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处理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近些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了家长、教师甚至是全社会的关注。据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有3000多万人存在着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人数在不断增加。北师大沃建中教授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小学中,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的比例高达4.2%(小学)、2.9%(初中)、2.5%(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令人担忧,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极端事件也屡见报端,作为教师,在为这些现状感慨的同时,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及如何识别、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义务和责任。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外在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中,错误的教育态度或方法,不良的家庭关系和氛围,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良的性格倾向;学校中,如今的中小学生普遍学习负担过重,面临的升学竞争愈发激烈,学生如果在学校遭遇斥责过重或歧视欺凌等伤害,都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社会方面,身处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容易受到来自网络或现实的不良环境、有害思潮、不健康的资源或恶性社会事件的影响,扰动他们原本的心理平衡。

2.内在因素——学生自身的特点

中小学生的身心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全成熟,在个性发展上,他们容易出现依赖、退缩、自卑等心理,从而诱发心理问题;认知方面,中小学生正处于不断探索、塑造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三观不稳定的他们看待事情容易理想化、简单化;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情绪发展还不稳定,成长中会有诸多情绪困扰,而他们的情绪自我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无法有效解决的情绪困扰往往会成为心理问题的隐患。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

对于学生而言,当生活中经历了自然、社会尤其是个人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会极大地考验着他们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尤其是当涉及到情感关系的丧失、新环境的重新适应、青春期的内心冲突、人际关系的持续紧张等个人危机事件时,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往往值得关注。当然,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信号如果被及时觉察到,会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状态,发现心理问题,从而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

1.学业表现异常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如果内在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很多时候会直接表现在他们的学业上,比如成绩突然下滑,无心上学或对学习失去兴趣,无法完成课业,旷课或逃学次数增加等,学业表现异常的背后往往能够挖掘出需要关注的心理困扰。如,学生A,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入学以来成绩几乎稳定在班级前十名内。高三上半学期,成绩突然大幅度下滑,虽然作业仍然按时完成,但错误率较之前相比明显升高。班主任观察到他上课无精打采,无心投入学习,推荐他找心理老师寻求帮助。在交谈中,心理老师了解到,该生升入高三后,父母的矛盾增加,家庭关系冲突频繁,并经常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争吵。近期其母亲向孩子表达了想要离婚的念头,孩子在遭遇成绩下降的同时又面临父母关系的困扰,感觉生活没有希望,每天上学不想来学校,放学不想回家,感到不知所措。

2.人际交往退缩

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生活中除了学习之外的另一大主题,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学生的人际交往整体表现出退缩的倾向,比如疏远同伴及家人、对人际交往毫无兴趣、相比以前越来越渴求独处或者突然退出曾经喜欢的活动或社团时,都是在提示我们需要重视他的心理状态。如学生B,在班级中很少与同学相处,上课时及课余时间总是独自一人,对于班级活动更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她的同学前来反映:无论宿舍舍友还是同一个小组的组员,当同学们主动跟她说话、邀请她参与活动、或者主动帮她的忙时,她都表现出比较拒绝的态度,不愿意亲近大家。后来,通过班主任和家长了解到,该生家庭贫困,家里兄弟姐妹较多,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关注,在和同学交往时总是感到自卑,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稳定的友谊,对人际关系也不抱希望。

3.情绪显著不稳定

情绪表现往往是一个帮助我们观察和判断当事人心理状态的直观指标,尤其在经历了刺激较强的个人危机事件或有情绪障碍的学生身上更是如此,当学生表现出无故哭泣、恐惧,情绪异常低落、麻木,烦躁冲动、焦虑不安,情绪较以往反常或突然变化等情况时,尤其值得进一步关注。如学生C,平时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近期情绪表现持续低落,经常莫名哭泣,同学关心她时,她总说没什么,自己待一会儿就好了。自己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求助,向心理老师表达,感到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但生活总是突然就像笼罩了一层阴霾,看不到希望,让人感受不到爱和阳光。明明知道一切都很好,大家很关心自己,父母也很爱自己,但还是忍不住想要哭,面对突然低落的情绪总是无所适从。经教师建议,该生前往医院诊断,医院检查的结果是学生处在中度抑郁状态。

