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例谈“因心理问题就医的中学生”的危机干预流程

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学生家长和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对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新时代背景下,网络上大量不良信息和不正风气涌向青少年,而青少年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容易被消极信息侵袭影响其正常心理健康。我们应当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1]。本文结合真实案例,对一起中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希望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提供借鉴,以期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一、案例描述:

 

小依(化名),女,13岁,初一,班主任发现她在班级自残,手上有多道伤口,近期情绪低落,在自己座位上哭泣,被班主任带来心理咨询室。在我和她的初始访谈中,我发现小依在近一个月里,每天都有自杀念头,且有自杀计划(跳楼),并多次上顶楼尝试过跳楼,但每次都因为对自杀的恐慌而失败;近一月里,每周都有两天左右会失眠到五六点;吃饭要么吃不下,要么会暴饮暴食;社交情况也不太好,越来越不愿意跟同学交流、玩耍;感觉特别累,上课也没什么精力,现阶段对什么都不太感兴趣;且手臂上确有多道新旧伤口,皆为近期自己用美工刀所伤。初始访谈后,我找班主任了解了孩子近一个月以来的情绪状态和学习状况,综合评估下,我认为孩子需要转介到医院儿童心理科进行诊疗,于是约了小依的妈妈第二天来心理咨询室详谈。

第二天,我与班主任一同跟小依妈妈进行谈话,我进一步核实了小依最近确实出现了严重失眠、食欲下降明显、自残自伤的情况,且小依主动跟妈妈提过想去医院进行咨询治疗,但是被妈妈拒绝了。于是,我从专业的角度向妈妈解释孩子确实很需要去医院检查,并向小依妈妈科普“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小依妈妈接受了我的建议,并当场在我的引导下给小依在网上预约了医院的“儿童心理科”。第三天,小依妈妈将医院的诊断结果反馈给我,小依被确诊为“抑郁状态(重度)”,医生给小依开了一个月药,并嘱咐“一个月后复查”,我通过电话的形式告知家长“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

小依服药半个月后,情况大大好转,她的自杀念头消失,于是申请复学。我和班主任一直默默关注小依在学校的情况,发现小依开始愿意跟班级同学来往了,精气神好了很多。

一个月后,药吃完了,家长没有带小依去医院复查,随即停药。我向小依妈妈表示:复查是很重要的,只有医生说可以停药才能完全停药。但是小依妈妈觉得女儿情况已经控制住了,所以就没有再去复查。我抱着很大的担忧继续观察了小依一个月左右,果然复发,自残情况、想自杀的念头再次出现,甚至比第一次到心理咨询室更加严重,我只好再次约家长来学校面谈,向她科普“心理疾病必须按医嘱服药、停药”,而不能私自停药。

按照我的建议,小依妈妈再次带小依去医院,按照医生的要求,继续服药和按时复查,约半年左右,在医生的建议下逐步停药,小依从此没有再出现复发状况,状态很好地继续学习、生活。

 

二、案例分析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中有先天优势,应发挥关键作用[2]。初中生看待问题较为片面极端,又比较容易隐藏,因此有时候遭遇的心理危机不太明显,但会有一些征兆,比如语言方面会表现出无望“我不想活了”“活着一点意义也没有”等表述。情绪方面容易激动、愤怒,或者持续地焦虑、悲伤。社会功能方面人际交往明减少,容易与人敌对或者不明原因地道歉、送礼物、告别等。生理方面睡眠、饮食或体重短期内有明显变化。发现学生在校有这些征兆时,需要及时鉴别处理[3]

 

(一)确定学生是否需要医学转介:

<1>对新入学学生进行MHT调查,筛选阳性;利用PHQ -9问卷对MHT的阳性结果进一步筛选,约筛选出的学生进行初始访谈;根据初始访谈的情况,结合班主任、老师、同学的观察,对该学生进行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医学转介。此案例中的小依在初一新入学的MHT筛查中显示阳性,但是因为当时小依的抑郁症状不明显,所以拖到了初一下学期才找到干预的契机,“前期症状不明显”也是心理危机干预前期工作的一个重大阻碍点;

<2>班主任、老师、同学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学生有异常心理状态如:明显的自杀念头、自残现象、近期情绪很不稳定、学习状态下降迅猛等等,心理老师约此类学生来心理咨询室进行初始访谈,综合各方面信息对学生的异常情况进行甄别,以判断该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医学转介。此案例中,就是因为班主任的细心观察,才做到了“及时干预”,所以“协同班主任开展心理工作”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重要特征,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二)医学转介:

