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听障初中生心理问题表现及教育建议

特殊儿童是指自身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的儿童,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等8类,而听力残疾儿童(又称听障生)是特殊儿童中占比较大的一类群体,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声音,难以与人进行正常语言交往。

聋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发展聋生语言的同时,传授其教学知识,发展其特长或技能,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维护并增进其心理健康。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对现实的真实认知;情绪上的安全感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听障儿童,在初中阶段(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或心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变化。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些变化,并帮助他们改正由此引发地一系列不良心理表现及行为问题,是每个教育者都应关注并及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聊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18名听障类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访谈、观察及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及引发的行为表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困扰,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回归主流。

一、心理问题表现

(一)自我意识水平偏低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处在初中阶段的听障生,其生理上的变化及听力与言语方面的障碍,势必会引起其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或不平衡,他们对自我和外界的认知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差,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出现,这说明由于听力损失,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造成他们自我意识水平偏低,对自我评价偏低,表现为自我贬低,怕羞,消极自卑,不敢与人交往等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听障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整体偏低,其中在性别方面的自我意识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男生自我意识水平高于女生;在年级方面,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高于低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及社会的认识优于低年级学生,但他们却会出现更多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二)对自身性发育缺乏了解

    青春期是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他们都处在性发育和性成熟时期,每个人生理上的变化势必会引起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如果他们对自身的生理变化不了解,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听障初中生也不例外。

由于听力及语言障碍或损失,18名学生初中就学实际年龄普遍高于正常学生,他们均已出现青春期正常的生理表现,但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此类问题讳之不语,总以微笑掩盖而去,并且发现还有部分女生不会正确使用卫生用品,不了解注意事项,不知道生理的变化意味着什么,甚至有男生或女生扎堆儿窃窃私语此类问题的现象。

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冲突”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性别方面的问题,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建立正确的性别认知,包括自我的生理和性别角色方面的问题,如男生应该具备刚毅、男子汉气概,在日常教学观察中发现,有个别男生缺乏这种气概,他们处事唯唯诺诺,畏手畏脚,上课不敢抬头,回答问题时声音如蚊鸣,走路时不会昂首阔步地走等,这些都和学生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

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学生正常的生理表现,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如何正确地对自我进行性别认知,如何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不稳定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重视的问题。

(三)青春期焦虑

焦虑症,又称焦虑障碍,是指一个人对未来潜在危险的担心、害怕或紧张。对于还未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物或事情,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焦虑方面的表现。

专家学者在对正常学生和听障学生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后者出现焦虑症状的次数明显多于前者,且症状较为明显,症状产生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由于自身听力障碍或损失,听不到老师上课的声音,很难用语言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明白讲课内容等;同伴或老师不了解自己的意愿,与同伴发生矛盾,与父母发生争吵等;觉得自己没有用,学习成绩不好,害怕将来找不到工作,养活不了自己,害怕进入社会,害怕被骗等等,以上种种原因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症状。听障生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最终也是要离开校园回归社会,如何帮助他们学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更好地适应社会,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

独立意识,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意识倾向。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让其误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父母的管束,不愿意和老师父母沟通,他们渴望走出家门进入社会,不希望父母或老师对自己干涉过多,很想自己去解决事情,如不再让父母跟着去理发、买衣服等等都是青春期独立意识显现的一些基础表现。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心理,适当放手,避免让学生产生心理自己不良逆反心理。

毕竟他们还处在青春期,还没走真正长大成人,想特立独行地解决事情的时候也会无能为力,他们涉世不深,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阶段会出现迷茫和痛苦,这时他们又希望父母老师帮助自己,这就是初中阶段学生依赖性的一面。

(五)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相似的成长经历及一致的想法都会成为同伴关系更进一步的助推剂。

在听障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密切,他们会互相模仿对方的穿着、发型或兴趣等;彼此之间极度信任,这种信任感甚至超过父母或老师,很容易出现哥们儿义气。良好的同伴关系会帮助学生们彼此进步和成长,但如果是不良的同伴关系,则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在访谈中发现,听障生的同伴关系大多存在于同性之间,他们与异性朋友交往的机会较少,这或许与其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有关系[]

二、教育建议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教育与心理学知识,不断更新和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并理解听障生在青春期的一系列心理及行为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人生路上的难题,顺利渡过青春期。

(一)尊重和理解

尊重和理解,是处理一切关系或事情的前提和基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第四个需要就是尊重的需要。每个个体都需要被尊重和理解。

听障生由于听力障碍或损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遇到更多更难的问题,这会导致他们出现以上种种心理问题或行为表现。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理解他们,尊重个体差异,要正确认识到听障生生理上的残疾和缺陷,明白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降低教学难度,转变教学方法,要学会发现每个个体的潜能或一技之长,满足他们的学习心理需求,帮助他们适应社会,进入社会,最终成人成才。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针对我校听障初中生情况,提出以下三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心理辅导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执行心理导师制度,聘请国家心理咨询师不定期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帮助聋生正确认识并接纳到自身存在的残疾或缺陷,调整自卑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接受自己生理或心理上的变化;寻求发展,帮助聋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与特长,教会他们学会一技之长,正确认识社会,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进入社会[]

心理辅导的内容:学习辅导,听障生由于听力障碍或损失,在学业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有时一个简单的词语他们都不理解,教师们要根据他们的听力损失程度及学习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辅导包括日常生活辅导、社交辅导等内容,大部分聋生是寄宿在学校的,他们每天面对的人群是有限的,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角色认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职业辅导,访谈中发现大部分聋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规划,不知道走出校门后自己可以做什么。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或一技之长,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需求,寻求社会性支持,寻找社会爱心企业,减轻他们的就业负担,帮助他们进入社会。

2.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促进学生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学科渗透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基本前提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一改过去严肃的教学态度,让学生不再胆怯,而是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及心境中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如在数学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语文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及时发现教学内容中暗藏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潜移默化地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坚持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的原则。每个听障生的听力损失程度不同,接受理解事物的能力不同,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做到真正有实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强化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原生态家庭的教养方式和生存现状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的自尊水平、焦虑水平自己疏离感都有比较直接的影响[]。学校的听障生大部分是寄宿制,而且大多来自农村,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帮助,久而久之就会对其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听障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心、理解与支持。在访谈中也发现,性格开朗、活泼的听障生比沉闷、不爱说话的学生的家庭环境和谐,与父母的关系也比较融洽。为了保障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父母,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习一些教育孩子方法或技巧,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好地在校园里学到知识、在社会上得到成长。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群特殊的学生,或许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更多更难的问题,我们都应该做到不畏惧、不忽视、不远离,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引导者,坚守自己选择特殊教育的初心,帮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7):123.

[] 郝振宁。心理健康课程之自我意识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研究。[D].延安大学:53

[] 石彩秀,郭海英。初中阶段聋生与普通学生自我意识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7):76-80

[] 王振岩。初中聋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德育方舟。2009(12):56

[] 黎淑芳。浅谈青春期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师资·校企·育人。2019(6):200

[]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7):124.

[] 万强兴。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教育。2020(15):100

[] 马艺丹,薛威峰。我国听障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8):134-14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