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现状与改进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开展的职业辅导运动,历经近百年的时间,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系统的职业生涯理论模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特征,与现实世界中的职业相结合,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作出相应的发展时间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发展的短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阶段性与终生发展目标相结合,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导向。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实际,在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或者以制度保障纷纷推进职业教育的开展,比如美国国会1994年通过的《学校就业法案》、德国将职业教育纳入法规,日本开展的“进路教育”、澳大利亚开展中学职业教育等。职业规划的观念形成了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渗透到家庭的模式。虽然我国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理念,但是却很少有学校或者家庭对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教育。赵士果在2009年对徐州523名高中生的职业调查规划中发现,父母在孩子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指导严重缺位。[1]
一、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现状
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在网络家长群中随机选取了济南市市区普通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共150个家庭做了关于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家庭教育中是否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两大部分。
你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特长吗?46.8%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33.5%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解,19.7%的家长选择了一般了解。你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吗?50.5%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46.5%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解,仅有3%的家长选择了说不好。你了解孩子的能力特征吗?33.2%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35.7%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解,31.1%的家长选择了说不好。
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对于兴趣特长、性格特征方面是容易把握的,但是对于孩子的能力特征却显得了解偏少。
是否和孩子谈论过未来的职业取向?88.6%的小学家长会和孩子谈及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的话题,但是是一种没有目的性的交谈。20.5%的初中家长、33.3%的高中家长会和孩子谈及职业的话题。是否为孩子做过职业生涯规划?98.6%的小学家长、97%的初中家长和90%的家长表示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孩子选择职业首先会考虑到什么因素?56.6%的家长会选择稳定、有保障;23.4%的家长会考虑到孩子兴趣;8.9%的家长表示顺其自然;11.1%的家长会考虑的到孩子的能力。
此种结果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遍性,家长很少会和孩子谈及职业的话题,对职业规划的知识了解更少。在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父母大多谈的是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至于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做父母的很少能与孩子谈论。
二、家庭教育中职业规划缺失的后果
    家庭中职业规划的缺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有孩子的学习动机不足,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进入高中阶段,文理科选择的随意性;高考填报志愿的盲从性;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生活茫然;择业时出现的盲目性。
(一)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组成。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有了解和掌握知识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学习的外部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本身之外获得的,比如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在同学中间有威信,为了就业等等。在石绍华(2002)做的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三分之一(30.3%)的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有19.4%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有50.3%的学生是出于外部动机而学习。这个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学习的动机的激发要靠外部动机。在学习外部动机的内容上看,有获得表扬、为了实现父母的心愿、获得在同学中的地位、为了就业等内容。就业是和学生的前途息息相关,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动机的。艾凡思在1992年对生涯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就业引导的教育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很有帮助。[3]而在一份后进生的学习动机调查中显示,后进生学习的动机是为了“不受老师和父母的批评”、“为了考试及格”、“不上学在家里没有意思”,[2]也就是说其他的外部动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足的。
(二)文理科选择偏差
 文理科的选择一半意义上决定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向。高中阶段文理科的选择应该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特点,或者按照学生擅长的科目来选,但实际上有不少学生在选择文理科是非常非常随意的。有的学生选择某个科类班级是因为特别喜欢这个班级。有的学生是听取了老师的建议,认为理科生高考时,录取分数低,且将来就业面广。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随意选择的。这很可能使得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因为学习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而学习效率不高,致使自己丧失了学习兴趣或者形成了对自我的负面评价。
    (三)填报志愿盲从
没有职业规划,让孩子在填报高考志愿十分迷茫。有一份调查显示,每年的高考填报志愿,有高达67%的学生和72.9%的家长对所选学校不了解,有69.1%的学生和73.8%的家长对所选专业不了解。[4]一个刚考入大学的学生来咨询转专业的事情,笔者问他,你为什么转专业?他说,是妈妈让转的。笔者问,你怎么看?学生半天没有说话,笔者又问,你觉得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学生又陷入了沉思。很多孩子上大学不知道选择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在一次大学里的职业测评中,有一个学习文科专业的孩子测试的结果是适合学习理工操作性专业,他自己非常地认可。因为自从上大学以来自己就没有快乐过,就是感觉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可是四年的大学已经过了一半的时间。
