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理关怀视域下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心理困境及学校帮扶对策

       近日,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了《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报告指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社会环境改变等多重因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非自杀性自伤、自杀行为在青少年中屡见不鲜,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另据《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我国有3000多万青少年为抑郁症所困。再则,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线工作者的亲身经历看,疫情爆发后,遭遇心理问题困扰的青少年比之前更是猛增。基于此,当前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是重要的教育实施主体,除了要坚持面向全体的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他们提供相对应的心理辅导服务,责无旁贷。

      绝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成长环境有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康复,必须有系统的观念,所以联合社会、医院、家庭、学校等力量对他们进行干预是必须的。家庭作为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系统,是学生心理康复的关键因素。但在现实工作中,当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尤其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家长的心理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境。在笔者工作过程中,就遇到过不止一例因为孩子患上抑郁症,家长心力憔悴,自己也患上抑郁症的情况。很多时候,孩子心理问题根源就在家庭,解决的关键也在家庭,若家长也陷入心理困境,不能给孩子提供必须的心理能量,不能主动调整家庭中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甚至某些错误的应对对孩子造成再次伤害,孩子的心理康复也就举步维艰。

       当家庭中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家长往往可能有如下常见的心理困境:

        第一,羞耻和回避的心理。出现这种心理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状况感觉丢面子,害怕被别人知晓。如果孩子在家出现心理异常向他们求助,他们可能会拒绝认可孩子的感受,拒绝带他们就医,导致孩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即使带孩子看过心理医生,也不愿意把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事实如实告知学校的老师,影响家校协作。往往是孩子在校也无法正常学习,严重影响学业持续时,家长才愿意和老师开诚布公。

       第二,绝望和无助的心理。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个案,有一些存在影响因素复杂,对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破坏严重,康复时程长,康复难度大的特点。比如我们曾经遇到过的一个重度抑郁的孩子,从初一时抑郁发作持续就医、休学。到她的同学已经初三毕业了,她仍旧没有完全康复,学业中断。当孩子失去孩子本该有的朝气,需要依靠药物调整情绪,因为心理问题而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甚至暂时无法适应社会时,家长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会因为就医后孩子反反复复的异常行为仍得不到消除而绝望,会因为药物治疗短时间看不到期待的效果,却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到孩子而感到无助。

        第三,自责和怀疑的心理。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家长往往会去追究孩子问题的原因。当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和自身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氛围、过往的关键事件有关时,有些家长会产生强烈的自责心理。这种自责会让他们自信心被打击,对自己作为家长的功能产生严重怀疑,对自己的价值作不切实际的低评估。

       第四,生气和愤怒的心理。若家长将孩子出现的问题归因于孩子或其他重要他人时,或者当家长觉得自己作出了努力和调整,但是孩子的状态仍旧没有什么起色,他们会因为孩子问题带来的麻烦而生气或易怒。当然,他们也可能因为疲于应付孩子的各种问题而心力交瘁,内心副能量满满,很容易就让生气或愤怒占据内心。

      第五,抑郁和焦虑的心理。当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严重考验家长的心理素质。若家长本身心理素质欠佳,或者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或社会支持系统,面对孩子各种反常的行为,家长自身心理也很容易出现问题。焦虑和抑郁的心理也是这类学生家长中常出现的。

     那么,家长出现以上这些心理困境,背后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呢?理解家长心理困境背后的可能原因,对于我们理解家长、帮助需要康复的学生至关重要。

        第一,认知存在局限。这种认知局限有两个方面的表现。第一个方面是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家长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较低。有一些家长思想比较传统和古板,对心理问题缺乏科学的认知,对社会的动态变化也没有正确的认知,就容易受到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把孩子心理问题视作丢脸的事情。第二个方面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虽然现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高发,但是普通群众对于抑郁这种疾病仍旧缺乏正确的认知。当孩子得了抑郁症,家长认为仅仅是自己想不通,是一般的情绪低落,或者故意借此要挟家长,表达叛逆等,所以采用讲道理甚至打骂的方式去纠正,却想不到带孩子看医生寻求专业帮助。即使看了医生,也觉得吃药副作用大,怕对孩子身体有不良影响,不遵医嘱擅自给孩子停药、减药;对于孩子的疾病发展缺乏应有的认知,期待药到病除,因而认识不到孩子康复的曲折性等。

      第二,担心孩子的未来。很多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本来是学业优良的孩子,是父母对其有着高期待的孩子。当这些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最明显的表现是学业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可能一遇到学业的压力就退缩,甚至无法正常回校。有一些逃避到虚拟世界,网络成瘾,连正常的上学都无法保证,原本家庭对孩子寄予的各种期望暂时看起来根本不能实现。有些家长在此过程中反思自己过去的高期待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因而调整自己的期待,只希望孩子能够正常地、开心地上学,但孩子已经内化了过去外在加在自己身上的要求,暂时难以调整。尤其当家长内心也充满副能量,缺乏积极资源时,孩子的未来看起来毫无希望,这对很多家长是沉重的内心打击。

