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心理委员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的作用机制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 周玲 18113191015
【摘要】班级心理委员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初中阶段班级心理委员的四项显著特征为切入点,从“功能定位”“作用逻辑”“角色剖析”“实践路径”等方面探寻班级心理委员在学校“三预”工作中的作用机制,以此突破初中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模式中存在的浅表、零散、机械的困境,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多维联结”的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的心理关护网络。
【关键词】初中班级心理委员 心理危机“三预”工作 作用机制
一、引言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青年少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4.8%,其中4%属于重度抑郁风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2023年4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主动干预,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班级心理委员是国外朋辈辅导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形式。[1]目前大中小学已基本普及,形成了一体化的班级心理委员心育模式,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纵观近几年关于班级心理委员的实践研究,开始逐渐从高校转向中小学,但研究还不够系统,在育人功能和工作路径等作用机制的探寻上主要集中在“预警”部分,“预防”和“干预”版块着力较少。因此,本文将以初中班级心理委员的显著特征为切入点,从“功能定位”“作用逻辑”“角色剖析”“实践路径”等方面探寻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的作用机制,为班级心理委员这一心育模式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参考。
二、初中班级心理委员的显著特征
虽然大中小学均设立有班级心理委员的岗位,但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社会智能等方面的发展都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的角色和功能并不完全一致,工作方式也需要匹配学段特点。可以说,对所属学段班级心理委员特征的准确把握是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较于小学、高中和大学段,初中班级心理委员这一群体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具备认识基础
对初中生来说,班级心理委员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笔者在所属学校七年级学生的调研中发现,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对班级心理委员“没听说过”,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对班级心理委员“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具备一定的认识性基础。在这一特征上,教师要注意探究学生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前理解”是否科学,找到“困难处”和“突破点”,避免因学生对班级心理委员定位的误解造成工作推进的阻碍。
2.缺乏专业技能
心理危机“三预”工作特别需要专业技能,尤其是“预警”和“干预”,专业性要求更高,如果方式不恰当,还可能会带来二次伤害。相较于高中和大学的心理委员,初中生对心理关护的知识储备不足,几乎没有实践经验,只知道要做什么,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特别是面对需要耗竭更多心力的“干预”,初中班级心理委员自身能量还不能很好的消解他人负性事件带来的影响,未能掌握和熟练运用自我调整的方法。
3.看重同伴评价
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初中学生逐渐打破权威效应、破除教师崇拜,相对应的,同龄人间的影响和渗透却在不断增强。对初中班级心理委员来说,同伴的态度与评价是其身份认同和工作效能的重要来源。
4.工学矛盾突出
工学矛盾是影响初中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专业性工作,既需要花时间进行系统培训和实践训练,同时,不论是“预防”“预警”还是“干预”工作,都需要占用心理委员课余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业压力比较大,或是学习比较吃力的心理委员来说,工学矛盾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四项特征描绘出了初中班级心理委员的群体画像,是初中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作用机制建构的依据。
三、初中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的功能定位及作用逻辑
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的目标指向两个维度:一是为学生搭建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的支持网络,这是外在赋能;二是培育学生积极的、稳定的、强大的心理素养,这是向内探索。基于初中班级心理委员的突出特征,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目标的达成上,我们将班级心理委员的功能定位为“多维联结”:联结学校与家庭、联结学生与教师、联结个体与心理。其作用逻辑如下:
图1 初中班级心理委员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的作用逻辑
对此模式图简述如下:
无论是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的“预防”“预警”还是“干预”,班级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都遵循着“引发关注—强化认同—推动求助(自助)—促进成长”的心理逻辑,并以此形成不断循环的功能闭环。
其中,“引发关注”是起点。班级心理委员通过“多样性”“常态性”“系列性”的班级心理活动形成具有“浸润度”和“延展力”的班级心理氛围,吸引每个同学参与其中,以看不见的场域达成看得见的影响,对相关的心理信息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关注。“强化认同”是桥梁,在具有品相和品质的班级心理活动和班级心理委员自身榜样示范的双通道影响下,不断强化学生对心理关护的认同度,激发学生关护心理健康的内驱力。 “推动求助(自助)”是路径,在班级心理委员联动建构的多维支持网络中,学生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身边的支持力量,在遭遇生命中的低谷时,既能生长出自助的力量和能力,也能具备主动求助的意识和方法。“促进成长”是目标,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最终指向的是心理委员自身的发展和班级同学的共同成长,在个体个性化和群体整体性的成长中,又能进一步引发关注、强化认同、推动求助(自助),让新一轮的成长真实发生。