    (四)大学生活的茫然
新浪网曾经做过一个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显示,65.5%的学生想换专业。在华南师范高教研究所做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数据,但是更为可怕的是,假如可以重选专业,有78.8%的学生还是不知道选什么。[5]人在没有兴趣的状况下去学习,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滞后,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知道干什么,无所事事,或者别人自己做什么也做什么,盲目陷入到各种考证热中。大学三、四年级才开始考虑就业的事情,一方面缩短了自己职业探索的时间,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的盲目性。 
     (五)择业盲目
   从学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若不能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及合适的工作岗位有充分了解,就会增加择业难度,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没有信心。在对上海市某高校的毕业生调查中显示,有37%的学生感到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信心,3%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没有想过,没有信心。在谈到职业发展方向问题时,有31%的学生认为不好确定,有6%的学生认为比较模糊。[6]
三、家庭教育中职业规划生涯的改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他将人的职业发展阶段分为幻想期(0——11岁)、尝试期(11岁——17岁)和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期)。美国另一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提出职业选择要完成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职匹配三个任务。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根据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帮助孩子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1.幻想期:0~11岁,处于儿童时期。儿童在这个阶段对周围的事物非常好奇,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一些职业表现时,喜欢模仿和问究。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孩子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更不会考虑社会需求,完全处于幻想之中。家长要学会用孩子的理想(梦想)引导孩子,比如问孩子,你想做这个事情,现在你需要做什么准备啊?我们一起准备好不好?陪孩子做一些职业角色扮演的游戏。在这一阶段,家长除了要帮助孩子完成对职业的一些基本认知以外,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概念,比如多肯定孩子,肯定孩子生活中出现的能力特征、性格特征、品行特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使孩子对自我的价值有充分的肯定。
2.尝试期:11~17岁,这是少年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是吸收知识和增长能力的黄金时期。人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价值观念逐步成形,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有了初步的探索意识。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表现出一定的职业兴趣,并开始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在社会上的意义、地位,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在这个阶段,家里的孩子基本上是出于初中、高中阶段,家庭里要有一个重视孩子职业梦想的氛围,家长可以经常拿出这个话题来讨论。家长要做以下的事情:(1)帮助孩子了解职业兴趣取向、生活价值取向、性格和能力特征。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测评工具了解孩子的基本特征。比如职业兴趣取向,可以使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通过测试知道自己的理想的职业和适合的职业。性格和能力特征可以使用卡特尔16项人格测试量表。关于生活价值取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孩子未来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2)了解专业和工作。在职业兴趣确定之后,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进一步对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进行了解,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距离所喜欢的工作能力还有一大段距离时,往往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闲暇时间,父母还可以带领孩子去亲自体验他喜欢的工作。(3)帮助孩子做好时间规划。时间规划分为一生的时间规划和一天的时间规划。一生的时间规划让孩子看到每个年龄阶段应该做的事情,用未来的时间展望看清现在需要做的事情。一天的时间规划让孩子看到一天24小时是如何渡过的,应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
3.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年龄段。即将步入社会工作,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能力、现实条件与社会生活中的职业需要联系起来,能够自发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此期所希求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有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这个阶段里,孩子基本上是从高中后期转向就业或者升入大学阶段,孩子开始有机会从事相关职业或者为这一职业目标进行专业的学习。如果说在幻想期和尝试期能完成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话,那么在现实期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人—职匹配。此阶段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发展工作技能;鼓励孩子在假期里从事兼职工作,在实践中体验个人和职业是否匹配。
Research on absence of career planning in family education
                         wanglin
参考文献:
[1]赵士果.徐州市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40
[2]肖承志,刘经兰.中学生厌学的归因及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32
[3]李亦桃.美国职业生涯初探[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4]肖蕾.影响高考填报志愿的因素及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32
[5]郝从容.高中生职业规划浅议[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6:24
[6]张璐.大学生择业期望和标准调查分析[J].人民论坛,2011.12:130
作者:王琳,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咨询,讲师。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6199号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250014Email:jocelin@yeah.net
联系方式:1396910866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