4.行为明显异常

如学生D,在学校上课时,被同学看到在用小刀划手指,还在QQ空间发布仅对3个好朋友可见的日志,日志中称自己很痛苦,通过自伤的行为能够把心里的痛苦转移到身体的疼痛感觉上,最后在好朋友的陪伴和鼓励下来找心理老师求助。

像上面案例中的学生D这样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或者是行为表现上越来越冲动,好挑衅他人、冲突增加,反常地不注重个人卫生或仪容,甚至安顿好各样事情如转送心爱物品、探索自杀方法等明显异常的情况,当事人的内在往往也是痛苦或困扰的,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他们的心理状态经常会通过外显的行为体现出来,从而引发教师的关注。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

比起觉察学生心理问题的信号,怎样给到这些孩子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是每一个教师更加关心的问题,那么在这些心理问题的信号面前,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1.积极倾听

多数人对心理辅导的理解往往是助人者一定会说很多来引发对方的思考最后达到助人的效果,事实上,在说之前,更重要的是听。积极倾听,向对方传递出的是一种态度——“我很关心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这样的听在无形中首先建立起了和对方平等、信任的关系;积极倾听,也会帮助我们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对方此刻的状态。通过积极倾听,首先获得的是来自耳朵的语言信息,其次是眼睛看到的表情、动作信息,最后是用心感受到的情绪感受。例如:当一个学生说“我又没有考好”时,积极倾听是能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到“没考好这件事情带给了他强烈的挫败感”而不只是“没考好”这件事情本身。那么如何做到积极倾听呢?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倾听时要专注——在那个时刻我全然在听;二是适时回应——一些“嗯”“然后呢”这样的表达传递出了我们想要听的愿望;三是不随意打断——表示我们愿意一直听下去;四是不妄加评论——不给对方的表达带来被评价的压力;五是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沟通中65%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2.有效提问

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提问来了解更详细的信息,以澄清对方目前真实的状态,这个时候的问题能否有一定的效果与教师的提问艺术相关。当提出的问题不能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或一两句话来回答时,往往能够让对方表达更多,思考更深入,比如“什么、怎么样、如何、为什么”等,这样的问题被称为开放式问题。例如:“你在班里的人际关系怎么样?”这就比“你在班里有朋友吗?”更能启发对方的表达。除了开放式问题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心理咨询中的“具体化技术”,即引导对方更加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经历、问题。例如,当学生说“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教师可以这样反馈他:“能具体说一说吗?哪些事情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挫败感呢?”面对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当他们无法通过自我觉察感受自己的困境时,有效地提问会让他们看到在自己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3.及时共情

共情也是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是指设身处地地表达对对方所经历的事情及其内心世界的理解。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共情能够迅速建立起与学生之间信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安全、放松、被理解,并且愿意向老师表达更多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当学生表达出“期中考试我又没有考好,这已经是我连续三次在重要的考试中失利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认为自己平时其实挺努力的,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考不好”,教师可以这样共情他:“我听到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困扰,努力了之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似乎让你很挫败,也很委屈。”当共情表达出了对对方目前经历的事情的理解时,我们的回应看起来才更关注这个人本身,而不仅仅是他所经历的事情。这样的理解和关注往往比具体的建议更能助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4.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在沟通中适时表达我们自己的情绪、感受及经历。例如:“听了你的这些想法和感受,我真的很心疼你,校园生活确实也会有许多不容易和不顺利,我特别希望能陪你一起面对”,“你所提到的考试前紧张,我以前也这样,每到大考前,我就开始烦躁不安,晚上也睡不好,第二天还可能肚子疼。”这样的表达看起来无关解决问题,但却向对方传达出了关心和理解,也在暗示对方“你所经历的是正常的,是多数人都会有的经历”,尤其当老师表达了自己曾经类似的经历,学生会感到“连老师也有过类似的困扰,那么我当下的处境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

5.鼓励寻求专业帮助

作为普通教师,在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前,及时地发现信号,通过关注和谈话,了解更进一步的情况,并给予他们有效地支持和陪伴,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是非常有价值的。当然,一些孩子的情况可能会超出我们自身的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心理问题的边界,这个时候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对学生来说最负责任的做法。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职业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责无旁贷,而这仅仅依靠学校有限的一个或几个心理健康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关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尝试一小步,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都足以支持他们迈出意义非凡的一大步!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