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留守儿童自主情感教育的三个着眼点

留守儿童自主情感健康发展是促进其自主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育活动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真实心理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情感发展需求,秉持专业能力、智慧、情怀,引领高品质教育活动。结合近年来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活动,提升活动品质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从案例中的不同处理方式看留守儿童的三种情感发展需求

1、针对亲子沟通问题的三种处理方式

一名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导致其情感心理发展出现问题,如产生不安全、对抗、退缩等心理困惑、情绪起伏不稳定、成绩下降、上网成瘾、吸烟、结伙出走等,这时教师该怎么办?从教师组织开展活动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一种处理方式就是用社会关爱、友情、师情——弥补学生的“缺失性需求”,恢复亲情关系的常态。为此,教师站在学生家长的立场要求学生审视自己不理解父母、自己行为表现不良的情形,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导向。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有的教师还会采用播放视频、表演小品、朗读诗文等多样化形式,增强活动的感染力。

第二种处理方式就是用活动、互动、引动方式——体验“维持性需求”,化解亲人沟通冲突,旨在培养自觉性,维持常态,它是以体验亲情唤起爱心为基础,让学生辨析类似困惑或事例的不同选择与处理方式,从中学习到解决问题更为妥善的方式。与第一种处理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更有利于让学生主动保持正常的亲情关系。

第三种处理方式就是用责任、快乐、尊严——关注“成长性需求”,创造亲历体验与机会。这个方式旨在激发活力,超越常态,它不仅致力于促进亲子双向沟通,更强调让学生在沟通过程中主动承担“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的“成长尊严”。

2、三种处理方式对应三种发展需求

这三种处理方式实际上属于三种不同境界的教育活动,它体现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观。在第一种处理方式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缺失性需求;维持性需求是第二种方式中教师的关注点,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第三种处理方式是属于成长性需求,是超越常规的更高境界的追求,属于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发展性需求。

只看到留守儿童缺失性需求的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不够好的学生,甚至是需要加强引导、有问题的人的教育,相比之下,我们更提倡对学生成长性需求的关注,将学生看作是好人或正在进步之中的好人,让教育承担起敞开学生心中的阳光,放飞学生高尚理想的使命。

 

        二、提升留守儿童“成长性需求”的三种专业态度

        1、用专业能力透视学生相似表现中的三种发展需求

        以上三种需求的区分是相对的,彼此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甚至有可能还交融在一起。因此,在面对学生相似表现时,究竟能从中看出是什么性质的发展需求,就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对教育真谛的把握。如:同样面对亲子之间需要沟通的发展问题,上文所说的三种处理方式分别关注的是“不让父母伤心”的缺失性需求、“让父母放心”的维持性需求和“让父母开心”的成长性需求,对于班级中某个学生的某一具体发展阶段来说,也许这三种需求同时存在,但是在教育活动中究竟重点着眼于哪种需求,教师还需用专业能力来辨析、选择。

    2、用专业智慧辨清三种发展之间的联系

    在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三种需求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如果处理不当或压抑高层次需求,使学生的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层次需求满足后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且一旦形成高层次需求则低层次需求就失去激励作用。但也有研究表明:某种需求在满足后可能会得到强化,而不是消减。在教育场景中,人的需求水平更为复杂,不仅涉及个人需求还涉及到个人在群体交往中,群体在成员互动中生成更多元的因素,更复杂的变化轨迹。需要教师用专业智慧去厘清、辨析。

3、用专业情怀体悟学生的内在需求

无论是参照心理学的概念或量表,还是采用其它专业机构提供的问卷或访谈提纲,都无法替代教师对学生内在需求的体悟。成长性需求主要是学生在成长中自内而外生成的价值体验和高境界的自我意识或愿望,如:更开心、更能干、更自豪……成长体验源于学生与外境互动过程,特别是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的日常交往。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立场体会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和交往关系,运用有智慧的思维方式来辨析学生真实具体的发展情形,在关注前两层需要的同时,着力敞开学生内心的生命热情,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三、引领高品质教育活动的三个步骤

    理解学生成长性需求只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开展高水平的教育活动来满足学生的成长性需求。

    第一步,透过学生真实成长体验来生成“成长性需求”

    成长性需求源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成长体验,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致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真实成长,而不仅仅是参照外部标准;另一方面,也要在计划活动之外用心关注学生的生活内容,包括亲子交往状态。教师不是按照预定教条发现学生的发展状况,而是创造民主交往的机会,以敞开学生的真实生活,如:我们开展关注亲子沟通问题,并生成相关“成长性需求”的主题活动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当留守儿童出现与父母沟通有障碍且有上升趋势的情况,教师应亲自参与解决一些具体冲突,生成一些成功事例。二是在组织班级学生或部分留守儿童自主开展“生日party”、“父母是你的特别朋友”等主题活动时,学生能在活动中敞开许多想法,表达情感。三是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留守儿童与父母产生争执和分歧的具体情形,并通过周记表达学生的看法,这些持续而深入的了解学生成长需求的体验,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但尚未成熟,渴望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但缺乏赢得独立自主的策略的“最近发展区”时;这时如果给予指导与引领,他们的心智会变得更加成熟,不仅有利用解决亲子沟通问题,而且有助于实现更为主动的自我发展。

    第二步,以“成长性需求”为参照提炼活动主题

    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发展愿望,并不等于愿望马上能够实现,教师需要用专业智慧来帮助他们辨清相关信息,澄清发展目标,选择活动主题和目标,如:我们以“主动沟通”的主题班会为例,从被动单方面接受关爱到双方互动,又可能沟而不通的情况,再到最后主动沟通的阶梯递进式,不仅满足不同层次、情况留守儿童的一、二层次需求,也实现愉快而有尊严的亲子沟通。显然,这些发展目标、活动主题不仅让已有的成长性需求得到清晰的疏理和表述,而且也生成与敞开了更高境界的成长空间。

    第三步,以“五段自主活动”满足和生成“成长性需求”

让学生开展具体的自主活动,获得更丰富、更深刻、更真切、更有尊严的成长体验,并激发生成新的成长性需求,这是高品质教育活动的关键标志,例如:我们在开展留守儿童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时,围绕主题开展自主活动,可以构成系列:第一段前期周记撰写、第二段问卷调查、第三段小组策划和准备、第四段现场举行的班会、第五段后期的总结和分享。通过主动开展推进活动相互启发、相互支撑,使“成长性需求”的模糊意向变为明确的具体发展目标、活动目标。在这种相互促进中,彰显留守儿童“成长性需求”的成长体验,就构成了高品质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DIA110281)的子课题《北碚区留守儿童自主情感能力培养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为DIA110281A001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 亚伯林罕 存在心理学探索[M] 李文湉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  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第三辑):基因[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伟胜  中国教育学刊“基于‘成长性需要’提升班级教育活动品质”,2013.03

 

    (作者单位:1.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北碚,4007002.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小学校,北碚,40070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