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从一例脱落个案谈学校心理辅导效果“打折扣”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从一例脱落个案谈学校心理辅导效果“打折扣”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何凡      
[摘要]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体对象是学生,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限制,这导致学校心理辅导出现效果短暂或效果“打折扣”的现象,尤其像笔者所在高中学校,更是难上加难。在近期一个脱落个案中,笔者结合该个案中呈现的问题,分析脱落原因,并从辅导者、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反思总结出应对学校心理辅导效能低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学校;学校心理辅导;辅导效能;提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心理辅导,从广义上说,类似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是指学校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依据心理科学的理论并借助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 、系统地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佟月华,2002);从狭义上说,等同于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运用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一定的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环境,寻找最佳的人生发展模式,对面临的问题采取最优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潜能,实现增强社会适应力,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方法与学问(张道祥,2002).    本文采用狭义概念,文中心理辅导即为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辅导与社会机构心理咨询不同,虽没有收费的压力,但也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如来访的求助动机、辅导设置、来访及其家庭对辅导的认知程度等,这些都对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提出更高要求,也直接影响了辅导效果。笔者在从事高中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辅导效果往往呈现“山峰状”的趋势,即在辅导室内状态有所好转,回到日常环境又有所回跌,再一次到辅导室又有好转,如此重复下去,这样很难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从微处说对来访学生的帮助会收效甚微,从大处说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效果也大打折扣。笔者从自身一个脱落个案工作中做思考,浅谈影响学校心理辅导效果的原因及改善策略。
个案介绍:今年2月中旬笔者接到一个个案,前后共11次辅导,另有6次和家长电话访谈。来访是我校一位高二女学生,因在班级内突然情绪失控,哭泣,由班主任介绍到心理辅导室,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每周二下午做辅导。笔者按照一般流程,先从了解来访情绪失控原因开始,但来访始终不愿透露具体事件,鉴于此,笔者决定先处理来访时常发生的情绪应激反应,指导“安全岛”练习,使来访能有效应对应激反应带来的冲击,在一次次的辅导中笔者评估来访的核心问题在于“关系”,幼年未能和父母尤其是母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成长过程中也未能和同辈建立深刻的朋辈关系,极度缺乏归属感,所以在辅导过程中笔者同时保持和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在家庭互动中做出改变,并在辅导中询问来访对此的感受,当来访对母亲的变化表现出冷漠和抗拒时,笔者觉察到出现反移情,由此打乱工作节奏,在第6次辅导时来访透露时常出现自杀念头,笔者继而将评估来访的自杀念头纳入工作重点,而此时来访已因提出想去楼顶被班主任建议回家休息一周,从第8次辅导开始来访已在父母的劝说下办理休学,至此来访唯一能依靠的“学习”也被剥夺(来访成绩优异),笔者保持与家长的联系,试图从家庭关系改善上缓解来访痛苦,但由于来访父母工作繁忙,同时母亲对孩子的问题认知不够,使得稍有松动的家庭关系再次回到原点,来访的状态也更消极,最后提出决定结束辅导。
二、影响学校心理辅导效果的原因
在与这个个案工作过程中,笔者反思良多,来访失落又无助的神情一直挥之不去,静下心思考后总结造成辅导效果不佳的原因如下:
(一)资源整合度低
学校心理辅导与社会机构最大的不同在于,辅导老师和来访学生同处在一个融合的大环境中,有着复杂的多重关系,班主任和来访学生、班主任和辅导老师、班主任和家长、来访学生和同学、来访学生和任课老师、来访学生和家长、辅导老师和来访学生、辅导老师和家长等,当辅导老师在和来访学生做辅导时,也需要适应这样的多重关系,并利用好这样的关系,一切以来访学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笔者这个个案中,未能充分协调和整合环境中的资源,虽与班主任和家长进行过沟通,但频率不高、方式欠佳,只在线上了解过情况,未能及时更新学生的动态信息,同时与来访学生密切相关的情绪信息提取不详细,使得概念化不够全面。
