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剧”焦心灵舞台 奠基幸福人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生自创

最近,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要做个内心强大的人。”然而,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亦或是班主任的反馈中,我发现“受不了”,“我不行”,“不知道怎么办”等这样让人失落无助的词句频频在学生口中出现。在新闻或者身边,关于学生负面情绪而导致的不良行为事件频频出现。我不禁疑惑:是不是孩子的内心不够强大?那么如何才可以让孩子有个强大的内心?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开始学习积极心理学,并探索增强孩子内心力量的有效方法。

一、契合:积极心理资本与校园心理剧

   (一)积极心理资本——内心力量的稳定来源

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背景下,美国路桑斯博士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具体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维度。

有研究指出:人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心理弹性越大,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就越强。除此之外,积极心理资本还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观幸福感都成正相关。因此,帮助学生提升积极心理资本,就能让学生内心获得更强大的力量支持,以面对今后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二)校园心理剧——心理成长的有效方式

     校园心理剧是以心理剧为基础,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蓝本,应用在校园环境里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参与的角色能够在安全、宽松和弹性大的环境中,回到自己的过去或未来,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中,重现失去的自我,发现事情的真实状况,并作出决定或采取新的行动。依托校园心理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能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受教群体也更加广泛。

(三)自创校园心理剧——外修于技,内修于心

自创校园心理剧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自主搜集素材、讨论主题、编写剧本、进行排练,最后演出和分享。教师作为服务者,不参与表演,只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一部自创校园心理剧的出台,能够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心理剧技术和剧本写作技能,还能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应对困境等多种情境,为提高心理资本水平,增加心理力量提供了试炼的沃土。

二、实践:“四式三步一贯穿”自创校园心理剧模式

(一)分配式创编,播种希望之光

     第一步:任务分配

 校园心理剧不同于心理剧治疗技术,除了疗愈的作用外还应具有可观性。所以表演校园心理剧首先需要一个融入心理剧技术的剧本。要完成一个校园心理剧剧本的创编需要了解所指向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剧技术以及剧本的编写技巧,如果让每个人都独立创作,对学生来所无疑是个巨大的难题,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防止这样的状况出现,我将心理剧社的学生进行分组,共四组,每组六人,选出一个组长。然后将编写剧本的任务解构呈三部分:了解学生情况和采集素材、学习心理技术、学习剧本编写技术。每个部分两人一组合力完成,然后小组集合互相分享所获成果。

第二步:分头行动

第一部分任务的组员为信息采集组,专门外出采访学生,了解学生近段时间的困惑和问题,并将采访结果记录下来。第二部分任务的组员为技术专业组,利用社团课实践,在学校心理老师指导下结合成熟的校园心理剧文本,学习常用的心理剧技术。第三部分任务的组员为剧本编辑组,组员通过研究课本剧、童话剧等文学戏剧与校园心理剧的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了解校园心理剧的本文结构和写作特点。

第三步:集体创编

前期准备完成后,小组汇合,交流各组搜集到的资料以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进行讨论和编写,在剧本初稿出炉后,由心理老师协同修改,确认终稿。

(二)反复式排练,培植韧性之力

第一步:敲定演员

因为校园心理剧最后要在舞台或视频中演出呈现,尤其是在现场表演,要求一气呵成,所以在小组剧本完成后,就进入校园心理剧的反复排练阶段。校园心理剧的创作是建立在编剧的个人经验和情感上,所以在演员的人选上,以本组人员自己表演最为合适。

第二步:攻克台词

彩排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攻克的就是背台词的难题。我教授学生运用迁移的办法,将自己多年背诵课文的方法和策略用上。另外,可以借助父母和同班同学的力量,在家长与父母对台词,在学校与同学好友对台词。

第三步:互助排练

攻克台词难题后,正式进入彩排,又遇到了表演技巧的问题。虽然演的是与自己真实经历相近的事情,但是难免脱不去“演”的痕迹。于是,一人表演时,我让其他学生作为导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同时鼓励,根据现场表演对剧本进行再创造,可以根据表演情境把自己真实的动作和想法表现出来。

(三)阶梯式出演,体验成功之感

第一步:尝试与历练——年级段活动演出

     借助学校每周的社团课和每学期的中队活动,将已经排练好的比较短小的校园心理剧搬上舞台进行演出。社团课的表演胜在频率高,能让学生持续获得成功的自信。中队活动由三个年级段参,观摩人数的增多,可以将学生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放大,强化学生的自信。

