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成因分析及疏导策略

案例一:心理辅导室里,“老师,我喜欢上我们班主任了(同性),我觉得她特别有气质,相貌好,有学识,为人亲切。上她的课我就不受控制的看她,甚至在其他课上也想着她。我已经不止一次喜欢上女老师了……”一位高一女学生泪流满面的倾诉。

案例二:一身休闲装,举止粗犷,除了没有喉结,眉宇间露出一丝女性的妩媚外,全身上下基本上都是男性化的打扮。“老师,我不是女的,我是男的。我在班上有两个老婆和一个情人。

案例三:“老师,我不想活了,他怎么可以这样。说变心就变心,我们已经好了两年了,我什么都迁就他,可他现在却说和我在一起已经没感觉了……”一位高二男生因自己的“同志”情感他移而痛不欲生。

案例四:今天是张国荣的忌日,我很伤心。隔壁同学在讲张国荣是同性恋,很可耻。我很想骂他,我们同性恋哪里碍到他了?为什么他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我真想出国,到自由国度去。

面对这一个个案例,老师、家长、社会都会觉得很诧异。不禁要问:现在的中学生到底怎么了?早恋问题、网络成瘾问题、暴力问题都还没能解决,怎么又冒出“同性恋”问题了……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教育他们?

在中学校园这一特定情境,中学生选择同性作为彼此爱恋依托对象的倾向和行为,我们称之为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分析其成因,主要和中学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一、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成因分析

1.生理因素

中学时期是人的性成熟最快的关键阶段。少男少女们到了青春发育期性的器官与机能便迅速发育成熟,性发育的外部表现“第二性征”逐步凸现,性的成熟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重大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是大人了。因此,中学生“性早熟现象普遍存在朦朦胧胧的性意识促使他们想通过各种途径来尝试和体验,然而过多的信息特别是头脑中所接触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往往会使他们通过不健康手段去寻求性满足。如中学生会积极模仿恋爱,一旦失败,很可能导致他们性取向变化,转移到同性间关系亲密的伙伴,自然很容易成为彼此体验性感觉的对象。

2.心理因素

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人,需要与人交往,内心渴望友谊,期盼能有值得自己信任并能理解自己的人来倾诉心声。而当今学校、社会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过分重视,为防患于未然,通常学校、家长都不会主动鼓励孩子去和异性交往,相反一旦发现孩子与异性交往过密,就会坚决反对。而如果同性交往就会表现的很理解和宽容。加之中国的传统观念“男女授受不亲”根深蒂固,这为中学生同性交往提供了宽容的社会大氛围。中学生为满足交往的需要,很自然的在同性之中寻找心心相印、彼此真诚相待的人。

3.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真幸福,衣食无忧!”这是大多数家长经常讲得一句话。现在中国的家长大多忙于工作,总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很幸福,独生子女,都没人争抢。殊不知日益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却承载着太多的孤独、困惑、迷茫、无助的灵魂。案例一中的女学生,母亲除了关心她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外,基本不和她谈论其他问题,因此,她很想寻求女性长辈的关怀,能和她之心、了解她。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也是被回避的话题,一般家长都不会和子女正面的交流,更多家长认为孩子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把学习学好,其他的以后再说。案例二中的父母就是把学习看成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从小到大坚决反对孩子与男生交友、学习、玩耍,因此她的圈子里也从来没有男生的影子,终日和女生在一起。
    夫妻关系也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案例三中的男孩,从小父母关系就不好,经常吵架。原因是父亲有婚外情。他憎恨父亲,更痛恨母亲没有魅力留住父亲,更痛恨父亲的情人。久而久之他对女人就怀有敌意,渐渐就泛化到所有的女性身上

4.社会因素

随着中学生与校园外的联系日益广泛,他们所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如一些宣扬同性恋、暴力、色情的漫画、图书和音像制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中学生。这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长期接受阳光式正面教育的他们,更容易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东西产生浓厚兴趣。再加上社会上同性恋、离婚、婚外恋、暴力倾向增多,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把一些负面的东西当成另类、有个性,从而盲目的跟风、叫好、吹捧。使这些负面东西侵蚀中学生健康的心灵。
    二、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疏导