四、初中班级心理委员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的角色剖析
有学者指出,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通道中的最前哨,是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的联结器、探测器和警报器。[2]纵观已有研究,对班级心理委员在“三预”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大都只有类似笼统的介绍。但其实,班级心理委员在“预防”“预警”和干预中扮演的角色是有差异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对角色的深度剖析和精准定位是界定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职责、明确工作路径、清晰工作方式的必要前提。
基于初中班级心理委员的显著特征和功能定位,笔者认为,其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的角色具有以下层次:
图2 初中班级心理委员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的角色剖析
层次一:是“预防”工作中“最入心的宣传员”,其功能是面向全体的“榜样示范、引领带动”。充分发挥初中阶段日益增强的同伴影响力,让心理关护的意识和知识更为“入心”,最终达成“能于自助,善于求助,乐于互助”的理想状态。[3]
层次二:是“预警”工作中“最前沿的观测地”,其功能是面向群体的“敏锐觉察、及时反馈”。充分运用班级心理委员的身份优势和空间优势,从危机预警的信号中敏锐发现需要及时关注和支持的学生,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将“干预”前置,减少“危机”的发生。
层次三:是“干预”工作中“最贴心的倾诉场”,其功能是面向个体的“情绪树洞,心灵解忧”,当“预防”阶段的“榜样示范”深入人心时,班级同学在遇到情绪困扰、成长烦恼时就更有可能向心理委员倾述,朋辈辅导的力量就可在此时展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班级心理委员的阶段特征决定了其无法完成情绪“急救与包扎”这样的专业,只能充当解忧的“树洞”,避免多度的卷入,危及自己心理状态。此外,班级心理委员在突发的危机现场,还可以成为“最敏捷的通讯站”,能快速的将危机事件报告给班主任和心理老师,为危机的及时干预和恰当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五、初中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的实践路径
1.路径一:完善管理制度,促进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班级心理委员进入角色、发挥功能的动力源。“身份认同”包括“集体身份认同”和“自我身份认同”两个层面。集体身份认同指向个体对自己所处团队的认可度,自我身份认同指向个体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认可度。[4]两者均可从管理制度的完善上着力。如《班级心理委员选拔制度》,从心理委员的“班级定位、基本素养、选拔方式”等方面构成“优选机制”,以“优中选优”为原则,让学生以成为班级心理委员为荣,让班级心理委员成为“优秀、善良、聪慧”的代名词。除此之外,还有《班级心理委员培养制度》,在团队融合和胜任力提升中促进身份认同;《班级心理委员积分管理制度》,在任务驱动和成就感获得中促进身份认同;《班级心理委员评优制度》,在榜样激励和荣誉感增强中促进身份认同。
2.路径二:开展系统培训,提升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班级心理委员得以持续开展工作的压舱石。初中班级心理委员既欠缺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性”知识和“实践型”技能,也缺乏自我调节的心理资本和生命能量。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课程”的思维,构建培训体系,全方位提升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简单来说,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课程至少应包括“团队归属”“能力提升”“自我关护”三个模块,多以“体验式”“参与式”“项目式”的方式开展培训。
3.路径三:丰富工作形式,构建支持网络
“支持网络”的构建是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开展强有力的助推器。“支持网络“的形成首先依赖于心理委员被看见,进而被认可。在看见与认可中获得来自更多方面的支持,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也能在支持中开展地更顺利、更高效,进入良性循环。因此,需要尽可能的丰富工作形式,为心理委员创设被看见与认可的机会。除了常规的“班级心理晴雨表”的填写,还可以创造性的策划各种活动,如开展“心理关护进班级”,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关护小组”,交叉走进每个班级,宣讲心理知识;开办“心语晴空”电视台,每周与同学们分享心理关护小技巧;成立“解忧小分队”,化身“知心小天使”,解答心语信箱中的同伴心事;创设“每日心语”“心理加油站”“班级知心话”“心之舞台”等班级特色心理活动,让心理关护融入班级管理日常;参与《心晴》报编辑,展示自我风采……丰富的工作形式,让老师、学生、家长都能感受到心理委员散发的能量与光彩,成为心理委员最稳固的支持网络。
4.路径四:实施多元评价,赋能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是指每个人都可以展现出自我生命的独特性,在适合自己的场域中实现最大的发展,这是教育最美好的样态。在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模式中,我们以“多元评价”来最大限度的促进班级心理委员的个性发展。“多元”既指评价主体的多元,除了心理老师的评价,还有班主任评价、团队成员评价、班级同学评价、家长评价,为心理委员提供认识自我的多重视角;同时,“多元”也指评价方式的多元,除了通过过程中的工作积分评选“优秀班级心理委员”外,还可设立特色奖项,如“最有创意的心理委员”“最温暖的心理委员”“最受欢迎的心理委员”“最负责任的心理委员”等,让每个人都可以出彩,发展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活泼泼的生命个体。
六、结语
关于初中班级心理委员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作用机制的探寻,能很好的突破初中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模式中存在的浅表、零散、机械的困境,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学校心理危机“三预”工作中“多维联结”的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的心理关护网络,让“三预”工作更用心、更暖心、更入心。
注:研究成果系“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研究课题(2021SXJP008)研究成果”资助。
参考文献:
[1] 丁红燕,《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中小学实践困惑与应对策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6)
[2] 陈宇燕.三阶赋能:中小学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36):61—63.
[3] 王巍欣.陈真珍.“自助—求助—互助”理念下的班级心理委员示范性和基本胜任力[J].科教文汇,2020(26):160
[4] 周玲.三阶培育:初中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