第二步:巩固与提高——学校大型活动演出

     随着心理社团活动的持续深入,学生的自创校园心理剧越来越规范,表演也越来越自如。为了让学生体验更大的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我将学生自创的校园心理剧搬上了全校性的社团成果展示会、学校心理健康周以及元旦、六一文艺汇演。通过这些学校大型活动的展示,不但打响了自创校园心理剧的招牌,也让小演员们成了学校的小明星。

第三步:发展与飞跃——市区级比赛演出

    自创校园心理剧在学校里流行后,恰逢宁波市小学校园心理剧比赛的来临。我又召集了心理社成员,筛选已有的作品,进行翻新和再创造。在学生积极响应和热烈讨论下,师生合作将原本的三幕剧变为五幕剧。紧接着,拍摄成视频加入后期剪辑,参加评比。突破原作,由现场表演到面对陌生的镜头,从小组各自承担到社团成员集体合作,学生舞台在变大,自信也不断增加。

四)归因式分享,保持乐观之资

为了避免学生沉浸在角色中,让角色的性格和行为风格影响了真实的自己,所以在校园心理剧表演结束后,会有一个“出戏”的环节,即演员、观众或指导者分享感受、想法或编排剧本的用意。

第一步:回顾编排历程

每次演出结束后,让全员回顾剧本创作到表演的整个历程,以“最重要的五样”形式罗列出自己参与本次活动的感想,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无论再困难的任务都会有完成的时候,成功来自自己的智慧、坚持和努力。

第二步:重温舞台表演

    让每一位上台表演学生从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出发,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因为每个演员所站的立场不同,所以得出的感想也有所不同。因此,学生除了能收获自己的积极感受外,还通过听别人分享,得到替代性的收获,丰富了学生情感认知。

第三步:展望未来生活

    指导老师最后拥抱每一位学生,认真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校园心理剧的成果是每一个人努力和坚持的成果,并希望学生将心理剧中所提出的解决问题和方法以及此次活动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生活,让自己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这样的肯定需要仪式感,让学生的印象越强烈越好。

四)合作始贯穿,团体共聚力

    校园心理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其中推动活动前进的一个关键就是团体动力,无论是创编、彩排还是分享都要设置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只有在小组的环境中,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更多样的情景,激起思维更大的冲击。为此,小组讨论始终贯穿着整个过程。

除此之外,学生还寻求了家长和学校辅导员的帮助。因为在不少剧中出现了家长角色,通过和家长交谈、请家长观看彩排来深入了解家长的内心活动,更确切地刻画家长的形象。学校辅导员经常承担着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节目审核工作,对舞台表演有着较高的要求,通过学校辅导员的点评,可以让学生的舞台表现更加张弛有度。

三、收获:在体验中提升,在提升中改变

(一)构建了小学生自创校园心理剧模式,拓宽了心理健康工作的路径

经过一年的尝试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小学生为主体的“四式三步一贯穿”自创校园心理剧模式。四式即指分配式创编、反复式排练、阶梯式表演、归因式分享,见证了一部校园心理剧从无到有的过程。每一个环节下面又分三步展开,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一步步克服自创过程中的困难。整个自创过程中贯穿团队合作,包容指导,让学生始终处于互相支持的环境中,提高了校园心理剧的出品率和质量。自创校园心理剧的出现,充实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辅导提升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团体辅导的育人效果。

 

 

1 “四式三步一贯穿”小学生自创校园心理剧模式框架图

 

(二)提升了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水平,培养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研究最初,我在社团成员中发放了张阔版本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内涵26题,通过计分形式量化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初始水平。开展自创校园心理剧实践近一年时,我再次对学生进行了积极心理资本的测量,发现学生在四个维度上分数都有明显的提高。

 
 

 

2 陈同学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测量对比图

(三)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增加了以心育心的感染力

在近一年的实践中,学生自创了大大小小十余部校园心理剧,并在校内各类舞台上进行展示。其中,自创校园心理剧《再见,彼得·潘》在宁波市第三届小学校园情景心理剧中获优胜奖,海曙区2018年度校园心理剧评比中获一等奖。除此之外,学生还创作了《生日》、《郝幸运的“幸运”一天》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心理剧。自创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帮助参与者解决了一部分心理困扰,提升了积极心理品质;表演时,观众同理了演员的内心感受并从剧中得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传播时,更多学生受到启发和感染,家长对孩子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四、成长案例三则

