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用“角色扮演”防范“校园欺凌”

 用“角色扮演”防范“校园欺凌”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一实验小学  瞿春红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201875日,北京为解决校园欺凌,教育部首先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欺凌治理方案公布:发生校园欺凌须限时上报。 1112日,广东出台治理校园欺凌方案,起侮辱绰号属欺凌。1121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天津市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若干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但即便如此高度重视,校园欺凌现象却依然在各校屡有发生。根据我校前期调查,校园欺凌现象几乎涉及每个班级,其中88.4%的学生通过语言向同学发起过欺凌,54.7%的学生则是通过肢体发起欺凌行为,还有69.8%的学生运用微信群、朋友圈和QQ群向同伴施展校园欺凌。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学生欺凌现象发生时,65.6%的学生认为此事与自己无关,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那是校园欺凌事件。34.4%学生也是旁观者,不过他们认识到那是欺凌事件,只是担心惹祸上身,因此只作壁上观。这些旁观者中,有的把欺凌现象当成一场好戏,觉得有趣、好玩;有的比较漠然,认为那很无聊;有的对发起者有厌恶之情,执“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态度;有的心生恐惧,害怕被殃及池鱼,于是装聋作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鲜少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校园欺凌行为和心理现象,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校园欺凌现象在小学中的萌发多数是因为无知所致,因为无法辨析其行为是否已经属于校园欺凌的范畴,“欺凌者”初时仅仅只是出自愤怒、委屈等情绪左右之下的冲动之举。当自己的这些行为没有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及时阻止和教育时,“欺凌者”往往从这些行为获得成就感,从而一再发生,最终变成了习惯,“校园欺凌”行为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升级,最终导致无可收拾的恶性局面。有鉴于此,我认为,要防止“校园恶势力”,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必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捍卫校园环境的文明和安全,保护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考虑到对于欺凌现象旁观者人数众多,对欺凌事件的转变有重要影响,我觉得,有必要为学生们打上一剂预防针。当面对欺凌现象时,引导学生们学会理性对待,明辨是非,成为一股可以改变学生欺凌事件的有效力量。考虑到小学阶段,特别是低段儿童的欺凌行为大多并非恶意所为,而是因为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对他人构成了欺凌,只是下意识地觉得好玩。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欺凌行为是非常必要的。而角色扮演恰好可以让学生预先体验每个角色的感受,让学生们对学生欺凌有切身的感受和更深刻的印象,打下一支预防针,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以此来为学生创建无欺凌环境。角色扮演是团体辅导中常用的活动形式之一,这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活动,人通过角色扮演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

一、寻找素材,澄清“校园欺凌”的认知

为了让情景剧更具有教育意义,我决定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世界中实地采集。这样既可避免情景剧过于简单或者复杂,也可以在创作之前,全面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目睹、听闻,甚至亲自遭遇过的真实案例。越贴近学生,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以一篇《你这样做,我很不开心(舒服)》,通过写作倾诉的方式,搜集到的题材有:说脏话、被侮辱、被无故拍打还说成是开玩笑、被推、文具被藏起来或是丢垃圾桶、座位空间被占、自己的东西被乱动、活动时受排挤、出游或是队活动时被孤立……根据这些素材,我把“校园欺凌”这个词以及其界限科普给学生们,让大家搞清楚“校园欺凌”:无论对方打着玩笑或是无心之举等旗帜,只要对方的行为或语言让自己不舒服了,而自己又没能力反抗时,那么这个行为就构成了校园欺凌。

初步认识到了“校园欺凌”后,我们继续扩大搜索范围,以小记者的身份,在校园里展开采访调查,从全校师生口中采集他们“曾经目睹、听闻或是自己曾经遭遇过的学生欺凌事件”。根据学生们交上来的材料,我们分组进行筛选、整合,最后确定了以下四个典型素材。

材料1:小A、小B、小C认为小阳管理晨间朗读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害他们被老师批评,所以经常找茬欺负小阳,他们总是在课间以开玩笑的形式,突然尖叫吓唬小阳,或在他上厕所时推他一把,伸出脚故意绊他,体育课上抢夺他的球等等。

材料2:小A是转学生,班里面没有什么朋友,只有小阳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不仅在学校里经常陪伴他,而且周末还邀请他去自己家玩。但小A去了小阳家后,发现小阳家很穷,住的房子很小,最让他恶心的是,他们家的厕所很脏。小A心里很看不起小阳,周一他回到学校后,立刻在教室里把这个信息透露给小B、小C,用这个信息和小B、小C建立起新友情。不知情的小阳来找小A玩耍时,得到的却是三人对他的无情的嘲笑。

