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理教师与家长会谈的五个要点

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常常面临与家长共同讨论有关教养孩子的困扰。因为学生的大部分问题,如适应不良、人际紧张、考试焦虑等,最终基本会回归到家庭问题上。因此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心理老师约谈家长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同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老师在与家长进行会谈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五大要点。

一、一个区别

区别德育,虽然心育和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成长,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第一是时机。班主任一般会因为这个学生纪律不好,学习不良,对班级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时约见家长。但心理老师更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决定是否要约见家长。一般在三种情况下,心理老师会约见家长,一是在跟学生做完咨询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会谈家长势在必行;二是在班主任向心理老师反映这个学生的问题,请求约谈家长。三是有危机倾向的个案,一定要及时会谈家长。而且与家长会谈时,如果要学生在场一定要提前征求学生的同意。我曾有个失败的案例,有个成绩较好的男生上初二后不知什么原因就不肯来回学校,好不容易班主任让他来我找谈了两次,进展比较顺利。不料他父母因为担心他主动来学校找了我,学生知道后向父母大发脾气,说父母在老师面前暴露他的隐私,从此再也不肯来找我,也不愿意上学了。有的学生不愿意家长见老师,但他的问题又非见家长不可,这该如何处理呢?我的建议是:非见不可的情况还是要见家长的,家校共育是很重要的,但要跟家长说好,不让孩子知道父母来找过心理老师,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第二是联系方式。怎样约家长,谁来约?医院的科室都会有前台接受患者登记或联系患者,不会是主治医生直接联系,因为医生很忙。那么心理老师要约谈家长,也可以让班主任或科任或德育处来约,显得更正式,家长也会更重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心理教师约谈家长是常规工作,会显得更专业有分量。

第三是时长。要让班主任跟家长约好具体的时间,并告知家长面谈大概一个小时左右,请把握好时间,营造一种紧迫感,让家长更珍视本次会谈。

第四是地点。心理老师会谈家长地点最好选在心理室,不仅能体现心理专业性和保密原则。同时,在心理室会有心理教师的简介、相关的一些专业知识等,会增添家长对心理老师的信任感。有一次一个初三的家长刚到心理室,似乎有点紧张不安,恰好有学生过来找我预约。家长就问:原来学生这么主动来心理老师啊?这似乎缓解了她来心理室的焦虑,觉得来心理咨询并不是很严重的事。当然,遇到危机事件的个案需要学校领导多方会谈时,也可以在领导办公室进行。

第五是态度。心理老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心理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所以百分百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但要区别班主任的思想品德教育,尽量就事论事,专业分析,不带道德批判色彩,保持价值中立。

 

二、两种类型

来访的家长有两种,一是主动来访型,这类家长有的是想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有的是感知到孩子的变化但无有效的教育方法、有的是已经在医院看过,或是正在吃药,想要配合学校的心理辅导。这种家长教育意识比较强,配合程度比较高,行动力也比较强。他们来到学校是希望心理老师能够给出方法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另一种是被动来访型的家长,这类家长不愿面对孩子的问题,或是没有掌握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没有效果,以至于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放弃教育。狮山外来人口多新市民多,有些留守儿童来狮山后跟父母关系很差,不适应这边的生活和学习;离异的、出轨的问题家庭很多,学生受到伤害比较大。这些被动来访的家长很多会逃避教育,不想管孩子;或简单粗暴教育效果差,亲子关系紧张,家长的教育较难展开,有的家长多次教育失败已经放弃希望了。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家长,他们能来心理咨询室会谈,就说明肯配合心理教师,也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好的,就要肯定鼓励他们,并借此抓住转化学生的契机,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三、三个定位

心理老师在工作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一是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管职业如何,财富多少,地位高低,我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年轻未婚未育的心理老师面对年长的家长不胆怯,家境普通的我们面对财大气粗或位高权重的家长不自卑,学历较高的我们面对文化水平低,经济条件差的家长也不自傲,这些就是平等的心态。在家长面前有了平等的心态,我们就会不卑不亢,会谈就会更自然顺畅,发挥得更好,更能够赢得家长的敬重和信赖。

二是专业。出身科班心理老师要表现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家长来自各行各业,而作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我们有专业的优势,就一定有高出家长的地方,知道家长所不知道的心理技能,那在和家长会谈的时候就能有心理优势,就不会胆怯。专业产生权威,在和家长会谈时,虽说是一种探讨,但这种探讨我们是占主导地位的,要注意引导家长,才能在家长面前具有权威,家长才会信赖我们,视我们为心理顾问,之后才能听得进我们的建议,配合我们的教育。曾有一个初二的学生家长估计是参加过心理培训班或看过心理公众号,能说出很多心理词汇,如讨好型人格,自我效能感等,我知道如果不在专业上占绝对性优势,是很难让她信服的,因此我调整了下说辞,通过结合她孩子的实际情况,运用更多的专业术语,全面给她进行了分析,明显她态度不一样了,会谈后她很信任我并积极配合我的建议。

