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慢慢走,欣赏

 

 

 

慢慢走,欣赏啊……

——“慢德育”理念在师生有效沟通中的实践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的序言中提到,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对此,朱光潜先生感叹:许多人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态度,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一、慢一些,欣赏学生,给教师发现的时间,给学生表现的时间。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张文质教授在《慢教育》一书中谈到生命教育的“关键词”时,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具备的姿态和心态。

(一) 全面、仔细观察学生,因材施教

高中阶段正是90后学生的思想认识、个性特点等方面转化的关键时期,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他们对各种电子产品了如指掌,且玩技娴熟,他们习惯通过网络了解各种信息,包括学校的,社会的;中国的,世界的;地球的,太空的。他们的世界认识博大,有些人的认识堪称精深。

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会不自觉的流露出自私的一面,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许多“90后”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但是有些时候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的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比如说,上课调皮捣蛋、起哄,穿奇装异服,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寻求心理平衡。有部分男生戴耳环、打耳钉、染发,有些女生刻意模仿自己喜欢的日韩明星的穿着打扮。

所以,面对90后的高中生,班主任的管理应更注重技巧性和艺术性。

每接手一批新的学生,我都会在第一堂课发给每人一张白纸,让他们写下自我介绍,写下对今后学习生活的期待。这是我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师生的初体验。接下来,我会用两周左右的时间根据自我介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或书面交流,这是第二步。尽量全面摸清学生的个性和心里现状,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二) 充分展现闪光点,煽亮萤火般的善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古人说“用人不疑”,也就是这个道理,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肯定。”而赏识则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谁都希望和赏识自己的领导、赏识自己的同事一道工作,那样心情愉快,信心倍增。

欣赏学生,就是要欣赏学生的进步,欣赏学生的创造性,欣赏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欣赏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即使萤火般的“善”,也要尽最大力量把他煽亮。

欣赏学生的前提是有充足的时间让老师准确的找到学生的亮点。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赏识引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慢德育理念就是给予教师发现的时间,给予学生表现的时间。

 

(三) 不急、不躁,做好随时反弹的心理准备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如果说一次、谈一次就能一劳永逸、药到病除,那是相当理想化的境界了。

案例一:

很多学校对学生的仪容仪表都有明确的要求。这几乎是学校和部分学生的主要矛盾之一比食堂饭菜不可口还让部分学生无法忍受,这关系到他们内心对“美”与“个性”的追求。对于仪容仪表学校明确要求:1、男同学不得留长发,不得剃光头,不得染发、烫发,不理碎发,做到前不扫眉、旁不遮耳、后不过颈,不留怪发型。2、女同学要求理运动短发或扎马尾辫,前额流海不过眉,……

学校对学生仪容仪表会不定时抽查,平时的跑操、集会活动,仪容仪表也是无法回避的一条要求。高二接手目前的班级,开学第一天报名时,发现仪容仪表不符要求的同学予以明确提醒,要求下午上课前理好。下午上课时,很明显有三四位男同学还是老样子,有两位头发稍长了一些。我明确要求体育课请假外出整改,晚自习前检查。他们低着头或不甘或不服。

第二天早读,还剩一位了。我知道这或许就是班主任第一把火的关键点了。我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先礼后兵。脑海里设想了他对于我各个问话的回答以及我的对策。在脑海里预演了一遍,自己觉得没大问题了,叫临时班长把他喊来办公室。

出乎意料,他态度很好,不卑不亢,我说什么都微笑点头。我心里想这才是厉害角色啊。聊了一会儿,双方都说了各自对仪容仪表的看法。我看他表情放松神情自然了,猛地切入正题:“你的头发,什么时候能够理好?”“我是想理得,没带钱”。这是一句明显的假话。“我班费里先支出来,借给你,午休去理,怎么样?”我故意不说自己借给他,打算以班级荣誉“要挟”他。“就理个发,至于么,还动用班费”“是啊,就是几根毛的事情,你看呆会第二节课跑操,我们班就看到你长发飘飘哦,会不会有人以为你该站到女生队列啊”我半开玩笑的回了他一句。接着很严肃的说:“你的脸型或许很适合现在的发型,或许更帅,我不予以评价。但是一旦亮相,就关系到一个班的形象了。换位思考下呢,老师心里是怎样的?”他低下头,下午发型恢复了正常。

头发短了还会长起来,每周六放学时我都会明确提醒。对于那几个同学,我会再单独提醒。中间还是有不舍得不愿意者,那就再作工作。

一个月下来,他们也清楚了我的路数,私下里说:“这个班主任那里,钻不到空子的,她一板一眼的,别的好说,校规班规没法。”

