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你有几把开启 “心门”的钥匙

 

你有几把开启 “心门”的钥匙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薄伟英
 
关键词:
 特殊学生 心灵钥匙 故事养“心” 家访交“心”  奖项暖“心”
 
有这么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开启孩子的心灵之窗,同样需要一把把独特的钥匙。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群智慧的班主任老师,再调皮、再顽劣的孩子,只要放在他们的班上,“顽石也能变成金子”。经常与这些“超能”班主任聊天,发现这些优秀班主任的手上,就备着许许多多开启心灵的智慧“钥匙”,这些神奇的“心灵钥匙”,开启了一个个孩子的“心门”。
一、故事养“心”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故事的滋养,林老师每天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班级中发生的事情,孩子的心理变化,选择一则则适合的故事,开启孩子的心扉。
小飞同学虽然只上二年级,但是个头已经超过150厘米。要是哪位同学走过不小心碰到了他的桌子、本子等,他就会仗着人高马大,去“报复”同学一下。
新班主任林老师知道后,在晨会课上讲了这样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林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四十五双小眼睛齐刷刷地看着她,看得出来,小朋友很喜欢听故事。“故事的题目是《报复》,”林老师一边看着小飞坐的方位,一边抑扬顿挫地讲了起来: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散步,边走边聊天。忽然,有位愤世嫉俗的青年出现,用棍子打了他一下就跑走了。他的朋友看见了,立刻回头要找那个家伙算账。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他,阻止他去报复。朋友觉得很奇怪,就说:“难道你怕这个人吗?”苏格拉底说:“不,我绝不是怕他。”朋友又问:“那么别人打你,你都不还手吗?”此时,苏格拉底笑着说:“老朋友,你糊涂了。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踢他一脚吗?”他的朋友点点头,就不再说什么了。
故事讲完了,林老师请小朋友说说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想法。“我觉得苏格拉底的心胸非常开阔。”“苏格拉底即使受到委屈,也没有报复别人。”林老师再次将目光投向坐在最后一排的小飞,“小飞,你来说说呢。”小飞迟疑了一下,慢慢地站了起来。林老师发现,小飞微黑的四方脸上泛出了一些红晕,“林老师,我错了。以前我老是欺负同学,我今后再也不会那样做了。”小飞的话刚说完,不知道是谁先鼓起掌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
由于家庭教养、交往习惯的不同,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交流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有的善用语言与别人沟通,但是,也会有小飞那样的孩子,喜欢用“动作”与别人交流。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教育的方式有很多,有的老师可能狂风暴雨似地呵斥一通,有的可能和风细雨似地批评一下……林老师,擅长用一则则好的故事,润物无声地教育孩子作人的道理,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方法。故事,滋养着孩子的心灵。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演讲时曾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想对所有的班主任老师说:班主任首先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因为善讲故事,你一定能赢得孩子的心。
二、家访交“心”
在家校路路通、QQ交流、微信私聊等现代通信工具广泛运用的今天,马老师仍然特别钟情传统的家访。在马老师看来,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就离不开面对面、心与心的亲密切磋。敲开学生家门的同时,也敲开了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家庭,也走进了孩子的“心里”。
开学已经一个多星期了,可小立还没有举过一次手。下课后,马老师试着与他聊天,他只会说:“是的”、“哦”,或者摇摇头。在家校联系本上,马老师给小立的家长写了一封短信,想了解一些有关他孩子的情况。当天晚上,他的妈妈就给马老师打来了电话。虽然她的普通话很不标准,但马老师还是听懂了大致的意思。原来,小立的父母几乎不识字,家校联系本上的“作业”(其实是一封信)是她邻居读给她听的。他们夫妇两个都是收废旧品的,平时也没有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老家在浙江沿海的一个小山村里,孩子四岁就会游泳了,是小山村里有名的游泳能手。在老家没有上过幼儿园,不会说普通话,孩子害怕同学笑话他……