三是立场。首先一定要明确,虽然心理老师会谈的是家长,代表的是学校,但一定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而且这一立场是正确的,是坚定的,这是基于心理老师的专业判断。若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如学生以不上学威胁妈妈要给自己买手机,我们可以督促家长和老师合作去解决问题。但若孩子的要求合理,而家长不予理睬,我们要让家长理解孩子的想法,改善孩子处境。有个初一的男生入学适应不良,天天哭上课无精打采,总想着回家,跟家长说想每个星期回家住两晚,结果家长硬是不答应,认为男子汉应该独立,必须住宿。后来我跟班主任一起说服了家长,先让孩子走读一个月试试,结果孩子走读后状态立刻好转了,各方面都好了很多。我们的立场是真心为了孩子,就会赢得家长的支持,就算家长开始持反对意见,最终也会被我们说服和感动。

找准了这几个定位,有助于我们日后心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四个技巧

有效的沟通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双方都明白了孩子的问题,共同协商做法并付诸行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做。

1、先跟后带我懂你,即跟家长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可以通过积极倾听、同理共情、情感反映等心理咨询技术了解孩子的成长史,收集资料,找到问题的原因。要让家长觉得我们是理解他们的,让家长放下防御,减少焦虑和压力,更能说出真实情况。要注意的是,共情时我们切莫代入角色,防止反移情。

2、把控方向防偏离。在会谈过程要防止自己成为家长情绪的垃圾桶,有的家长说着说着会跑题,可能会情绪失控,夫妻相互指责,这个时候心理老师可以礼貌打断,注意把控好方向,把话题带回来,聚焦于孩子的问题,进行专业分析。让家长知道孩子的在校情况和心理问题,通过我们的分析得知了原因,明白他们来访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行动意愿。

3、专业建议助行动。心理老师在了解事情原委的基础上给出合理建议,且给出的建议应该是具体可行的。首先家长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等,这样既让家长知道问题所在,也能配合执行。其次建议是可行的,家长的能力是可以做得到的,增强他们的行动力。例如一个初二女生,家庭关系复杂,跟父母关系恶劣,经常夜不归宿,父母也放弃了她,后面我跟***妈沟通后,其中一个建议是希望妈妈每周三晚送汤过来,不要说任何批评的话,看她喝完就走。女生后面来访时表示喝到妈妈的汤,也跟妈妈关系改善了很多。还可以通过自我暴露,给家长一个参考。如果我们有家长遇到的问题,或者略讲讲其他家庭也有家长遇到类似的问题,那家长会更信服我们的建议,会更有行动力。

4、展望未来有希望。有的家长看见自己孩子有心理问题,既焦虑又无助,没有什么信心,因此在会谈家长时要给予他们希望,让家长意识到若配合老师去共同教育,孩子情况会有好转的,增强他们的信心。但也要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所以将会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且可能中间会有反复,家长要多点耐心。总的来说,就是要让家长看到希望,同时又有耐心去面对孩子的问题。

 

 

五、五个注意

1、做好接待准备:要了解学生整体心理状况、平时表现、班主任评价,并简要列出会谈要点,这样会谈才会高效,体现专业性。

2、保护尊严。隐私的暴露会引发家长尊严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跟心理老师咨询后,暴露了家里的隐私,丢了家长脸面,回家可能会迁怒孩子,那会谈就起了负作用。所以会谈家长时,要告诉家长,孩子找心理老师咨询,并不是丢脸的事,反而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好事,主动求助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也说明孩子目前的心理状况已经不容忽视,家长不重视问题会更严重。同时向家长重申保密原则,告诉家长我们是专业的,会遵循保密原则,不会泄露家庭隐私。

3、充分展示心理专业素养,可以适当向家长自我介绍,我们是心理专业科班出身的,有学生咨询经验的专职心理老师,同时心理老师要熟知学生的问题和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能深度解析,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进而更好“对症下药”。

4、商定会谈时间,让班主任联系家长时双方协商时间,不要催促家长,家长身心状态较好的时候来学校,教育效果才最好。要让家长感受到我们让他们来,不是推卸责任,不是批评他们,而是孩子的好转真的非常需要他们的介入,我们是想帮TA和孩子走出困境。

5、稳心态。注意要稳定心态,咨询必要时及时转介,学生心理问题超出我们能力范围时,我们要及时向家长说明并推荐转介,这是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会谈后我们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刚毕业不久的新教师。我们可能因为帮到了家长而欣慰开心,充满了成就感;也可能因为家长不配合,会谈没效果而受挫气馁,充满挫败感,或是因孩子的不良家庭气愤伤心,担心孩子日后的成长,充满了无力感。这五味杂陈的情绪我们肯定会遇到的,是很正常的,我们要接纳它,调节它,尽快放下,及时清空垃圾。

 

六、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总结一句话:会谈前我们准备充分,会谈时我们轻装上阵,会谈后我们卸甲归零。希望大家不单是心灵的守护者,帮助他人,也要是问题的健忘者,爱护自己。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