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基于项目化理念建设小学心理委员团队的实践

                                              基于项目化理念建设小学心理委员团队的实践

【摘 要】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化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实际情况,围绕“建设的缘起”“怎样建设”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基于项目化理念去明晰选拔标准、提升服务能力、锻炼综合素质、互激励再认证的方式能有效建设心理委员团队,提升学生全员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关键词】心理委员;项目化;小学阶段

 

    一、实践的缘起
    学生的心理问题频频发生,老师们常常调侃自己是“灭火队员”“垃圾桶”,因此,引发我们思考: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维护依靠学校的心理课,依靠教师的外力防范够了吗?肯定不够。在学校里,同伴是学生最主要的人际圈,同伴交流远胜于师生,因此在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心理危机预警等方面急需学生的加入,形成一支有系统、有组织、有目标的心理委员队伍能有效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不足。
    项目化理念注重对活动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基于项目化理念组建心理委员团队其实是一种“组建+培养”的过程(如下图)。首先,充分肯定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主人翁精神,挖掘学生成为心理委员的潜能,确定团队组建的核心驱动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开展支持性活动;其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得心理委员团队组建围绕核心驱动问题以项目化形式展开,将心理健康维护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其主动探究,整合知识、经验与体验,积累方法并提升能力,最终实现组建又培养,认证激励,循环培养,不断提升的目标。

    二、第一阶段:心理委员团队组建的动力
    秉持着“学生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这样的理念,学校想要在各个班级中招募心理委员,以项目化的形式组建一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内心的真实需求出发,真正吸引到适合的学生参与。
    当招募令发出的时候,学生兴致勃勃,纷纷讨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心理委员?心理委员需要做些什么?担任心理委员对自身心理健康有影响吗?心理委员需要具备哪些特别的技能吗?我是否可以成为心理委员呢?这些问题源自学生,我们对其进行梳理,形成了核心驱动问题: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委员呢?根据学生的讨论,分解核心驱动问题,明确支持性学习活动(如下表)。

    分解驱动问题                                             支持性学习活动探索
心理委员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从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多方面了解,从阳光向上的心态、应对复杂环境的心理力量、完成任务的坚韧性等多维度探索成为心理委员的条件。
心理委员必备技能如何拥有?从自我定位、工作动机、团队合作和个性化成长四个方面,开展相关实践探索活动,并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评估心理委员能力的达成度。
心理委员需要履行的职责是什么?能主动倾听,觉察、记录、反馈自我和同学的心理状态;能积极参与同年级心理课磨课活动;能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主力军。

    我们根据驱动问题,开展目标分析,心理委员团队的组建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的能力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朋辈互助的氛围,因此确定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认知目标
以活动为依托,在体验中逐渐完善对自我、情绪、生命等的认知,初步学会判断自身及同学的外在表现,知道个体或班级出现心理异常情况的反馈流程。
    2.能力目标
(1)逐步学会觉察班级整体氛围,发现问题,筛选信息,及时记录并反馈。 
(2)乐意表达想法与意见,积极参与各项“金点子”征集活动,参与“我的课堂我做主”磨课活动,提升思维能力。
(3)学会发现身边的积极力量,并乐于积累表达,能用自编心理剧、创编心理健康操、心理宣讲等合作或个人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方法。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感悟班级整体和团队的力量,感受集体支持获得成长感;在参与磨课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课自己做主,获得责任感与信任感;在参与心理宣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心理自助意识。
    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在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心理健康,树立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提升自主自助的能力,力求构建了一支密切关注班级心理动态、协助配合教师,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心理委员队伍。
    三、第二阶段:心理委员团队组建的支持
    (一)支持性活动一:“定好”心理委员选拔的标准
    在与竞选的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认为心理委员面对困难应该是乐观的,是关心同学的,是善于沟通交流的……教师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开展正确认识自我的探索活动,发掘自身成为心理委员的潜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下述四方面为驱动问题,向内对自我探索,向外在同学中开展调查,对心理委员形成较为全面的新的认识。
    1.我的优势与不足分别是什么?
    2.同学、老师、父母眼中的我与我对自己的认识差异在哪里?
    3.我认为自己适合成为心理委员原因是什么?
    4.同学们认为成为心理委员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在每个组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精诚合作:静时,学生用动植物隐喻、画自画像、思维导图、绘制成长图谱等有创意的形式,从自评、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个方面展现出立体饱满的自我;动时,学生利用课间,走出教室,采访同学,回到组内,整理自我探索与访谈所获得的信息,并归类总结出大家公认的心理委员必备条件。显性的,形成了相对比较全面的心理委员的标准;隐性的,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了心理状态信息编码、采集、归类等方法。
    (二)支持性活动二:“练就”心理委员服务的能力
    在活动一的小结反馈阶段,竞选者逐步明晰了成为心理委员的条件,并在集体分享中通过具体的事例积极展现自己能成为合格心理委员的优势。随着竞选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明确自己成为心理委员的的需求与动机,掌握团队合作的基本技巧,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有特色的心理委员。
    为了科学评价心理委员的综合能力,结合前期有关心理委员选拔标准的调查结果,我们共同商定,从“自我定位、工作动机、团结合作、个性成长”四个方面设计了评价量表(见表1),将抽象的能力概念具象化,激发学生持续提升成为合格心理委员的动力。

                                                           