      第三,家长无意识中把孩子的问题等同于自己的失败。俗话说,一个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更有人喜欢说,成年人的最重要的成功是教育子女的成功。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视角下,父母的成功总是和孩子的成功紧密相关。所谓一朝及第,光耀门楣。当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让原本的成长暂时偏离了前进的轨道,父母的教育好像被打上了失败的标签。更有甚者,会引发家长对自己人生的质疑,颠覆他们固有的一些认知,一时间难以接受和适应。

     第四,家庭内部关系失调。第一种常见情况是某一方家长的缺位。在学校约谈家长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时候前来应约的都是妈妈,爸爸出现的情况比较少。有时即使孩子情况很严重,爸爸也很难抽出时间来学校和老师商谈。其实,这背后折射的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缺位。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孩子教育全部推给妈妈,爸爸从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本身就是造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独自承受教育孩子重担且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的家长,自己也会生出很多不良情绪,包括对自己的质疑以及对配偶的怨气。第二种常见情况是家庭夫妻双方不和谐,表现在教育中就是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不一致,这会导致孩子在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父母无法形成合力,营造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氛围。孩子问题反复解决不了,家庭的气氛就更加凝固。

       第五,精神卫生医疗资料比较短缺,家庭缺乏系统的专业支持。据2021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成果显示,我国目前精神科医生仅有3.4万人,相当于每十万人中只有两位精神科医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患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类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精神科医生的数量并没有因为需求量在增大而增长。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所有类型的抑郁障碍患者中,仅有0.7%的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疗。在工作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带孩子看心理科医生,挂号特别难。有时好不容易挂到号,医生也没有时间细致地与家长或者孩子聊,根据检查结果开药服用。一些个案在复诊时,医生甚至没有时间和孩子了解情况,都是通过父母传达服药情况。孩子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时,家长需要自主寻求其他资源来帮助孩子。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就只能寄希望于学校心理辅导、社工资源或者社会其他免费资源。本就内心焦灼的家长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在家庭内部去有效帮助孩子,感受到深深的无助。

       面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时,学校心理老师需要及时联系家长进行转介。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旧有责任跟踪学生的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一般来说,学校心理老师或者班主任在这类学生的帮扶中起着一个纽带的作用。当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老师或班主任都会约谈学生家长共同商谈,确定家校协作方案。要向提升家校协作的效果,就应该在了解家长上述心理及其成因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理念和技巧,与家长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家长,家校平等促沟通。当心理老师或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应 该谨遵一个原则:家校平等共育原则。孩子的问题可能和家长有很大关系,但仍要注意不要在沟通中将问题全部归咎于家长,也不要把家长当成被教育的对象,居高临下地指责。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责任归因。当家长意识到与老师平等的沟通地位,感受到被尊重时,他们更容易放下抵触和防备,或者树立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与老师交心,并倾听老师的建议。

      第二,共情家长,情感同频增实效。共情是指运用心理咨询的技巧,深入对方内心体验他人情感和思维,并予以有效反馈,帮助他人导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家长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家长自己的情绪都到了需要依靠外力帮助才能调整的地步。约谈家长时,切忌自说自话,应该给予家长倾诉表达的机会。我们引导家长表达负面情绪,认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的爱和努力,对家长当前所处的困境表示理解。有效的共情能够让家长感觉到压抑情绪得到释放,感受到理解和温暖。家长情绪的疏导是家校沟通提效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鼓励家长,挖掘资源助自助。当家长陷入心理困境时,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是负面的而非积极的。但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性本善论的基本观点,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现实也是如此,不管情况如何恶劣,我们总能找到每个个案背景中的积极资源。所以,我们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和角度,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寻找自己整个家庭系统内的积极资源,为整个家庭树立起信心,营造乐观的氛围。这些积极资源既可以是孩子身上的,如孩子表现出的好的例外,各种好转迹象等;也可以是家长身上的,如家长观念的转变、家长正确的应对方式等。最终引导家长将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视为一种心理成长的过程。

       第四,指导家长,专业引领解疑惑。对家长专业的指导包括寻求转介医院信息的介绍、与医院治疗相配合的注意事项、对于孩子问题的科学认知、对孩子康复家庭功能调整或恢复的方法等。这样家长就可以对孩子问题的成因、当前表现、家庭内部调整的方法等有更加清晰、科学的认知。作为学校心理老师或班主任,应当在商谈过程中,主动向家长普及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并进行追踪。也可以向家长推介好的资源,供家长学习。在我跟踪过的案例中,不乏有家长因为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自己也进行了针对性的、深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自我调适、自我成长,为孩子的心理康复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我们相信,当家长的心理困境被看到,当家长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他们才能有能量去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康复的条件。学校才能联合困境中的孩子和家长,一起携手闯过成长中的泥泞之路!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