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心理需求及应对策略
林惠彬(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漳州363000)
摘要: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心理需求有认知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娱乐休闲需求、自我探索与认同的需求、自主性需求、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需求以及逃避压力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家庭层面提出了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预防和干预对策。家长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尽量在生活中满足孩子部分合理的心理需求,就能帮助孩子减少沉迷电子产品的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家庭教育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高达1.83亿,青少年计算机网民普及率已达94.9%[1]。中学阶段,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高涨,追求个性与独立,身心发展迅猛但不平衡。在充满诱惑的网络时代,他们更易沉迷电子产品。
一、沉迷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影响 国家卫健委报告,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沉迷电子产品扰乱了青少年日常生活规律,造成睡眠不足,近视率增加[2]。中学生处于学习关键期和自我提升重要期,沉迷电子产品会造成学业失败,亲子关系紧张恶化,产生挫败感和低自我效能感,甚至自我放弃。
二、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行为背后有着多样的心理需求。
1.认知需求。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上的成长,了解更多信息,增进自己对世界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这里要注意防止青少年电子产品学习异化现象,即青少年在学习或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经深入思考,过度使用和求助电子产品,直接搜寻问题答案。捷径化使用电子产品学习,类似于抄作业,弱化了学习力。
2.人际交往需求。包括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情感倾诉,获得支持和陪伴的需要、团体归属感的需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渴望友情,害怕孤独。生活中没有朋友,就到网络互动中去交友了。这里要注意防止电子产品社交依赖,即与人互动交流更多地依托于电子产品,难以适应现实学习生活中面对面的互动,继而产生孤独感,并希望尽快回到电子产品网络社区。
3.娱乐休闲需求。无聊倾向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无聊这种消极情绪所产生的辐射效应会进一步损害青少年的自我、情绪、学业、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易导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崩溃,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威胁;高无聊倾向的个体常处于低唤醒状态,需寻求新奇刺激以达到最佳唤醒水平[3]。身边没有朋友,没有兴趣爱好,现实生活越无聊、枯燥无味,孩子越容易沉迷电子产品,在其中寻求乐趣。
4.自我探索与认同的需求。人格发展阶段论指出,青少年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缺乏自我认同感。若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潜力和能力没机会展现,自我价值感不被认同,那是很痛苦的,他便更可能在电子产品中去寻求被认同感。青少年在网络活动中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体验不同身份来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发现有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被别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于是沉迷其中寻求这种被看见被认同被欣赏的感觉。
5.自主性需求。若孩子在生活中,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不管他们愿不愿意,都必须按别人安排好的那样做,不然就被批评、指责和惩罚,那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更加追求独立自主,必然会更加反抗。现实生活中越不能自主,电子产品对他们的诱惑力就更大,他们沉迷其中的可能性也越高。他们可以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不受拘束地表达观点,自由选择想要的资料,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等。若家长在生活中能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权,让他们自己做选择做决定,适当满足孩子的自主性需求,使他们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能进一步增强,则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会大大减少。
6.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需求。现实生活中,老被打击的孩子,容易习得性无助。家长老师都说他不行,最后孩子也认为自己不行,干脆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到网络电子产品中去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他们在网络电子产品中可以较轻松的方式取得较大成绩,收获成就感,于是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所以家长老师们平时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及时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积极反馈,满足孩子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需求。
7.逃避压力的需求。人的成长是一个需要面临挑战和不断试错的过程,困难在所难免。面对压力,抗挫力低的孩子易出现心理危机,更容易沉迷电子产品,以逃避现实压力和转移焦虑。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能降低一些,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包容和支持,告诉他们跌倒了没关系,再来一次就可以,我们和你一起想办法面对困难,相信被逼到电子产品中寻求逃避的孩子会大大减少。
了解了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尽量给他们创造适宜的环境,满足他们部分合理的心理需求,他们就不至于太过依赖电子产品。
三、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应对策略
国家层面,发布了一系列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电子产品。2021年,我国提出,要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学校要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4]。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同时要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5]。
家庭层面,作为家长,我们要怎么帮助孩子不沉迷于电子产品呢?