头发理顺了,其他方面也容易多了。

班级的管理是持久战,对班级里的个别“顽石”,只有勤雕细磨,耐住性子,慢慢来。润物无声的改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有效德育不是灌输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孩子的进步,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耐心等待,且不可急躁,更不可半途而废。

 

二、慢一些,等待花开,给学生自主自觉优化的时间和空间。

等待,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显,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学的耐心和宽容,是教师对学生最真挚的期望。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舒缓的节奏和发展。

 

(一)等一等,给学生倾诉的时间,让自己有倾听的时间

很多班主任遇到学生犯错时,往往忙于解决问题、急于看到处理结果。如此,在学生的错误面前出现情绪失控在所难免。事实上,面对学生的过错,要学会倾听、给学生以倾诉甚至辩解的机会,养成探究的思维方式,把着眼点放在探究问题的成因上,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

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

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

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

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

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

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你听别人说话时,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听的艺术”在于,听话不要听一半;更不要把自己的一知半解,当作是别人的真实意图。

    师生的沟通亦是如此。慢一点,等一下,听学生把话说完。等待,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给学生一份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等待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更为准确,更为全面的认知网络。

 

(二)等一等,给师生充分对话的时间

师生的沟通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每一次沟通都是教师和学生激情和智慧生成的过程。在沟通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在讨论与补充,表达与倾听,争论与沟通中分享着喜怒哀乐。交流的过程,作为老师要善于等待。

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倾听,让对方发出满腹牢骚。不急于判定孰是孰非,先慢慢听双方细细道来。

倾听,是最有效的沟通。只有明白学生心里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而这也需要时间,足够的时间。

给花儿吐露心语的时间,给花儿自然绽放的时间。真正的美丽经得起等待。

 

(三)等一等,让学生自主自觉优化自身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独立思考的学生,无法摆脱对老师、同学的依赖心理,无法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无法形成创造性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觉不能省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环节,也不能让“自主思考”走过场要让学生自己走,自己爬,等一等,再等一等,也许下一刻就是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时刻,就是学生创造精彩的时刻。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运用试验的方法证明,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形成。试想,如果在师生沟通中,当学生出现老师认为的错误时,总是打断、纠正,甚至表现出不悦,急于将所谓正确的思想告诉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发言时就会形成心理压力,害怕发言,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何况这样的想法或正确的结论没有经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对学生来说,结论虽然正确,但却是模糊的,不透彻的,也是容易淡忘的。反过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自己发现,从而更正,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思考的成果,从而得到新知识的建构,这样的知识将是更见深入的记忆和应用,更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二:

小倪是个开朗活泼、热情善良的女孩。寝室长、团支书都当得游刃有余。有一套自己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有些难免显得幼稚或者说和我的想法不一致。我都看在眼里,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绝不开口,放手让她去干。说得最多的是“别急,慢慢来,我看好你哦”。

一次文艺汇演后,班上开始传言:小倪和小汪在谈恋爱。女追男,男追女,一见钟情,三角恋爱等等版本均有所流传。这两个孩子我都很了解,因此我采用以静制动的办法。一直默不作声,即使明确听到学生这样说时,我也说“不可能”。一次班会谈到学校最近处理的几起不文明恋爱的行为,我刻意看了小倪一眼,发现她一直低着头满脸通红。小汪也很不自在。

接下来,我开始动手了。召集班干部开会,提议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以早恋为主题。并安排小倪主要负责。当时有几个班干部就对视一笑,有些复杂,或心照不宣或幸灾乐祸。指导班会的过程中,我绝口不提一字不问,只说与班会有关的建议,提供电脑让她查阅相关资料、案例。我明显感觉到二人的心事重重。先找小汪聊天,只问学习和心情,绝口不提早恋。他倒很坦白的说,最近情绪不好,因为被女生拒绝了。我则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其实内心很高兴。耐心听他倾诉失恋的苦恼,分享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离开时,他问道:老师,你不想知道是谁吗?我摇摇头,酷酷的说“是谁,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你们已经没关系了啊”。那次班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系红丝带,把自己的愿望系在教室窗外的桂花树上。小汪的丝带是——祝福我追过的女孩N,一切安好。小倪的是——大学,再见;有缘再见。

现在两人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上大学,同学聚会时如老同学一般举杯,这件事就真的如一段逝去的风,吹过了。

教师的“等待”不是袖手旁观,更不是坐视不理,而是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材料,给他们搭桥铺路,让他们有继续下去的动力和勇气。不立刻为他们解除“困境”,而是在一旁安静地“等待”。在这个“等待”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观察,运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适时适度地

