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师生破损情感修复策略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情感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保证。愉悦的情感体验对于师生双方都非常重要。有研究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容易产生情感冲突的典型职业之一。这可能与教师较多具有强迫性认知有关。作为教育者,教师易将自己置于领导者和施令者的位置,习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必须”、“应该”、“不可以”等词汇是教师口中的高频词汇,教师的强迫性认知越强,越易产生师生冲突,情感破损的可能性越大[1]。愉悦的情感体验有助学生高效学习,较强的主观幸福感强有助于教师追求更高的职业成就。因此,教师有必要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一旦出现情感破损需要及时修复。

一、情感破损的产生根源

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互动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教师希望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学生的理解、支持,感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尽量避免和学生产生冲突,希望学生能始终合作、顺从。然而,实际的教育过程并不会完全顺从人的意愿。教育不是教师的单方行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在和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常出现很多预期外的行为,导致师生产生冲突,情感受损。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一)师生间存在不可调和的认知差异

步入青春期后,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强烈要求自我表达的权力,教师与学生对于很多问题的观点可能存在严重差异。教师的职业特性似乎先天具有传输观点、改变认知的责任。一些教师习惯于发布命令,急于改变学生的认知,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服从自己的教育。这种教育态度易遭到学生的对抗,激发师生间冲突,导致师生情感受损。

(二)无法应对意外冲突

教育活动中,教师通常会根据学生情况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有所预测,对于潜在的风险和困难有一定的准备,所以,在处理比较棘手的问题,应对问题学生时,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即使产生冲突,由于早有准备,也不会带来过多的情绪干扰。反之,一些意外状况的出现,尽管冲突强度不高,也有可能造成师生间较严重的情感损伤。例如在班级教育中,教师批评某些学生的某种行为时,受教师喜爱的学生不但没有支持教师,还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表示不理解,对抗教师。教师喜爱的学生通常会和教师有较高程度的默契,会支持和服从喜爱自己的教师,但正因为学生是教育中非常活跃、不稳定的因素,所以这样的学生也可能出现完全超出教师预期的行为,引起教师的失望、愤怒,给教师造成较强的情感损伤,导致师生间一贯良好的情感关系受损。

(三)超出预料的攻击

尽管教师会对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有所准备,但是教育过程依旧可能出现失控状况。严重的冲突给师生造成巨大的情感损伤,严重破坏师生关系。应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攻击可能是学生施加于教师,如学生对教师言语不敬,也有可能是教师施加于学生,如使用带有强烈刺激性的言语教育学生,甚至出现肢体攻击。这些言行应该不是教师预设的教育行为,可能是在某种具体教育情境下临时激发而成的,这些应激性行为会导致师生情感严重破损,修复的难度会更大。

二、情感破损的危害

(一)阻碍师生互动顺利进行

“人的情感一旦受到伤害,通常的应对方式是回避和报复。与侵犯者保持距离或寻找机会实施还击。[2]”教师和学生在冲突事件之后,在情感上本能出现退缩反应,回避交往。师生间一旦出现隔膜,教育效果将大受影响。很多研究证明,学生更倾向于接受自己喜爱、崇拜的教师的教育。学生一旦对教师产生负性情感会继而排斥教育。教师往往不自觉的把自己置于权威的位置,权威感越强的人越发企图在受挫之后制服对方,于是教师可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对学生实施反击,以图重新建立权威形象,其代价是学生更深的挫败感,如此一来,师生间的良好互动被完全破坏。

(二)产生消极示范效应

破损情感易于晕染,产生羊群效应,不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师生如果在班集体中公开发生冲突,冲突的当事方之间的消极情绪极易影响群体。通常情况下,教师与个别学生发生冲突时,全班学生会噤口不语,班级气氛紧张。基于同伴之间朝夕相处形成的近似亲缘性的关系,班级学生有可能更能理解同学的行为而不支持教师的做法,这种情况下,师生间易形成广泛对抗,一旦局面形成,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消除影响,进行更广泛的情感修复。