材料3:有一次春游,回来的车上,小阳睡着了,还流下了口水,小A趁机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发到了好友群里,并穿着“马甲”进行负面评论。

材料4:小A、小B、小C被迫与小阳同为学习小队,但小阳学习较差,经常拖后腿,三人很讨厌小阳,不仅在活动中故意冷落小阳,而且总是打着“争创优秀小队”的旗号,对小阳颐指气使、呼来喝去。

有了素材,我们根据“角色扮演”的主题——这就是“校园欺凌”,编写情景剧本的内容——几个扮演者的语言、行为,需要借助的道具,需要布置的舞台等等,根据大家的讨论,对每个角色不断进行假设和创造,反复加工、润色,把四幕情景剧具体化、细节化,使学生在情景剧的创设中积累对生活的经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了解,学习健康、积极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术,初步懂得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面对剧中的“校园欺凌”,增加生活中所不曾有的体验。

二、角色扮演,洞察“吃瓜群众”的力量

小时候,我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过家家酒”,一个或几个小伙伴在一起,游戏就可以开展起来,电视里看到的情节,现实中发生过的情景,甚至畅想未来的生活,都是我们乐此不疲的表演项目,进入表演的我们总是比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更理智、更懂事、更完美。等我为人父母,不谙世事的儿子最喜欢做的也是和我们一起“过家家酒”,他会扮演打针的护士,让我扮演被打针的孩子,他一步步熟练地做出针筒抽药水,逼出空气,为我涂抹酒精,安慰我“不痛不痛,蚂蚁咬一口”……下次他自己打针的时候,便会自觉地忍痛,不再大哭大嚷地挣扎不休了。

所谓的“过家家酒”,就是角色扮演中的一种形式。这种方式可以极大满足学生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造欲望,学生可以观察在某一种情况下,别人具有怎样的看法和行为,也可以观察在不同情况下行为的情绪内涵和表现形式,同样可以提供透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同一感情的交流方法的机会。这些互动都可以增加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好地分享团体的经验和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参与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能力,因此,比起其他教育方式,“角色扮演”更容易被学生所喜爱和接纳。更重要的是,即便表演者演绎的是真实的自我,也不必担心惩罚或威胁等压力,因为那只是“虚拟世界中的现实实施”。

我把学生们带到心理辅导室,让学生们展开情景短剧表演活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抽签决定该小组表演的是哪一幕情景短剧,让组长带领组员们分配、确定好角色的扮演者——每组学生分别扮演情景剧中的每一个角色。确认了角色后,组员们根据已有的提示(语言、行为),结合自身特色,甄选或者再创,尽可能运用自身的生活经历,设身处地地去感知角色身份的内心感受。

表演开始,我根据每个小组的表演,及时评点,鼓励扮演者把自己的情感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并将自己的体验注入于角色之中。同时,我不断提醒作为观众的学生们从各个角度观察扮演者的言语和行为,并体验其内心感受,分析角色的处理方式。

每一幕情景短剧结束后,我都会立刻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交流和分享,让表演者分享处于那个角色时的感受,充分了解表演时自己心理过程中的内心冲突;让观看者根据表演者的外在表现评论其处境,修正对他人的了解。如此由己及人、又由人及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帮助学生冲破现实生活中的束缚,使他们借助表演促进角色的相互理解,看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

被欺凌者:当自己处于被欺凌角色时,感觉很无助、很屈辱,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欺负,特别希望旁观者能施以援手,把自己从这种可怕的境地中解救出去。试图反抗,但一旦失败就会彻底放弃,陷入更绝望的状态。被别人欺负时,如果有人能挺身而出,自己会感受到一种支持,从而产生力量应对欺凌。但如果旁观者都漠然以对,自己就会失去反抗的力量。试过告诉老师或是家长,但当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后,就默认了被欺负的命运,甚至用同样的手段转而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以求得心理平衡。

欺凌者:如果旁观者有人站出来,而且站的人越多,自己就不敢继续欺负别人,但如果旁观者只是看热闹,那自己欺负别人的念头就会变得更强烈,感觉自己就是胜利者,而且赢得别人的关注,这种感觉让自己觉得像个英雄。被老师或家长发现并批评时,如果感觉到大人的态度并不坚决,仅止于口头警告,那么,会产生加倍报复对方的念头,让对方明白告状的下场,从而再也不敢反抗。另外,大人们这种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也会让自己欺负他人的底气更足,因为即便是欺负了惩罚也不过如此。

旁观者:只要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当看热闹了。看到别人被欺负时,觉得很害怕,怕自己也会成为被欺负的对方,因此,下意识地希望自己看不见听不到,远离这些欺凌现象。有时候也想自己能勇敢地站出来,但又害怕自己出头了,其他人继续看热闹,然后自己就变成了被欺凌者。试图告诉老师或是家长,但当老师或家长不够重视时,就觉得这样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了。不想做欺负者,欺负别人的行为令人讨厌和恐惧。