“等待”会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等待学生的自我增值和自然成长。

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收起急于求成的心态,安静的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也许会带来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三、慢一些,给教师平息情绪的时间,师生有效沟通。

杭州南肖埠小学在近期的“慢德育”论坛中提到:用“慢”的态度去接受所有的孩子,用“慢”的行动去替代急躁的心态,用“慢”的艺术静候“棋手”的成熟。多一点自由,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多一点时间,给孩子慢慢的熟悉;多一种等待,给孩子热烈的期盼;多一条路径,让孩子轻松长大。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过程如河流的流淌,难免兴起波澜;师生朝夕相处,难免偶有摩擦。不妨慢一些,给自己心平气和的时间,给自己确定策略的时间。

班主任在面临学生问题、师生冲突时难以自控,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处理问题,本人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

案例三:

小蒋和小徐是班上的一对。高二开始恋爱,几乎众所周知。高三仍然如胶似漆,时有耳闻两人的亲密举动。两人分别谈话,三人面对面谈话,或玩笑式或严肃体自接手该班级以来都进行过。他们收敛了一些。一次体育课,任课教师反应两人缺席。结果在教室门后找到了紧紧抱在一起衣衫不整的两人。有同学在旁边小声说“简直是免费A片”。我当时火冒三丈,顿觉肮脏龌龊,马上通知家长,上报年级组。

双方家长相互指责,吵作一团。我冷眼旁观,不发一语,甚至有点幸灾乐祸。

80后班主任遭逢90后高中生,一急一火,一边雷厉风行的强悍一边看透一切的叛逆。这场对决注定波澜起伏、风生水起。

接下来,回家反省、记过处分。可是两人却更加明目张胆起来,以前还是遮掩的偷偷的,处分过后反而公开化了。“还能把我怎么样呢,已经处分了呀”。

作为老师的我也确实没有更有力的办法了,正如他们所言,已经处分了,再上去就是开除,这并不是我要的结果。而且有些同学甚至认为老师小题大作、古板冥顽。

平静下来,反思:如果当时先冷静下来和两人先谈谈呢?如果自己不带着厌恶和“捉奸”的情绪呢?如果自己不冲动的马上上报、通知家长呢?毕竟早恋现象并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过,疏导才是有效途径。我怎么就落入“一哄二吓三告状”的俗套了呢?“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

反观自身,应该学会自我控制、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工作状态。当然,心平气和并不是无视学生的过错、在学生过错面前无动于衷,一味迁就,而是能冷静真诚地面对学生过错,以平和而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矫正过错。

于是我特意组织策划了两次主题班会。《爱,唉》和《玫瑰的刺》,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情感,该如何去爱。并且发放了一些案例资料,包括因爱生恨的犯罪事件、早尝禁果的后果等等。接着再与两人交流,先三人对话,真诚地说出当老师的担忧和气愤的原因,也坦承自己火气太大。达成共识:老师生气的原因是担心是爱护。最后再与男生、女生分别对话,谈话主题围绕作为男生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女生的自我保护,不避讳敏感的话题词汇如怀孕、流产、疾病等后果。几番交流过后,师生双方的情绪都平静下来,他们也体会到了老师和父母的“爱之深,责之切”,也开始关注同伴的目光,不在“我的眼里只有你”。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了“考大学”这一远一些的目标。从事发的体育课到关系的缓和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如果冷静过后沟通再针对这一现象组织班会,所用时间应当是两周之内。

一时的头脑发热、操之过急,反而让德育的进程慢了一大步,耗费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真是“急”字头上一把刀,刀刀催人“恼”。

班主任要学会“制怒”,时刻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控制,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遇到学生犯了较大的错误,或触犯了自己尊严的时候,一定要先自我冷静,切忌一触即怒、火冒三丈。这样既可以防止主观臆断,伤害学生自尊,也可以避免与学生当面直接冲突,使问题复杂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换位思考,有些问题,如果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结果可能是另外一种感受和结局,因此,班主任在遇到问题时若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就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也许原本以为很严重的问题就变得不是那么严重,原本的怒火也会随着冷却乃至消失。

 

慢一些,因材施教需要时间来判断——学生不同,家长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区域不同,心理不同,方法各异。慢一些,循序渐进是遵循规律的过程——德育的拔苗助长会酿成教育的悲剧。慢一些,给教师自己一点选择的空间与思考的时间——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语言。

快是实现目标的希望,在快的途中我们可能已经错过太多本该享受的年华。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曾写道:“我相信慢是一种幸福的标志”。这同样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放慢自己前行的脚步,不是停滞,而是为了明天更好。”

每一朵花都会自己绽放,我们只需要耐心地等待与适时的浇灌。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