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沟通分析理论在师生沟通中的有效应用

一、沟通分析理论简介

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以下简称TA)又称交互分析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创立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以人际互动为基础,对当事人的自我心理状态分析了解后,协助其认识现实,祛除幼稚冲动,学习成熟适应,从而重建自我永续的健康人生。一个人的自我心理状态由“父母自我”(Parent Ego)、“成人自我”(Adult Ego)和“儿童自我”(Child Ego)三部分构成,称为PAC模式。“父母自我”(Parent Ego)是在一个人生命早期将自己父母的榜样示范和言谈举止刻录在“父母”中个“磁盘”上,这一部分是外来的、模仿的,代表了规则,忠告等诸多“应该”的成分。“儿童自我”(Child Ego)也是生命早期儿童对所见所闻的感受的刻录,是对“外在事件”的感受的反应。这部分是内在的、自由的或幼稚的。“成人自我”(Adult Ego)是现实的、客观的自我,是有安全感的、负责任的和值得信任的状态,能够理智地处理此时此刻的问题。一个心理状态良好的、健康的人需要三种自我状态基本达到平衡。根据“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的不同功能还可以将之细分为以下类型: “控制型父母”CP(Critical Parent):它提供了评论、控制及惩罚等行为与信息。表现出控制、批评、强求他人或对别人过于庇护,强行规定他人的人生与现实。“养育型父母”NP (Nurturing Parent):它表现出具有认同感、照顾关怀别人、对他人友善、接纳、耐心倾听,极富同情心,具有奉献精神。“适应型儿童”AC (Adapted-child):它为了达到生存的目的,渴求别人的赞同,减低畏惧外在世界的焦虑感。表现为退缩,听话,性格温和、乖巧,做事小心,易与人合作,关心别人。但是缺乏责任心和创造性,对别人有较强的依赖性。“自由型儿童”FC(Free-child):能自由的表达自己。它表现为自由自在、特立独行,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做事有主见、有个性、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乐观精神。但容易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够主动关心别人。

 

二、沟通分析理论在师生沟通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观所强调的互动的师生关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认为“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改变师生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是“关系中的存在”,“是关系中的人”。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是最重要的教育途径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当前社会环境下,教师工作压力和学生学习压力都比以往要大得多,师生之间关系往往有着不令人满意的现状。为了改善当前学校师生关系,本文试图从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谈起,运用心理学的沟通分析理论,在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沟通过程中引入沟通分析理论,可以避免无益的师生冲突,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一些浅薄的探索。

 

三、沟通分析理论在师生沟通中实际应用

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在了解自我状态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自我状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适应型儿童”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顺从儿童,一些学生表现为非常听老师的话,做事小心翼翼,学习上不积极主动,较为退缩,有很强的依赖性。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与其谈话从不表面上来看没有多少问题,但仔细想想,学生在听话的背后不一定是对老师的认可。比如下面一段对话,师说:“小灵你课外要多读书,多思考。”生说:“嗯。”但谈话之后小灵未必会积极主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即便是按老师要求做了,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此刻教师的自我状态是“控制性父母”,而学生状态是顺从儿童。顺从儿童是缺乏责任心和创造力的,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特别是像老师这样代表权威的人物的肯定与赞同罢了。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样的对话并非有效沟通。因此,对于顺从儿童,教师可以“成人自我”的状态与之沟通,如上例师说:“小灵,最近你的作文大有进步,最近你一定花了不少功夫吧。”生说:“是的,老师,最近我看了一些作文书。”师说:“嗯,这真是很不错的呢,我觉得你还可以多看看各类课外书,边看边思考,这样一定会更有效的,你觉得呢?”生说:“嗯,好的,谢谢老师,能给我推荐一些好书吗?”……这样的表达,师生基本上都在用“成人自我”状态进行沟通,因此,沟通效果也比较好,学生能有一个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适应型儿童”的第二类是叛逆儿童,叛逆儿童通常表现为挑战权威,反叛,对抗,对老师说的话基本持反对意见,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加明显,教师会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固执己见,挑战教师的权威。这时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运用沟通分析理论中的“养育型父母”状态,对学生表示关爱,接纳,理解,尊重,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再运用“成人自我”与其沟通,沟通中态度和蔼的对其提出要求。学生的叛逆心理与行为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不再需要“控制性的父母”,所以,只要教师改变自我状态,就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例如想要让学生补齐漏做的作业,教师可以这样说:“小宇,这几天你做作业有没有困难啊,需要老师帮忙吗?”学生可能会说:“没有困难,不用帮忙。”教师可以继续和蔼而坚定地说:“哦,没有困难,那太好了,你需要把前面的作业补一补。在补的过程中有困难可随时找我。”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儿童自我”或者“控制性父母”与学生的“儿童自我”对话,那样是毫无益处的。

“自由型儿童”积极的部分是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积极乐观,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但有时以自我为中心,较为任性,顽皮,常常会喜怒无常,不能够主动关心别人等。面对“自由型儿童”的学生,教师也要逐渐地将其带入“成人自我”状态。此类学生往往不遵守既定规则,喜欢特立独行,常常做出一些让人惊讶的事情,常会因自己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指责。教师可以运用“父母自我”或“儿童自我”状态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以“成人自我”状态与其沟通,将其慢慢过渡到“成人自我”,帮助其建构一个有安全感,有责任心、有信任的成人状态。例如对一个在校园里点火取乐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说:“小星,你这是在做什么实验吗?”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在玩。”师说:“哦,你在校园里就玩起来了,看来一定很好玩吧。”生答:“是的,老师。”教师可以继续引导:“这个实验有没有危险性啊?”生答:“有啊,控制不住火就糟了。”师表示肯定:“嗯,你说的很有道理,那咱们还是先别做这个实验了吧,等以后找到合适的场地再做,行吗?。”生答:“那好吧。”如果对“自由型儿童”用简单粗暴的语言强行控制是没有效果的,例如上例小星可能会另外找个时间继续在校园里点火玩。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要了解一些沟通分析理论,随时了解自己是用哪一种自我状态在于学生沟通,当教师极其严肃认真地教训学生时,一个“控制型父母”出现了。而处于逆反期的儿童面对“控制型父母”,冲突就难免了。当教师面对学生种种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时,控制不住自己而大发雷霆,此刻的教师其实已经从“成人自我”转变成一个“儿童自我”了,而学生那时也是一个不理智的孩子,当两个儿童都不理智时,沟通自然无法实现,更不用说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了。因此,当我们了解了沟通分析理论,就能用沟通分心理论及时反省自己的“自我状态”,根据情境的需要和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自我状态”,用合适的、有效的“自我状态”与学生沟通,这样才能让师生关系变得和谐、美好,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的各种目标。

 

参考文献:

1(英)福特Ford,C.L. 著,黄峥 .咨询和治疗中的沟通分析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陈松.TA创始人TA创始人艾瑞克伯恩简介[J].大众心理学.2007.5

3王山林.师生沟通的心理分析[J].班主任之友.2003.9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