本的劳动生存技能;以选修课作为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中,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让他们从兴趣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课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比如航模制作、机器人制作、3D打印、广彩制作、广绣制作等;以研学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第三课堂,学校可以各种形式的研学活动,在研学活动中丰盈学生的生命体验。
(二)多种教学模式,多形式提升青少年生命价值感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创新多种方式,比如情境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等。
   情景式教学模式,模拟现实劳动情境,让学生获得真正的生活技能体验。上海市蓬莱路第二小学的校园“蓬莱小镇”课程,把学校“变身”成为一个微型小社会。学校各教室变成各种各样的活动场所,有医院、邮局、银行、书店等。每个学生都是“蓬莱小镇”里的小镇民,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角色,模拟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校还可以开展“厨艺大比拼”“我是清洁小能手”等活动,设置做饭或打扫房间等情境,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项目式驱动式教学模式,以完成项目内容为任务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自主性,进行劳动实践。比如学校举办的科创节活动,可以招募学上作为活动的项目的总经理,每个小活动可以分设不同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招募同学来完成相应的项目。项目的实施完成,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完成之后也会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把班级同学分成4-6人的小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劳动学习内容,在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比如在“自制产品爱心义卖”活动中,小组成员协商确定小组要售卖的产品,然后分工承担采购原材料、制作产品、制作宣传海报、现场售卖等不同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又促进了人际交流,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了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三)在常规管理中落实劳动教育,在细微处提升青少年生命意义感
     学校和班级常规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契机,教育者要善于发掘,把这些劳动机会提供给学生,在学校常规管理的细微处落实劳动教育。学校要营造浓浓的劳动文化,重视劳动、激励劳动、热爱劳动,通过校园劳动文化,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意识。比如通过校领导亲自劳动示范,带动学生的劳动,比如我校校长亲自录视频,示范怎么制作手擀面,“校长妈妈教你做面条”活动掀起了学生制作手擀面的热潮。学校还有很多日常生活劳动和志愿服务性劳动的机会,公共保洁区可以分配到班级,校门口的轮值可以班级轮流值日,食堂的餐盘整理、图书馆的书籍整理等也可以招募校园志愿者。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检验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地方。如果教室脏、乱、差,教室里面的学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必然也不好。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提高要求,要求学生打扫干净、桌椅摆整齐、垃圾不乱丢、桌面弄整洁,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室里还有图书角、植物角、文化宣传区等,这些区域也可以通过轮流值日或者志愿服务的方式,让学生投入劳动。
   学校和班级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留下学生劳动的身影,都可以彰显学生劳动的成效,这些细微之处的劳作,可以让校园更美好,更能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四)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全方位提升提青少年生命意义感
   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只有三方协同配合,才能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全方位提升提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
   学校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培养学生及家长的劳动意识,让学生热爱劳动,要家长意识到孩子参与劳动很重要。学校要开足劳动课程,组织开展劳动主题活动。同时也要链接家庭和社会,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带动学生在家庭中开展日常劳动。寻求社会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进行社会劳动实践。
   家庭要发挥劳动教育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衣食住行都在家庭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生活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无能感,体验不到生命的意义。因此,家长要把劳动的机会还给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积极劳作,在家庭劳动中既提升个人生活能力,也照顾了家人,发挥了自我的价值。
   社会可以发挥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社区可以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社会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研学、实践的场所。同时社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些稀缺的劳动资源,走进校园,为学生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服务。
(五)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劳动教育提升生命意义感的效果
   为了确保劳动教育提升生命意义感的效果,中小学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依据劳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规划,逐步推进,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一要加强组织保障。学校要把劳动教育摆上学校管理的重要日程,纳入学校工作规划,建立领导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并有相应的经费保障。每学年、每学期都制定专门的劳动教育工作规划,确保劳动教育逐步推进。
  二要优化师资队伍。生命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批能力强、业务过硬、具有生命教育意识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要对教师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生命教育专题培训。同时,学校也可以加强和社会的合作,邀请高校或社会机构中具有专项特长的教师,走进学校,协助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学校通过培训现有教师和引进新的社会力量两个途径来优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劳动教育的效果。
   三要健全评价机制。做到次次有反馈,期末有总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以促进学生提升生命意义感为最终目标。可以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本人、小组成员、教师、家长等,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韧性、积极性、合作性、创造性等。除了等级评价,也可以关注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比如劳动实践之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这次劳动实践的发现、收获、感悟等。通过一系列的评价强化青少年的生命价值感。
三、结语
   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青少年生命价值感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和生命教育可以有效融合,中小学要加强探索,不断挖掘,科学规划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评价体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生命价值感的重要功能。通过科学有序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依托劳动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意识,生活意义感,关爱他们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2]俞国良 何妍.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9):4-9.
[3]姚本先.劳动教育的心理健康促进价值[J].江苏教育,2022(8):1.
[4]程从柱.论劳动教育的生命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20(9):30-36.
[5]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沈锦惠,等译.北京: 三联书店,1991.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南路5-9号,510640
联系人姓名:高珊
联系人电话:15602298259
联系人邮箱:398589297@qq.com
身份证号:41302319820105702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