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作为我国教育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截至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教育在校学生已达到1663.37万人,相比2019年学生人数增加近87万人,中职院校招生近600万,占高中教育阶段的41.7%[1]。随着中职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日益增多,尽管教育部、学校及社会相关单位已通过各种救助措施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并尽力保障学生们能够享受到国家的高质教育。但基于心理学视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会因家庭经济、生活质量等原因产生抑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2]。因此,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救助上,不仅要进行物质上的帮扶,更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疏导,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敢于面对生活的心理目标。本研究以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出发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此给出相应的救助对策,旨在有效解决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 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自卑、抑郁、焦虑并存
由义务教育阶段转变为高中生活,学生正值青春期的萌发期,身边的生活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在学业上,小学、初中的领先优势随着学习课程的增多而不复存在,加之家长及学生自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考试成绩与身边同学形成的差距容易促使学生形成焦虑等心理现象。在经济上,家庭经济收入的落后是学生自卑等心理问题的直接来源,,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尽管在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帮扶下得到了一定转变,但与城市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相比,生活观念与消费需求的不同给这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形之中带来了压力,容易受身边同学的刺激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在社会生活上,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表现为肯吃苦、不怕累的正面精神,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出人头地之后改变家庭现状,迫切渴望成功的心理表现尤为明显,但在经历大学或社会磨练之后,一碰到棘手问题无法解决之后就容易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
1.2嫉妒、攀比心理较明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受家庭贫困、经济拮据、甚至邻居间的嘲讽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嫉妒和攀比心理。特别是在告别义务教育阶段步入高中学习期间,身边同学家庭背景、消费观念的不同,在吃、穿等方面形成的鲜明对比,如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寒暑假大多是选择课后培训或夏令营培训及在父母的带领下出行旅游,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就只能在家里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或自行学习,贫富差距逐渐形成,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这类学生群体容易丧失面对家庭现状而努力学习的理性思考,从而产生明显的嫉妒和攀比的心理问题。其次,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多数是单亲、疾病、兄妹多、父母丧失劳动力等情况,加之步入中职后接触的人与遇见的事都大不如从前,对新景象、新事物容易形成反差。如看到同学穿时髦的新衣服、吃着进口零食等,更容易使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群体心理迅速形成极大的落差,从而出现嫉妒、攀比的心理问题。
1.3较低的自我认同与较高的贫困认同出现自我封闭现象
基于埃里克森理论,正值于青春萌发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存在有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如果此阶段矛盾能够得到成功解决,便会形成优良的美德[3]。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群体由于受家庭贫困等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同和角色认同的辨别意识较低,自我感知出身卑微,在短时间内无法突破家庭贫困的繁琐,容易形成行为和情感上的主观反应,从而导致较高的贫困认同。此外,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自尊心较强,在主观反应上更容易担忧被他人嘲讽和笑话[4]。如在以经济基础为前提的活动和同学聚会中,因担忧被同学背后议论或被他人或集体看不起,认为自己要与身边的人低一等,甚至难以融入集体的生活,此类学生群体往往是不敢登台表演或以减少参与活动的次数的方式来规避身边的同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际交流的主动性也随之降低,逐渐脱离集体,有意的将自己与同学、老师隔离开来,形成自我封闭的现象。
2. 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自身原因
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自身原因是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形成心理问题的重要部分,而家庭、学校等其他因素只是策应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一部分[4]。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自身原因具体表现在对待事物的认知和意志上。对待事物不合理的认知是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无法理性的看待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把家庭现状当作无法改变的事实,同时也认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助是理所当然的,如没有得到关爱或关爱不及时时,就会产生抱怨等负面认知;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大部分表现为勤劳肯干、对事物的完成具有迫切成功的期望,但受到几次风波之后,意志就出现摇摆不定,开始对自己抱有怀疑,深感是因为自身实力不足而导致任务或事件的失败,“我不行”、“这好难”等便成为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2.2家庭原因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使历史性的绝对贫困问题得以解决[5],但在远离城市的偏远山区依然还存在返贫风险的家庭,此类家庭多数是以家庭成员较多且伴随疾病而丧失劳动力或家庭需抚养的子女较多所造成的经济开支过大等现象。此类家庭出生的中职学生与城市出生非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生相比多多少少在心理上是存在问题的。一方面由于父母的经济收入较低,或已丧失劳动能力,使此类学生不仅要面对读书上的压力,还要承担着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压力,从而致使压力过大而缺乏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中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往往背负者靠读书振兴家族的使命,寄托整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全部希望,无形之中给中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增加了心理压力;此外,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是处于恶劣的家庭环境之中,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教育方式欠缺,家庭的和谐融洽度不高等,容易使该类学生容易形成孤僻、敏感、自卑等心理问题。
2.3学校原因
步入中职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逐渐发现在消费观念、处理事物及言语表达上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此类学生产生自卑、自弃、孤僻等心理问题,尽管学校每年响应国家对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由于受地区发展差异影响,学校每年的资助名额和比例有限,难以满足全部经济困难家庭中职学生得到资助的需求,学校在某些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在寝室管理、受教育方式及课外活动上非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却对以上活动无法选择,只能捡较差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认知。还有,在学校的心理教育中,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较为欠缺,导致学生不敢与学校心理老师面对面交流,也不愿参与学校组织的心理疏导活动,从而致使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2.4社会原因