与班主任一起和学生家长进行面谈,对该学生情况进一步地了解与核实,同时对班主任和家长进行“医学治疗科普”,获悉家长对孩子“接受医学治疗”的态度,以合适的方式让家长接受“将孩子转介医院”的建议;将该学生相关情况上报校领导,并将所做工作进行详细记录。此案例中,小依在家里建议妈妈带她去医院,小依妈妈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在我的专业科普之下,小依妈妈意识到去医院的必要性,当即就接受了医学转介。

如果学生家长不接受“将孩子转介医院”的建议,心理老师需请校领导出面,较为严肃地将该生近期的异常状况,以各种形式(口头或书面)传达给家长,并强调在该生再次出现异常情况时,家长需第一时间赶到学校。心理老师根据情况再次进行“医学转介”建议,此操作可能要重复多次,直至该生医学转介成功,同时将所做工作进行详细记录。

(三)跟踪学生医学转介情况:

掌握孩子的医学治疗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诊断结果”、“是否服药”、“具体服用哪些药物”“具体服用药量”、“学生服用药物后的生理反应”、“家长对医学治疗的态度”、“是否按照医嘱治疗及复诊”、“是否复学”、“班主任对学生的看法”等等,

在实践中发现,在转介就医和跟进反复阶段,家长更容易产生纠结心态[4],要注意家长面对接受医学治疗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几大问题:

A. 不接受药物治疗,害怕药物对孩子副作用大。

B. 根据医生的医嘱,服用完第一次开的药量,孩子情况出现好转后,不再复查以及继续服药。

C. 孩子服药后出现很大的生理反应,如呕吐、厌食、嗜睡、长胖,孩子或者家长都不再接受服药,认为是副作用。

D. 服药效果较慢,认为药物没用,所以停止治疗。

E. 不相信医学治疗的效果,对孩子的治疗没有信心。

对于出现这些情况的家长,我们可以这样工作:

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医学科普,告知其医学治疗的专业性和成熟性;每个人对每种药物反应情况都不同,要了解服药后的各类反应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并且告知可向医生提出“是否能更换反应较小的药”,切勿让学生和家长因为生理反应较大而放弃药物治疗;同时也要给家长多一些鼓励和正面引导,甚至为其做心理咨询,让家长充满力量地配合医学治疗,老师要协助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心灵保护者。

如果学生家长未遵医嘱,自己停止复查、治疗,老师应密切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如有复发,立即约家长面谈,建议其带孩子复查,并向其科普“所有的医学治疗或停止治疗都应该是在医生的判断下进行,而不是自行判断”。此案例中,小依妈妈见孩子有所好转,认为孩子不再需要复查,导致小依复发严重,所以,一定要建议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或停止治疗。

 

(四)进行医学治疗后的干预

学生接受医学治疗且情况稳定后,在遵循医嘱及学生意愿前提下,可进行复学及心理咨询,同时,依旧要配合班主任、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预后关注,提醒各任课老师对该生的教育要讲究正面引导;如果孩子出现复发情况时,需要再次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干预,甚至再次对家长进行“医学转介”建议。

 

三、经验总结

 

为了减少后续心理危机的再次发生,学校有必要总结心理危机的干预经验,把工作做在心理危机发生之前,对“危机出现—转介就医—跟进与反复”三个阶段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预防,督促和引导家长做好自身心理建设,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5]

1.在进入学校开始,心理老师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和家长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以及专业求助,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2.对于如何应对孩子出现的情绪、行为问题,心理老师可以对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家长进行培训或讲座,让孩子身边的每一个监护人都成为他的心灵守护者;

3.在心理危机相对高发的年级,如学习紧张的毕业班级,要积极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通过心理沙龙、讲座、团辅等活动,为老师和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

 

参考文献

[1] 郭辉,刘洋.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究与策略[J].心理月              刊,2021,16(16):212-213+222.

[2] 罗元珊. 例谈中学生突发心理危机干预及校园安全管理[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4.

[3] 顾蓉. 应对初中生校园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J]. 新课程(中学), 2019, 000(001):213.

[4] 黄珊珊. 校园心理危机中的家长应对现状及其行为干预[J]. 江苏教育(59):4.

[5] 黄珊珊. 校园心理危机中的家长应对现状及其行为干预[J]. 江苏教育(59):4.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