 “一定要让小立大胆地在同学、老师面前‘开口’!”马老师尝试着寻找和小立“零距离”的突破点。一天上完课后,马老师决定带着同住在湖畔花园的小立和另两个同学家访。一走出校门,两个同学一左一右在马老师的身旁又说又笑。马老师转过身,拉起跟在后面的小立的手说:“我来给你们讲老师小时候学游泳的事。” 马老师边讲边注意观察着小立的表情。“老师,我也会游泳的。”小立轻声说。“真的?!给我们讲讲你们游泳的故事,好吗?”小立用生硬的普通话断断续续地讲起了在小河里比赛游泳、打水仗、捕鱼、捉螃蟹的事……
为了巩固他的自信心,课间,遇到擦黑板、发本子之类的事儿,马老师尝试着让他做,然后及时地表扬:“你真能干!小小年纪竟然能为同学服务了!”中午休息时,当孩子们像一群群蜜蜂一样围着马老师,纷纷争着同马老师说话时,马老师总是先拉起仍然有点想躲闪的他的手,让他坐在马老师身边的小椅子上,然后开始师生之间的聊天交“心”。渐渐地,马老师发现课堂上的小立变得有活力了,瘦小的背开始挺起来,原来游弋的目光开始勇敢地注视马老师……
语文课上,正好学到《大海》这篇课文,当读到“白帆点点,鱼虾满船”时,马老师说:“小立的老家就在大海边,请他给我们讲些捕鱼、捉虾的故事。”小立抛开了以往的害羞和胆怯,终于站到了讲台前。那是一个月来,小立在同学们面前正式开口亮相……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的内心世界如同一把锁,谁掌握了打开心灵的钥匙,谁就可以调动人的一切。一次看似平常的家访,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了孩子对知识的热情,对自身成长的信心。
三、奖项暖“心”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但每个孩子又个性迥异,如果单纯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势必使相当多的孩子失去自信。在周老师的班上,每个孩子期末时都能得到周老师颁发的一张奖状:最诚实奖、最乐观奖、最节约奖、最爱发言奖、最爱锻炼身体奖、说话最文明奖、最讲卫生奖等等。其中,还有一个奖项叫“登高奖”。这个奖项设计的灵感来自《中庸》“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意思是说,如果要想走很远的路,实现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顶,极目远眺,就必须从山脚下起步。这个奖项,根据学生在期初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期末时孩子、家长认为已经达到既定目标,就可获得此奖。  
我曾经与获得“登高奖”的小东交流。小东说,原来学校里除了校级的三好学生、单项奖之外,至少有一大半的孩子是没有获奖机会的。他刚从外地转学来到苏州园区的时候,内向胆怯,不敢与别人交流,原来的英语基础特别差。周老师知道情况后,开学初,就指导这个孩子定了个目标:期末时,英语只要考到及格,就能得到“登高奖”。对于这个目标,孩子觉得只要努力一下,是可以达到的。期末时,孩子的英语及格了。小东说,这是他上小学四年来的第一张奖状,他已经把下学期的英语目标定在了良好。周老师介绍说,这个孩子转学近一年来,变得越来越活泼,与同学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就是这一个“神奇”的奖项,温暖了一颗胆怯的“心”,也让我们欣喜地见证了“奇迹”。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长期的实验后认为:学习的动力是成功。学习的动力可以细分出若干种不同的心理机制,其中获得老师、家长、同伴的肯定与表扬时,所产生的愉悦感、成就感,是孩子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正向的、积极的心理循环让孩子更加相信和肯定自己,从而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周老师给上面这位孩子“量身定设”的登高奖,温暖了一颗初到新学校的孤独的“心”,激发了小东内心奋进的力量。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打开,可是一旦扣开了,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就会在那里找到答案。身为教师的我们,多准备几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相信,总有一把能开启孩子的心扉!
 
工作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单位地址: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路666号
邮政编码:215021
联系电话:13862069884
作者简介:薄伟英,女,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近10年来,有近80多篇论文、随笔在《中国德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道》、《基础教育论坛》、《江苏教育》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