(二)咨询师个人议题未解决
学校心理辅导,尤其是高中学校心理辅导的难处之一就是,学生的时间很宝贵,能连续按设置来辅导5次以上均属十分难得,在这样的客观限制下,辅导老师往往想尽快为学生解决困扰,让他们安心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无论从辅导方法、策略亦或是关系建立上都寻求短平快,殊不知这样的方式对于一般性心理问题或现实层面问题的学生来说效果很好,但对于有些问题由来已久,本身就需要辅导室中的互动关系来疗愈的学生而言,无异于揠苗助长,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反而失去了与来访学生之间最基本的联结,导致无法实现辅导目标。在笔者的个案中,初始阶段笔者与来访之间的关系建立的不够稳固,笔者作为辅导老师过于从理性的层面探析来访的问题,而忽略了来访的情绪状态,在后期与来访核对对于母亲的改变的感受时,又因来访的冷漠出现反移情,那刻笔者已经无法和来访同频,而是与父母站在一起,失去了中立的立场,这样的状态是无法达到理想的辅导效果的。
(三)家庭系统依从性低
前文说到学校心理辅导的特殊性在于多重关系,心理辅导老师除了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外,首先是一名老师,这就决定了来访学生不能是唯一的工作对象,许多学生出现问题只是一个“症状”,一个家庭系统出问题呈现出的“症状”,所以当想解决学生的问题时不可避免需要联合家庭的力量,而家庭系统起作用的前提是家庭成员对于孩子问题的认知是否一致、是否准确,是否能直面问题的出现。很多时候父母不愿承认孩子出了问题亦或对问题的出现感到惊讶,没有意识到问题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于是在辅导老师需要家长配合时,主动性低,没有认真对待,让孩子始终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挣扎。笔者的个案中,来访父亲一直认为孩子没有太大问题,甚至认为“都这么大的人了,应该是能自己调整的”。来访母亲前期配合度高,尽力调整自己,努力改变与来访的互动模式,增加一些肢体接触和交流的时间,但后期逐渐疏忽,认为来访在家状态很好,使得家庭场域再次回到过去。
(四)“后续力量”没跟上
一切改变都是有可能的,但改变的持续是需要不间断的监督与自我监督的,当辅导老师与来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与学生家庭做了沟通,能看到一段时间的不同,此时来访学生和家庭成员会有所松懈,误认为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应对和互动方式再次回到以往,于是出现学生问题反复,家长失去耐心,从而加重学生问题的现象,同时当个案结案辅导老师也可能不再关注该个案,未能及时回访,在新的适应性家庭互动模式习惯化之前,失去侧面监督的作用,再次使来访学生置于“旧环境”、“老模式”。笔者的个案中,前期与来访父母联系紧密,使得与父母关系疏离的来访对父母的感受有所松动,也愿意做出回应,如不再抗拒母亲的拥抱以及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态度,但后期随着来访休学在家,来访父母认为来访在家中状态很好,并没有看出太大问题,于是便不再注意与来访的互动方式,旧模式再次显现,让来访有“回到原点”的感觉,这对本就不信任父母的来访来说是致命一击,改变的动机瞬间一落千丈。
三、提高学校心理辅导效果的策略
(一)辅导老师层面:
1.深度“运用自己”
对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最主要的一环依然是心理辅导本身,那么要想辅导效果不打“折扣”,笔者以为,辅导老师需要做到2点修炼。一是修炼辅导方法,在客观条件限制下,各方面都要求辅导老师能尽快起到作用,帮助学生恢复状态,这时就需要依靠辅导老师的快速评估能力和恰当的辅导策略,能准确判断学生的核心问题同时熟练运用如短期焦点解决、认知行为、叙事等不同的偏短中期的辅导流派,像精神分析这样长程的流派可以借助一些技巧或视角,若系统性操作,在学校环境中实际不太可行。二是修炼作为人的体验性,辅导老师面对痛苦的来访学生需要理智和宏观视角,但又不能失了作为人最基本的体验和共感,无论在眼前的是痛哭流涕的学生还是隔离冷漠的学生,只有真正深层地去经验他们的情绪,连接他们的情绪,言语化他们情绪背后的需要,才能将咨访关系建立好,才能抛却所有理论,在人性的层面理解学生,这是对处在心理沼泽中的学生最直击灵魂的共情。
2.充分利用资源整合
现在的大环境下,心理辅导老师常感到“孤军奋战”,这也是笔者早几年工作时时常体会到的,但慢慢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自己的束手束脚以及学校心理工作的格局没有打开,认为学生到了辅导室,就应该辅导老师全权负责,不但使自己压力倍增,辅导效果也得不到保证。笔者以为,在基于学校成熟的合作体系下,辅导老师应当敏锐地捕捉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周边资源,如班主任、任课老师、同学、家长等,集合这些力量来给予学生支持,如笔者的个案中,通过和班主任沟通侧面了解来访学生在班级中的状态,以及指导家长改变不良的家庭互动模式,联合环境中的关键要素,齐齐发力,为来访学生的转变添一把火。
3.做好闭环式定期回访
笔者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时留意到回访这个环节有所疏漏,时常结案就等于过去式,这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是不合理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不断变化,对他们的跟踪和回访也应贯穿始终。回访不仅指学生在辅导周期里,需要向本人或班主任、家长询问状态的变化,也应在结案后定期了解学生状态的维持情况,若涉及到家长的改变,也应确认家长改变是否持续,这样的回访频率应是由高到低,如辅导周期里前期每1周回访一次,后期每2周回访一次,结案后由每2周回访一次过渡到1个月回访一次,维持3个月。