1.重视中学生性心理教育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行为或倾向,绝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是因为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旺盛的性生理、心理活动受到压抑后的一种变形释放。他们对性生理、性心理知识一知半解,生理上、情感上对异性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因受外界的压制或自我压制,使正常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很容易寻找同性的宣泄。因此,要加强中学生性心理教育。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者讲座。如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与角色期待及时了解男女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掌握与同性和异性正常交往的方法;性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教育等等。努力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提高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素质。

据调查,每年的暑假是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发生的高峰期,尤其对刚结束升学考试的中学生来说,原先的班集体已解散、昔日的学校教育管理也已弱化,学习压力相对减少。关系亲密的同性同学朝夕相处、接触频繁,加之暑期衣服单薄,如果再受影视画面的刺激,由于好奇就会去模仿、尝试。因此,还可以对家长进行相应的讲座,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长,学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观察,要认识到某些看似正常的同性交往背后所潜伏的种种危机,一旦发现孩子有过分依恋同性的倾向,要循循善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并有意识创造机会,引导他(她)多交志趣相投的男女朋友,大家在一切共同学习、娱乐,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帮助孩子一起走过这个阶段。

2.加强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心理辅导

(1)认知调节

对中学生同性恋求助者来说,他们的很多心理困扰多半是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而导致的情绪困扰,所以通过心理辅导改变他们的认知非常重要。

我们常用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对同性恋学生进行认知调节。首先,协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非理性信念,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以及行为模式。然后在学生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础上去识别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辨认理性与非理性的想法,反驳非理性想法,用正确的观念来反驳不正确的观念,进行逻辑推理,最终产生积极的调节效果。如案例一中的女同学担心班主任知道后会对她有看法,回避她。让她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喜欢班主任,是因为她有学识、有涵养、通情达理。那么一位这么通情达理、有学识、有涵养的班主任怎么会因为这样而否定一个学生。况且你是位学习认真、做事仔细、要求上进的好学生,老师这些都是看在眼里,不可能看不起你的。

2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避免善意的建议

案例一的女同学,她的同桌知道她的情况后,用自己的言语以及方式去努力改变她的性取向,如不要经常和女生在一起多和男生交流交流 “你需要时间去慢慢改变,努力去尝试吧等等。这些善意的、经验式的帮助反而让她更愧疚和自责。“我努力地想控制自己别想她,但就是控制不住。我怎么这么没用,我对不起关心我的人。”

森田疗法中讲得顺其自然就是一个人如果把平常事看得很严重而产生抗拒之心时,就会使自己陷入神经质的漩涡。而相反,如果接受这一症状,就会使自己不再注意这种感觉,使这种症状慢慢消失。因此,如果有同性恋性取向困扰的时候,努力让其做到顺其自然,不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证明到底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如果有已经对同性发生了爱恋和依赖也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的面对这个事实,不要去憎恨自己或憎恨对方;面对周围人际关系的时候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不要太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不管他们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案例一中女同学,想就让她想吧,不要太在意自己“想她”,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青少年时期是确定性取向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同性恋的活跃期,此时,学生正处于第二心理断乳期,很叛逆,因此,我们所要做就是尽量减少善意的建议和经验式的说教,帮助对方顺气自然的面对性取向。这个时候的学生很有可能回归到常态性取向

3.改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中国,重男轻女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着。有些长辈对着女孩子,不经意的会露出:如果你是男孩子多好啊!这无疑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对自己的女性角色不满,而造成性别混乱。也有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有“早恋”倾向,马上围堵、责骂。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所以,在同性恋问题上,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中学生的同性恋问题,而是更关注于协调与纠正每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父母在教育孩子性别认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出现偏颇。比如对女性的赞美和鄙视,或是对男性的羡慕或贬低。这些都有可能在孩子性观念成熟过程中形成异常的观念或想法。鼓励孩子异性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尽染,袁誉宁 关注中学生情境式同性恋现象[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17. 

[2]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3杨凤池难解之结 同性恋 [J ]. 中国青年科技 , 1994 , 1 (1) : 42 - 44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