1.调皮男孩转型记

毛毛(化名)是个聪明的孩子,同时也是班级里的“调皮大王”。上课时,他的手常常是在桌子下面捣鼓什么。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是随随便便应付了事。妈妈为此不知跟毛毛说了多少次,可每次效果都只能维持一两天。

当我拿到学生创作的《再见,彼得·潘》的初稿时,我不禁觉得主人公潘彼得和毛毛很相似,调皮、机灵,渴望得到别人夸赞却没有韧性,害怕挫折。在和心理社成员商量后,我邀请毛毛加入了剧本的拍摄,并担任了主人公。

剧中,借助替身技术,在主人公进行抉择时,他的积极信念和消极信念会不断辩驳。同时,通过未来投射的技术,主人公来到了20年后,看到了辛苦、穷困的自己,于是认识到自己应该树立起信心,不断努力。拍摄中,毛毛需要反复地说台词、走位,也需要搬起比他高的快递,他好多次又表现出随便应付的状态,甚至出现了放弃的念头,但是因为其他成员的鼓励和希望,都坚持了下来。在最后分享的环节,毛毛说:“从这次拍摄,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都要乐观。成长是在所难免的,成长也是痛苦的,我们不能逃避。”

2. 小胖的“老板梦”

小胖是大家对胡同学的爱称,身体胖但是很强壮,力气又大。但是在学习上,小胖总是很懒散,常常是各科老师追作业的对象。看着每天游荡的小胖,作为班主任的我是在着急。恰巧,在《再见,彼得·潘》中有一个老板的角色,小胖的形象很符合。于是,我征询了他的意见,小胖欣然接受了。第一次试镜,大家看到小胖来当老板,都嘻嘻地笑了。可是小胖一坐上老板的椅子,就翘起了二郎腿,指责起员工的声音更是响亮。我立刻就对小胖说:“你果然是当老板的料。”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小胖听了这些更是来了劲,三句台词在角落里反反复复地练着。

趁胜追击,我对小胖说:“每天拍剧占用这么多时间,你的作业可怎么办?”“老师放心,没轮到我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自己写作业。”小胖说到做到,除了练台词就是写作业,偶尔还会要求给自己加个动作,加点戏。

看过成片后,大家一致认为小胖的老板形象真的太逼真了,班里好多同学都叫起了“胡老板”。小胖也将拍心理剧的热情迁移到了学习上,因为他说:“当老板得有知识才行。”

3.女孩的心结

小蕊(化名)是个有点微胖的女孩,在老师和同学眼里都很可爱,可是她自己却不自信,走路都是半低着头。有时,老师批评的话刚出口,她眼泪已经流出来了。问她话,她更是不开口。对于这样的性格,妈妈已经好多次在老师面前表示烦恼。

小蕊刚好是心理剧社的成员。我把小蕊的问题告诉了心理社社长陈同学。陈同学马上表示他们组刚好有一个角色,适合小蕊。就这样,小蕊成了《生日》的主角。在这部心理剧中,有一段主人公独自的表演,伴随着音乐,主人公小辛需要自己扫地、梳头、吃饭,表现一个留守儿童孤独、无助的生活。

排练了好多次,小蕊都进不了状态,大伙儿都很着急。我告诉小蕊,要不你就想着自己被老师批评、同学抱怨时那种委屈的心情,想要解释但是总也找不开口的难过。小蕊点点头,之后她就坐在椅子上默默地想着什么。等到她上台了,我们竟发现小蕊真的哭了出来,有些话想说,但是不知道往哪儿说。

表演结束后,我问了小蕊感受,她说:“老师,原来每次我说不出口的理由,是因为我心里很害怕,不知道该对谁说,说了之后又会怎样呢?”我和她说:“孩子,不要怕,就像你演的这个角色一样,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都在关心着你,你没必要把自己藏起来。”

随着剧本的不断排练,我看到小蕊和同学们相处的越来越愉快,话也渐渐多起来,有时候走路也会一蹦一蹦的。

五、反思:这只是一个开始

研究虽初见成效,但是深入研究的脚步不能停歇。这只是对自创校园心理剧的初步研究和尝试,如何提高剧本质量,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心理剧的疗愈作用等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助推孩子更好地发展,为孩子奠基幸福人生,应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