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玫瑰少年”之殇:被忽视的校园性别气质欺凌

2000420日,15岁的台湾少年叶永志被同学发现倒在厕所里,血流不止,不治身亡。校方擅自将厕所打扫干净,并告诉家长叶永志因心脏病突发离世,而据叶妈妈所说,叶永志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回顾叶永志短暂的一生,却是充满了痛苦与绝望。叶永志因为“喜欢做女生的事情”,被同学称为“娘娘腔”,被老师要求去看心理医生,上厕所时会被强行脱下裤子检查生殖器,所以班主任允许叶永志在下课五分钟前去上厕所,却没想到他的生命永远的定格在那一天,而处在和叶永志同样境遇的孩子,在学校里并不少见。

 

一、校园性别气质欺凌的定义

2013年,联合国女童教育行动(UNGEI)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了校园性别暴力的讨论报告,强调需要用性别视角来检视校园暴力的发生,并明确提出了校园性别暴力(School-Related Gender-Based ViolenceSRGBV)的概念,即:在学校和学校周边,基于性别规范和性别偏见,以及伴随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对他人作出生理或心理上的暴力行为或威胁。

校园性别气质欺凌是校园性别暴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对不符合男女性别“刻板印象”的行为进行的指责和欺凌。具体可分为以下形式:语言暴力,对他人进行语言上的辱骂、起外号;肢体暴力,对他人进行肢体上的攻击;性骚扰,带有性暗示的言语或行为。

 

二、性别气质的理论发展

1.性别气质的一维观

性别气质是指两性各自表现出的典型的特质与行为。例如,男性是力量、理性、粗犷;女性相对应的是纤弱、感性与细腻。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行为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人们的性别认同不是彻底的男性化就是彻底的女性化,所以“男人应该有男子气概,女人应该有女人味”。任何有违背生理性别的行为,都被看作是病态的,应该得到治疗和矫正。

2. 性别气质的二维观

一维观这种传统的一维性别模式受到了安妮·康斯坦丁诺普尔(Anne Constantinople)的挑战。安妮指出,男性化和女性化应该成为衡量人类性别气质的两个独立维度,一个人应该兼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特征。据此,她提出了性别的二维观,每个人都在“低女性化—高女性化”和“低男性化—高男性化”上被评价。这种观点解放了一大批被视为异类并贴上病态标签的人们。

3. 多元性别

随着人文主义的热浪袭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人们厌恶被贴上性别的标签。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反思,为何在这样一个提倡开放、包容与尊重的社会,却要用统一的标准来界定他人的性别气质。因此,“多元性别”一词顺势而出,而更多的研究证实,整个社会的性别表达和性别气质越来越多样化。在Facebook的注册页面上,性别一项的分类达到56项之多。

 

 

三、校园性别气质欺凌的特点与危害

1.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校园暴力,校园性别气质暴力具有以下特点:

1)广泛性

在家长和学校的眼中是绝对不允许校园暴力的存在,但是他们的观念仍可能停留在“非黑即白”的性别气质一维观中,面对多元性别的孩子,他们的态度往往是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并采取劝导、训斥、甚至暴力的方式来强行让孩子的行为符合性别刻板印象,这会强化其他孩子的观念与行为,并且让被欺凌的孩子深陷于性别暴力的困境中无处逃脱。

2)隐秘性

对于施暴者来说,他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属于欺凌,在他们看来,类似于“娘娘腔”的外号只是在陈述事实,这就使他们没有负罪感。

而对于校园性别气质欺凌的受害者来说,他们往往难以启齿自己被欺凌的事实,一是因为社会大众的不理解,贸然开口可能会引来更多的嘲笑与欺凌;二是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确实如施暴者所说的那样奇怪。

2.校园性别气质欺凌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正常发展,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危害:

1)学业成绩

校园性别气质欺凌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下降,对学校产生恐惧、厌恶心理,而成绩的下滑又会加剧暴力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2)自我评价

当面对同学的暴力,受害者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会变低,这在成年人无作为的情境中尤为明显。受害者会内化其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是“异类、变态、娘娘腔、男人婆”,对自我产生厌恶感。

3)情绪状态

身陷暴力中的学生的情绪状态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受害者会陷入自卑、焦虑、抑郁、恐惧、厌世的负面情绪中,并且倾向于认为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这种无助感会放大这些负面情绪。

4)人身安全

一方面,暴力受害者可能会染上酗酒等不良习惯,甚至有自残、自杀或杀人的想法或行为;另一方面,施暴者可能会采取殴打、逼迫对方从事危险行为(例如从高处跳下)的方式来达到欺凌的目的。

 

四、对防治校园性别气质欺凌的思考

1.开展“多元性别”理念的科普教育

在学生中广泛地开展性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到性别分类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不从单一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来定义自己,而是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同时,应当包容与自己不同的人,设身处地的去了解他们被排斥、孤立、欺凌时的痛苦与无助。

对家长和老师进行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提倡家长和老师丢掉刻板印象的有色眼镜,不在工作和生活中强调错误的观念,接纳孩子的不一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所谓的“另类”也是一种优势与资源。

 

2.建立完备的心理辅导体系

重视对校园性别气质欺凌受害者的心理辅导,建立校内危机干预的三级网络,从各班的心理委员到全体老师、班主任,最后到校领导,都应加强对受害者的心理支持,这需要一个分工明确的体系,并且通过不断的培训来提升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在暴力事件结束后,持续追踪受害者的后续身心发展。

 

3.严惩校园欺凌的施暴者

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中国青年报开展的“2019年全国两会青年期待”的调查报告中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校园欺凌是目前未成年人保护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两会期间,民进中央提出“学校在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时,由于缺乏教育惩戒权,欺凌治理权能优先,建议加强校园欺凌综合治理,给予学校适当惩戒权,并制定更科学的反欺凌治理工作评价标准”。这说明校园欺凌这一话题在社会已经引发了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广东、吉林、浙江等地也出台了相关文件,严厉打击校园欺凌事件。

 

“玫瑰少年”叶永志事件推动了台湾教育从“两性”到“多元性别”的转变,公布了《性别平等教育法》,还在2006年出版了《拥抱玫瑰少年》,探讨性别教育的内涵,台湾教育部在2007年起筹拍纪录片《玫瑰少年》,作为教材送发至各所高中。这些进步后面是惨痛的代价和亲人的不甘,但愿我们以此为鉴,不要有更多的“玫瑰少年”们,让他们也可以拥抱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方刚.校园性别暴力:新的定义与新的研究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6(3), 76-8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校园相关的基于性别的暴力(SRGBV)讨论文件,2013.

[3]方刚,王卫媛,吕娜.性别多元:社会性别研究的新扩展——“性别多元: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侧记[J],妇女研究论丛,2012(4),111-113.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