1.经营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陪伴质量。当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时,家长不是要跟孩子斗智斗勇,而是要亲子合力统一战线,帮助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家长先要跟孩子积极沟通,尝试了解孩子遇到的困境(如人际冲突、学业压力、内心无意义感等),认真感受倾听孩子的心理需求,理解网络电子产品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或归属感,换位思考做有温度的家长。家长重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适当满足,就能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沉迷。父母专制、控制子女、过分干涉、严厉惩罚等教养方式会严重增加孩子网络成瘾的比例[6]。专制的父母经常挑剔指责孩子,过度控制孩子,妨碍其独立自主需求的实现,长此以往,青少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到自我价值,就会因感到压力过大而在网络中寻求避难所[7]。父母要尽量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积极关注,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积极反馈,提高孩子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若家长能对孩子多一点陪伴,多一点关心,孩子也就不那么需要电子产品来替代陪伴自己。
2.帮助孩子发现易引发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诱惑情境。研究发现,无聊倾向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高无聊倾向的个体通常处于低唤醒状态,需要寻求新奇刺激达到最佳唤醒水平[8]。无聊状态会驱使青少年寻求那些能带来正性刺激的活动,而沉迷电子产品能刺激有机体产生较多的多巴胺,激活大脑奖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感。多巴胺的不断分泌,让沉迷于电子产品的青少年虚假快乐,一旦他们的多巴胺耐受性过高,他们根本就无法享受低多巴胺的行为。即那些不能及时给你比较多多巴胺的东西(如努力学习和阅读)将不再让你感兴趣,要激励自己去做也相对困难得多。如何应对无聊感呢?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打造多彩的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家里可以种植盆栽、豢养萌宠等,为青少年相对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一抹色彩;培养并扩展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专注于“绘画、手工、乐器、舞蹈、运动、阅读、练字”等一项或几项兴趣特长中,充实休闲生活,减少无聊感,从而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同时也要注意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使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减少无聊感的产生。 觉察我们自己,在情绪消极时,也容易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来转移消极情绪。家长要帮助孩子发展一些健康的疏导情绪的行为方式来代替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当抑郁压抑或焦躁不安时,可以做几次深呼吸、冲个澡抚触身体、闻你喜欢的味道、外出散步运动、与信任的家人朋友老师聊天倾诉等,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尝试用积极语言与孩子沟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家长要尽可能及时地给予支持与帮助;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在身边交朋友,在现实中搭建健康的朋友圈,这样孩子在需要倾诉、支持时,在现实生活中又多了一股强大的助力。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尽快地走出消极情绪,不再沉迷电子产品。 此外,刺激暴露时,即当手机等电子产品触手可及时,也会诱惑我们去使用。所以当学习做作业时,建议不要将手机放在同一个房间。晚上临睡前,最好也不要把手机放在床头。身边若是有些“损友”,老是鼓动你一起玩电子产品,离他们远点。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不要一边自己抱着手机刷视频,另外又要求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3.制定契约,共商规则有弹性。青春期的孩子较情绪化、行为冲动,当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时,家长若简单粗暴地直接断网或强制没收电子产品常常激发激烈的亲子冲突,由此引发的危机事件频发。我们不可能让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禁止使用网络电子产品,而是要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家长要尊重孩子,给予他们一定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适当满足他们合理的心理需求。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协商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的时间和内容,讨论制定上网规则,明确规则的界限和奖惩措施,进行积极监督、合理引导。规则制定需遵循以下几点:经营好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因为“没有关系的规则终将引发反抗”,良好的亲子关系和非暴力沟通非常重要;听听孩子的想法,切忌把双方的“约定”变成单方的“规定”,否则孩子不愿意不配合,规则形同虚设;规则的制定须留有弹性,不僵化,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灵活应对。
4.借助手机APP健康使用手机。可以使用不同平台的儿童和青少年模式以及防沉迷软件,管理手机的使用时间和内容。通过健康使用手机,家长可以了解孩子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并可设置手机可用时长、应用使用限制和停用时间。家长在与孩子沟通协商后可在手机上设置“青少年模式”,帮助孩子主动屏蔽不良信息净化上网环境,并对使用时间做出一些限制。时间到了,手机自动锁屏,有效保护孩子眼睛,防止孩子沉迷其中。当然,前提是孩子愿意配合,他们也不想沉迷于电子产品中不可自拔,良好的亲子关系和非暴力沟通是基础,是重中之重。
5.鼓励孩子多运动。研究发现,体育运动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特定区域的结构和功能,双向调控多巴胺及其受体,进而有效矫正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精神症状以及预防大脑功能损伤[9]。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应采取以竞争性、趣味性和新颖性为主的体育运动项目,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项目具有竞争性和趣味性特点,可以显著提高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成就感、归属感和人际交往能力,改善青少年网瘾程度[10]。长期、持续的体育运动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来替代网络成瘾行为,提高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对改善青少年网瘾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1]。
总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重中之重,家长适当满足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不要不停地说教,采用非暴力沟通,以身作则,用爱陪伴,是预防和应对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的最佳良药。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
[2]秦玉友,王玉姣.不让未成年人成为 “被手机耽误的一代” ——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问题分析与教育干预[J].中国电化教育,2022(2):1-7.
[3]俞国良,张亚利. 青少年无聊的心理效应与应对——心理健康视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4):95–101.
[4]教基厅函[2021]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Z].
[5]国新出发[2021]14号,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Z].
[6]刘丹霓,李董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自我弹性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检验[J].心理科学,2017,40(6):1385-1391.
[7]王礼申,史媛 ,吴佳,殷珺.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困境与出路[J].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3(11):105-108.
[8]张一林,周姿言,刘雨佳,辛素飞.无聊倾向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20(3):419-425.
[9]马培胜,夏忠梁 ,李玲,刘洋.运动干预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作用机制、影响及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6):50-56.
[10]刘映海.体育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6):483-488.
[11]李立,陈玉娟,李敏,等.篮球运动处方对网络成瘾中学生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51-552.
附作者信息: 姓名:林惠彬 工作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 详细通讯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乔安瑞京园7幢405 邮编:363000 电话:15892019562 邮箱:173273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