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加强农村中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中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735000    甘肃省酒泉第五中学    刘锡邦

 

      【关键词】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是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多,学生在校时间长,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各种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走近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行走在心灵世界的桃花源,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形势和要求。

一、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形成中学寄宿生心里健康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资源不足、家庭教育明显缺失

 由于某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城乡教育不均衡的影响,边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学校一些正常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和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或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身心健康以及道德建设等方面发展的不完善。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外地城市务工谋生,但由于他们收入普遍不高和其他不便,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话、手机这些现代的通讯工具架起了寄宿学生与外出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但由于诸多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寄宿学生与外出父母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联系却很有限,短暂而次数较少的通话无法真正弥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造成的对孩子关爱的缺失。

我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长期住校,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的家长忙于农活,无暇照顾孩子;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平时极少和孩子沟通,爷爷奶奶成了主要监护人;大部分家长仅小学或初中毕业,受教育程度低,无法对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教育子女的观念陈旧落后,采取的是粗暴型或放任自流型的管教方式;有的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什么都不用管了。 这样造成了某些学生对自我性格气质、自我评价等方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2012]GSG147

 

 

面的消极暗示,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对亲情、友情淡漠,我行我素,脾气暴躁,容易产生对抗行为,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消极低落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努力奋斗、拼搏、进取已成为大家认同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家长在竞争中带来了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竞争失利带来的挫败感与失落感让他们深深觉得知识的重要,于是他们就一味追求成绩,一股脑地对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是孩子过早背上沉重的包袱。本来一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全靠他人呵护,现在一下子成为改变自己、家人命运的承担着,他们在学校总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好,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再从主观看,在一些学校里片面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成了鉴别教师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考试、荣誉、升学的竞争,已经使一部分学生陷入各种竞争压力造成的自卑、忧虑、沮丧、内向等不良情绪之中。他们早晨六点钟起床,晚上十点半睡觉,九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还要更长,虽然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的精神值得赞扬,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长时间高压之下的学习使他们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生活黯然失色,使他们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都受到了限制,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认知心理就会出现障碍。

(三)心理失衡、缺乏信任交流,存在学习障碍

农村寄宿制学校多是封闭式管理,在学校一待就得八九天,学校的空间相对狭小和封闭,学生几乎和外界失去了联系,他们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父母面前撒娇,不能在做完作业后,和同伴一起尽情玩耍,看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不能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不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美食,即便学段放假回家,又由于部分家长在外打工,有大多数的学生和父母之间几乎没有交流的时间,导致许多学生和父母之间共同语言日渐减少。反复如此,孩子易出现情感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等。有的学生一旦学习环境改变,又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学习要求,于是产生了学习障碍: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无计划,对所学内容不能较好掌握,考试失利后,就破罐子破摔,有的学生则对功课完全不感兴趣,他们所关注的只是吃好玩好,自然享受不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影响了学习和进步,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重视利用校园文化,创设浓厚的积极育人氛围

教育学生保持健康心理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服务人民,实现个人梦想,成就自己有意义的人生。我校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承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为创建魅力五中和谐校园,做了许多工作:校园全面绿化、美化,巧妙设计各景点,幸福桥、荷花池、墨怡亭……;广泛征求意见,选用最符合学校特色、最有教育意义的名言、图片、诗文,统一规划布置办公室、学生公寓、楼道,建成校园文化墙,时时处处以美好的精神熏陶学生;以校刊《教苑》、团刊《领航》、校园“阳光播音室” 国旗下的讲话等为主要宣传阵地为宣传形式,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开放阅览室,精心打造“书香校园” ……这一系列的活动,彰显了学校“立志、博识、崇德、笃行”的校训,给师生送上了“心灵鸡汤”,使学校成为师生陶冶情感、和谐发展的乐园。

(二)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学校领导要对寄宿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关注,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健康教育。充分利用了电子屏、广播,及时宣传心理培训活动的信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内外的影响力,广大教师要积极地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和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比如《家校联系,共助成长》、《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怎样教出乐观的孩子》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3、建立专门档案,加强动态管理。 现在的这些孩子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的以外,最缺就是情感、亲亲。因此,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看待他们。可以按年级、班级、年龄、性别、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建立寄宿生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他们在生活上予以帮助、心理上及时疏导等。

(三)开展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打造团队精神引领

1、寄宿生的在校时间比较长,如果将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学生学习,生活未免过于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成立了书法、绘画、合唱、舞蹈、球类、写作、经典诵读、电脑制作等兴趣小组,由专人负责,定期活动;其次,每学年的军训、运动会、师生球类赛、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这些有益的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学们的心理发展得到正确引导,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特色。

2、学校选派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乐于做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外出学习、取经,掌握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通过专题师资培训、活动课观摩、案例论文评选、经验交流;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鼓励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

(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开展健康心理辅导工作

1、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个体心理辅导。 “阳光小屋”、“舒心屋”、“爱心妈妈屋”、“亲情爸爸屋”、“开心吧”等,对在学习、生活和成长历程中遇到烦恼和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减少学生由于心理矛盾或心理冲突引发的不良反应,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承受压力的韧性,激发个人潜能;“学生发泄室”,可以使同学们释放心中的闷气,满脸怒气进去,微笑着出来。

2、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如:通过《塑造阳光心态 演绎精彩人生》的心理讲座,教给学生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确定奋斗目标;《珍惜友谊 拒绝早恋》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权衡利弊,循循善诱地把他们走出进入早恋的误区;举办《我的青春我做主》,对九年级毕业生进行考前心理调适,对他们直面中考、积极拼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呵护花蕾,关爱女生》的讲座,为教会女同学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处理好情绪情感困惑, 如何做优雅、自信的女生,顺利通过青春期做了积极的引导;以班主任、教师党员为核心“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等。

总之,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诸多方面因素逐一解决。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突破口,着眼于每个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