(二)学校层面:
1.从上而下的高度重视
笔者在多年工作中逐步发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尤其是高中学校心理辅导要想出效果并不容易,这个阶段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最主要的重心都是在学习上,这就会导致几个问题,一是大家忽视心理健康,完全不往心理干预这项工作上想,二是学生有心无力,没办法安心地每周留时间去做辅导,三是老师、家长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接受“节奏慢”的心理辅导。笔者以为要想学校心理辅导达到最佳效果,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是从上而下,从校长到普通教职员工心中都有一颗星星,这颗星星无时无刻不在闪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校园里的每位老师,学生的一言一行背后都有他的心理动因,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领导者抬起了心理健康工作的位置,学校心理工作才可能真的被看见,而被看见了的心理工作,则会大大提高心理辅导老师在心理辅导工作这一环节的效率。
2.完善的合作体系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从来不是辅导老师一个人的工作,而应该是一张工作网,是各部门通力合作,围绕唯一一个核心——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向心而为的一项全员参与行动。这项全员行动的前提便是学校内部拥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工作制度,当有学生需要心理干预时,各部门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建立三级干预制度,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老师,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一级一级、一层一层各司其职,在每个环节中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学生观察员及时发现,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做好第一层干预,辅导老师及时介入,必要时转介医院,家长全程知情配合,这样使“链条”完整,才能最大程度提高辅导效果,真正帮助到学生。
(三)家庭层面:
1.加大心理知识普及力度
很多时候学生问题都关联家庭,动用家庭力量能很快速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但由于很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够,对心理领域缺乏了解,导致在孩子出问题后无法准确地提供帮助,甚至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指责,无异于雪上加霜。《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也明确了家长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应承担的主体责任,“育人先育心”,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对家长开展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指导,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定期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家庭教育相关文章;推荐“金陵微校”或“陶老师工作站”等优秀的家庭教育相关线上讲座和课堂;同时线下可联合家长学校制定不同学段不同时间节点的专题讲座;联合班主任开展特色家长会,亲子沙龙等。
2.协助家长处理自身问题
有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源自父母的原生家庭,他们将这样的影响“复制”下来,潜移默化中又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当家长自身都不能以健康、适应性的方式面对生活,又何谈去教育子女呢?所以,学校方面可以针对家长不同的需求,定期开展同质性专题沙龙或团体辅导活动,如减压团体、亲子关系团体、情绪管理团体等,让家长关注自身心理健康,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以更稳定的状态、更适应性的教育方式面对孩子。

参考文献
[1]佟月华.关于建立中小学心理辅导体系的思考.教育探索,2002,1:76-77
[2]张道祥.高校中的心理辅导.滨州师专学报,2002,18:70-72

 

课题情况:2018-2020 参与国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课题《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暨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

获奖情况:多次获南京市“健心杯”教学竞赛二等奖,“知心杯”优秀心理辅导案例一等奖;所在区德育带头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永阳街道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邮编:211200

电话:13913325262

邮箱:2513693627@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