                                                               表1  心理委员能力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评价标准评分方式
总目标项目目标自评30%他评30%师评40%总分
自我定位(25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特长,能从多个方面评价自己担任心理委员合适度。

1.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找到自己进步的空间。(10分)

2.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适合担任心理委员的原因,说出3条。(15分)

    
工作动机(25分)明晰自己竞选心理委员的内心需求,保持初心原动力,积极主动履行具体职责。

1.能够描述自己竞选心理委员的原因1-3条。(10分)

2.能够准确表述心理委员职责至少2条。(5分)

3.主动觉察发现自己与班级中同学的心理状态,能做到一周记录1-2条相关思考。(10分)

    
团队合作(25分)能调整自己,协调自己与团队成员的关系,能分工明确且形成合力。

1.明确自己作为班级心理委员需要完成的工作,能说出1-2条。(5分)

2.能协调好自己与班级其他班干部的关系,团结班级同学,形成凝聚力,能说出一个事例。(10分)

3.在心理委员会议乐于表达,善于提出团队建设发展“金点子”。(10分)

    
个性成长(25分)乐于探索,细心觉察,在履行心理委员职责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个性化展现自己的建议与意见。

1.乐于表达想法,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献计献策,有条理有依据,能举例说出1条自己的思考。(10分)。

2.能在学校、班级个性化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方法,说出1-3条。(15分)

    
总分      

    学生对照评价量表的内容,或自主进行实践或组队开展活动。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需要锻炼哪些能力、怎样提高综合素质,方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委员,而且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心理委员的多重身份,是一个示范者、观察员、宣传员,更是师生、生生之间心理能量感知流动传递的桥梁。
    四、第三~N阶段:心理委员培养的项目化实践
    以学年为单位,基于项目化理念确定心理委员培养的主题和实践项目,让心理委员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完善。比如,在第一次心理委员会议上,教师与学生关于“人人学会爱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如何宣传,展开了“头脑风暴”。最终明确有效性和有趣性为总目标,并确定了三个分目标:人人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人人学会判断自己在心理方面的不同需求及产生的原因;人人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调节心理的方法。我们用项目化的思维组织每月一次的活动,充分调动心理委员的观察力,挖掘他们的智慧,合力完成学年成长目标。
    (一)讨论会:做忠实的倾听者
    讨论会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心理委员针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惑,商讨方法,交流经验的活动形式。有的提出:“我们班的同学**最亲爱的奶奶过世了,很难过,当她跟我说的时候,我却不知道怎么办。”有的说:“同学之间闹矛盾了,想要去协调,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针对他们提出的困扰,我们组织学生对同学困扰进行观察、记录、归类,分头征集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再进行讨论。在会议上,学生通过角色还原、情境扮演等方式处理了面对同学情绪低落、矛盾冲突等问题。
    (二)征集会:做智慧的分享者
    心理课的辅导对象是学生,核心要义是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学生的真实困扰。那么如何获得真实问题,用什么方式去引领才受学生欢迎呢?学生的回答是:“我的课堂我做主。”于是,心理委员展开行动:
    1.用调查的方式去了解同学们最期待解决的心理困惑,归类整理,提炼关键词,如五年级“冲突”,六年级“青春期”。
    2.循着关键词,开始深入思考,从自身对解决方式的接受程度、喜爱程度到课堂的呈现形式展开头脑风暴,并绘制思维导图。
    3.思维碰撞激发了深度探讨,话题涉及目的、内容、形式、环境、情境、评价等多个方面。
教师根据相关内容,调整课堂设计的方向与目标,选择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活动,真正做到了学生中心,课堂中师生、生生的互动都能感受到同频产生的心灵共鸣。
    (三)宣传会:做能量的传播者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相仿,他们对心理知识的传达与解读更能契合彼此的认知,更容易被接受。心理委员们讨论了各个年段宣传的内容、宣传的形式、宣传的时机等内容,结合各自的特长用进班级宣讲、手绘宣传海报、编心理健康操等方式传播心理正能量。其中心理健康操创编团队,人人积极分享能代表自身成长正能量的“招牌动作”,并能根据各自擅长或分头寻找健康向上、动感活泼的音乐,或负责组编动作,或负责拍摄视频,最终成功完成了一套心理健康操,在校内推广。
    (四)认证会:做健康的示范者
    心理委员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后,必须注入新鲜的血液。在每次认证会上,心理委员需从发现心理委员候选人、自述履职情况、团队建设与发展“金点子”三个方面接受同学、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心组老师的全面、全程评价,认证合格的心理委员将继续发光发热。同时,评选优秀心理委员作为奖励与激励机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形成老带新“1+1”互助模式,让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得更完善。
    五、基于项目化理念建设团队的成效
    心理委员的工作重在日常细致的坚持,只有不断实践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自身承担的责任,不断总结日常操作的注意事项,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到位。通过项目化学习与实践,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乐于倾听他人心声,善于及时发现困扰,懂得主动汇报,敢于提出有创意的想法,为学生建构了心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整合的立体教育场域。在实践中,心理委员主动对自己和同伴的研究成果给予正向评价,本身就是一股心理正能量,经常活跃在学校各种平台和窗口,有助于形成全员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亚萌.“萨提亚沟通模式”提升高校心理委员人际沟通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员学报,2019(6):92-93.
[2]王敬群、陈子璇、王青华、王逸虹.心理委员胜任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J].心理学探新,2021(2):176-185.
[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