进入全新的高中生活后,学生也将从多维度接受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挑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而言,加之学校一般位于镇中心或繁华的城区,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往往容易出现奢侈浪费、盲目跟风等不良社会习性,从而迷失自我。相反,熟悉农村生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触城市生活后,也有会出现难以适应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心理反应,进而导致此类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行为、思想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慢慢的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处于孤立状态,长此以往,将难以融入学校、社会的集体之中,并且还有可能形成焦虑、自卑等心理疾病。此外,自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城市多数工厂、门店停产和关闭,使经济收入本来就少的困难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面临事业的危险。在疫情严峻时期,学生只能选择网上学习,山区、贫困地区受交通、经济等影响,网络设施无法全面覆盖,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间接的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3. 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救助策略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进行心理救助不仅是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作用,更是关系到学校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为国家强盛起到育才的作用[6]。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心理救助不仅要在物质上使其脱困,更要在心理上及时予以疏导,以“物质+心理”的结合模式施以援助方能真正摆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境。
3.1 激发学生个体潜能,构建自身心理帮扶机制
学生个体潜能的激发包括对待事物认知的激发和意志的培养。在认知激发方面,应该积极的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树立理性的、客观的自我评价观,提高对事物自我认知能力。既要避免盲目的攀比和追随,也不能因某一事件的失败而过于自卑自弃,要善于在学校组织的相关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并在实践中获得同学及老师们的认可。在意志培养上,应该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培养迎难而上的能力,始终保持面对生活、学习的乐观心态,不应受到挫折就中途放弃;在遇到挫折时还应学会自我调节,化压力为前进动力,善于与同学、老师沟通,以此放松压力、开阔视野,进而增强遇事的抗击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3.2 发挥家庭主体作用,构建家庭心理帮扶机制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接受知识的第一站,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家长而言,首先应不因自身家境贫穷和知识储量不足而在孩子面前展露出悲愤情绪,而应主动关注孩子学习、成长状况,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予以疏导和劝解;其次,应加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互通,共同了解此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搭建以家庭为单位信息交流平台;教师也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向家长传授心理知识和救助策略,家长也应多向老师请教有关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学校也应该组织并展开以家长与教师互动的针对性交流活动,双方共同关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身心成长。
3.3 运用学校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心理帮扶机制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精神理念,提升勇于面对困难的主观能动性,以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为主体,构建专家心理帮扶、班主任心理帮扶及心理教师帮扶的多种心理帮扶机制。第一,学校应定期邀请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入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讲活动,搭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交谈的畅通平台,共同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排忧解难;第二,班主任应做好全面摸排工作,及时掌握班级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并配合好学校、心理教师的资助与心理疏导工作,时刻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三,心理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所有心理问题,还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属心理档案柜,以便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快速有效的展开治疗。
3.4 借助社会关怀力量,构建社会心理帮扶机制
2021年11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上,要做到源头治理;做到育德育心两者的有机结合;做到知识更加全面、课程设置更加优化;做到立体多维的积极引导;做到及早及时的压力疏导,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学生心理问题无法缓解而造成的心理危机[7]。社会作为最终接收受教育者的平台,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家长、学校、教师的工作,建立并健全以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测管理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政策保障和物质支持。
4结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学校教育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单方面的物质或精神支持,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家长、教师、学校、社会之家的相互协作,给予物质支持也需要心理疏导。总而言之,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正式当前学生思政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共1.15万所 在校生2857万人[EB/OL].https://www.moe.gov.cn/fbh/live/2020/52735/mtbd/202012/t20201209_504275.html.
[2] 陈维荣.高职院校“95”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原因及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5):34-35.
[3] 邓文航,董玲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心理帮扶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6):79-80.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6.035.
[4] 柏璐,昝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成因及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4):253-254.
[5]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的全面小康[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9/28/content_5639778.htm.
[6] 韩婷婷.高效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7] 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EB/OL].https://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111/t20211130_583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