(三)消极情绪有损师生身心健康

冲突之后,师生双方都有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既会产生指向外部的愤怒、怨恨、失望,也会产生指向内部的委屈、后悔等情绪,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都冲击了个体稳定的情感系统,给个体带来不适,有损身心健康。

三、破损情感的修复方法与途径

(一)运用同理心

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同感性体验。师生产生冲突最重要的诱因是认知存在差异。师生在年龄、文化、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各维度的差异会导致师生在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如果彼此不可容忍,极有可能导致冲突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通常是教师较多表现出对学生观点的不容忍,现在,学生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对教师观点的不容忍态度,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增大。如果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探知学生认知产生的根源,从而能理解学生的行为,减少误会和冲突。如果教师把判断是非的标准绝对化,甚至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标准,在教育中就非常容易导致极端化的状况出现。显然,判断是非的标准并不绝对的掌握在教师手中,更何况,对于教育的对象——多元化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允许、鼓励多元化的发展,而不是把他们约束成统一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能足够理解学生,一旦产生情感破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共感,体验学生的情绪感受,积极地修复情感。

(二)主动修复

一旦形成情感破损,教师无疑应该首先担负修复的责任,不可任其存在,寄希望随着时间推延问题自然消退,一定要有主动修复的意识,教师的主动修复行为有非常好的弥合功能,而且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可以采取的具体做法有:

1、个别谈话

冲突过后,待师生双方都冷静下来,教师主动找学生个别交流,谈话尽可能避开干扰,让学生有安全和被尊重的感受。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话语权,做好倾听者,全面了解学生的想法,理性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暂时无法统一的认知差异表示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诚意,能够平静表达自己的想法,谈话之后师生都会有释怀的感受。

2、公开激励

尽管在某个具体情境下,学生可能会与教师产生激烈冲突,但大多数学生主观上是回避师生冲突的,对冒犯教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所以学生一旦出现伤害教师情感的行为之后,往往会觉得理亏或内疚,认为自己应该遭受指责。如果此时教师不但没有进一步指责学生,反而在班集体中,就学生其他的突出表现进行激励和表扬,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震动,强化后悔与内疚感,主动反省自己先前的不当行为,弥合与教师间情感裂痕。

3、敏感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

学生在与教师冲突之后,尽管不太容易主动向教师承认错误,常常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通过其他途径向教师表达歉疚及修复情感的愿望,比如节假日给老师发送问候短信,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老师发送信息,其内容不一定涉及之前的冲突,但它们传达出想与教师沟通,修复情感的愿望,有些学生会主动配合教师完成一些班级事务。教师要敏感捕捉这些信息,及时与学生互动,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宽容而产生感激,非常利于修复师生情感。

(三)避免反复体验受伤害时的情绪感受

冲突之后,教师要尽量避免反复体验消极情绪。如果反复回忆冲突时的场景,对于自己在和学生的对抗中没有大获全胜而耿耿于怀,对于自己的情感损伤感到愤怒、伤心、怨恨、失望,反复体验这些情绪极易强化消极感受,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化解冲突,找到正确的教育途径。所以冲突之后可以反思事件,但应该避免反复体验消极感受,一旦体验回潮,也要调动主观意念及时阻断。

(四)对于错误和伤害要谅解和宽恕

有些情况下,学生错误明显,教师坚持要求学生改正错误,回归正途,不但不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反而遭受学生的攻击和伤害,从而给教师带来较大的情感冲击。对于这样的学生,谅解和宽恕是最好的解药。有研究证明,宽恕水平和人的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和抑郁有显著负相关关系[2]。对于学生的宽宏大量可以使教师尽快从消极情绪中挣脱出来。

情感破损是教育活动中的常见现象,教师应当敏感觉察并积极应对。如果能对破损情感进行有效修复,不但不会形成师生间的隔膜,反而会促进师生情感发育,提升师生间的信任度,利于教育目标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胡东芳,教师自我强迫性情感冲突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2)

[2] 贾艳杰,胡三,张爱卿,人际宽恕心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