我把学生们的看法都罗列了出来,引导大家深入探索自我的内在层面和外在的现实社会,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同时引导大家从关心他人、友爱同学的角度展开思辨,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形成新的感觉与想法:不想成为被欺凌者;坚决不做欺凌者;对被欺凌者怀抱善意和拯救之心;懂得主动寻求帮助,同时努力保护好自己;设法团结可团结的同伴,合力帮助被欺凌者。

借助四幕情景短剧的表演,让学生们通过探讨共同的话题和案例,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代入感,对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促进学生心智成长,激励学生的正向行为,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去做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旁观者,养成理解、尊重、关心、爱护他人等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积极求助, 塑造“应对欺凌”的行为

角色扮演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自我和别人,最终接受自己、改变自己乃至完善自己,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在面对“校园欺凌”时能激发自我潜能与力量,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面对欺凌,并养成积极求助的习惯。我把学生们的这些想法张贴出来,引导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如果社会上缺乏了“站出来”的力量,不仅会助长、推动欺凌的进一步发生,而且这种明哲保身的“怯弱”行为也极易让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旁观的受欺凌者。因此,作为旁观者的其中一员,在坚决不与欺凌者为伍的前提下,还要积极掌握求助的主动权,学会和周边的其他旁观者建立积极关系。在新的预演和讨论中,我们形成了以下行动策略来应对原来的旧情景:

其一,孤军作战容易失利,群体联盟可以助长声威、提升底气。我让学生们罗列出三个以上的求助对象和原因,一方面作为一种人际储备:一旦目睹欺凌事件,自己和身边的哪些旁观者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伸张正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心理暗示:自己可以发展身边哪些关系网,一旦自己也不幸被欺凌时,可以利用宝贵的资源帮助自己度过难关,提升自己面对校园欺凌的勇气。

其二,简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结盟愿望,说话时态度要自信、自尊,语言要清晰准确。我让学生们先进行书面写作,把要说的话清楚地记录下来;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头操练,直到熟练自然。比如:“我知道你不愿意和欺凌者为伍,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联合起来,为被欺凌者说句公道话呢?”“我不想成为下一个被欺凌者,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抵制这种欺凌现象?”“我们可以联合起来,把这件事情告知老师或是家长,让欺凌行为到此结束。”“我想你一定不愿意自己被欺凌时,别人只是冷漠地旁观。那么,为什么不从我们开始?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共同面对和抵制校园欺凌!”

其三,有意识地将“结盟”策略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以生活为背景,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行动力。我引导学生们假想自己可能遇到或看见的欺凌事件,制定好求助预案后实施,迈出与身边的亲人、老师、同学等主动建立关系的第一步,并将之变成习惯,不断完善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比如主动告知一些已经存在的欺凌现象,坦言自己害怕被欺凌的担忧,诉说自己作为旁观者的无奈和孤独,寻求和探讨该如何抵制校园欺凌的有效方法……这样,既可以引起对方的重视,从中获得一些关注和保护;又能将自己置身于团队之中,大家步调一致,共同对抗校园欺凌。一旦有了依靠,伸张正义时自然便能理直气壮,用正气逼退欺凌行为。

最后,怀抱一颗拯救伙伴的热心,事后对被欺凌者给予关心与支持。当欺凌事件不幸发生之后,对于被欺凌者,我们也该及时送上我们的关心,比如主动询问我们可以给予什么样的帮助,或是把此事汇报给老师或家长,甚至可以寻找社会上专门应对此类欺凌事件的社工,因为社工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会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帮助到被欺凌者。努力做到让被欺凌者感觉到,他不是孤单的个体,他的身边有一群愿意伸出援手的热心的伙伴,他们时刻准备着,和他一起应对欺凌现象,从人际支援的角度提升对方面对“校园欺凌”时的反抗精神。

欺凌通常是长期而隐秘的,真正上升为案件进入检察官视野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欺凌”,而这些被“漠视”甚至是被“认同”的欺凌事件才是伤害学生甚至可能在学生的一生中烙下伤痛的杀人利器。如何杜绝这些“看不见的欺凌”,决定权往往不在一两个正义人士,而是班集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吃瓜群众”,我们的使命,就是基于系统观的考虑,通过灵活机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行为,从小的改变着手,进而带动整个群体的改变,培养出一群能够明辨是非的“吃瓜群众”,使大家成为彼此的超级英雄,让满满的正能量在学生们的心中传递,让校园欺凌事件无所遁形。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