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一线快递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影响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因素分析 【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转折,处于心理、人格、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成长半成熟半幼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学业压力加大、社会关系复杂化,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学校园日益凸显,已经困扰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在这个“心理断乳期”,专业有效的心理问题引导,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机。本文主要结合心理辅导室接待求助学生的情况,分析中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以及阻碍中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原因,为中学心理问题校园干预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心理求助问题 ;求助行为 ;因素分析 ;教育对策 1 引言 心理求助是指,当个体面对心理问题而无法自己应对时,主动向他人求助以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期望能疏导压力及解决困扰[1]。然而研究者发现,当人们遇到心理问题、甚至陷入心理危机需要求助时,人们的求助态度却很消极[2]。积极的心理求助能有效帮助中学生应对心理困惑,度过心理危机,对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学业压力加大、社会快速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学校园日益凸显,已经困扰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然而,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过于片面,缺乏个体针对性,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救助效果不明显。本文结合近几年中学心理辅导室接待求助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学生心理救助的行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阻碍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原因。为中学心理问题校园干预提供实践依据,提高中学心理辅导接待室的心理救助效率和效果。 2 中学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为清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抽取550名在校学生,开展焦虑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与分析,统计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对近三年的心理辅导室接待的心理来访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统计与跟踪,摸清当前存在的心理求助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人群分布情况。具体分析与统计情况如下。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通过编制标准问卷,对我校550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焦虑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通过标准心理调查数据统计工具spss分析,学生焦虑感心理健康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550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结果 健康水平 (标准分) 正常 (0~55分) 焦虑过强 (56~64分) 严重焦虑 (65分以上) 人数(N) 416 73 33 百分比(%) 79.69% 13.98% 6.32%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焦虑过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为73人,占总人数的13.98%;存在严重焦虑,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有3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32%。因此,存在焦虑心理健康问题或是倾向的学生总数为106人,占总人数的20.32%,焦虑心理问题在中学已经非常凸显。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情况,并且女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如男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情况优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情况。 2.2 学生心理求助问题的统计 此外,根据近三年心理辅导室接待初中和高中的求助情况,按照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类,统计如下表所示。 表2 心理辅导室接待学生心理求助问题分类统计 问题 人际关系 学习方法 学习压力 适应性 自我意识 应急危机 个性发展 青春期性心 理 睡眠障 碍 情绪 行为不良 合计 人数 45 40 8 7 7 4 4 3 3 2 123 比例 37% 33% 7% 6% 6% 3% 3% 3% 2% 2% 100% 根据接访的数据,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男女学生比例如表3所示。 表3 寻求心理援助学生性别比例 性别 女生 男生 人数 86 37 百分比 70% 30% 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学生,占全校人数比例如下表所示。 表4 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学生占全校人数的比例 分类 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全校学生全数 比例 人数 123 2135 5.8% 根据我校主动心理求助情况可知,求助人群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方面和学习方面产生的不适和焦虑,分别占总受助人数的37%和33%,排在校园心理问题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心理、睡眠障碍、情绪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占比不高,显示并不突出,基本在总人数的2%-3%。从表3数据发现,求助者多为女生,说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同时也表现出女生更倾向于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和救助,排解心理困扰。从表4的总体数据分析发现,主动来心理辅导室寻求专业援助的学生,占总校学生人数的比例5.8%。 由学生心理健康统计调查显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倾向人数占比20.32%,而主动求助心理辅导的学生仅为5.8%,求助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健康问卷调查显示的心理健康问题人群数目。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援助的人数,仅有1/4。大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没有主动寻求或是接受专业的心理健康援助。因此,分析中学生心理救助的行为,探寻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主要因素,能有效提高中学心理辅导接待室的心理救助效率和效果,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 3 影响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因素 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救助行为,理清阻碍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主要因素,能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方式,增强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效果,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状况,及时发现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提高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基于走访、调研、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当前相关研究成果,当前影响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外因 3.1.1 社会文化因素 文献[3]研究发现,心理求助行为与社会或是周围环境的容认度显著相关。当心理健康问题对象感知到社会或是周围环境对心理健康援助的容认度低,就越不倾向于寻求心理援助。如果心理健康问题对象越认为心理求助的行为被大众所认可,求助的意愿也更高,态度更加积极。特别是在中国的社会,普遍存在“好面子”,使得个体在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时,羞于向心理健康老师或是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文献[4]研究发现,耻辱感与求助态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性相关,学生将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与羞耻感相关联,并将之视为一种有损个体尊严的行为。“面子”成为影响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实际的接访过程中,也发现接访的学生中,并不是在遇到心理问题就及时的寻求心理健康老师的帮助,而是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心理斗争和挣扎之后,在看到心理知识宣传下,尝试向老师寻求帮助。然而,这样严重的拖延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影响到他们在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1.2 专业心理求助的可接近性 根据相关资料和实际经验显示,心理求助率与提供求助的方式和途径有紧密联系。便捷的心理求助方式,会显著提升心理健康学生寻求心理援助的比例。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消极自闭,不愿主动接触人群和接受咨询意见,形式多样和便捷的心理求助方式,缩短了学生获取心理求助信息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能有效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获取心理救助咨询的途径。另一方面,经济性也是心理健康问题救助的一个主要因素,求助者在求助之前往往会考虑金钱、时间、距离等因素。求助者会考虑求助排期等待时间、付出的经济成本、是否可以便捷的获得心理救助等因素,决定是否申请心理援助。因此,提升救助反馈时效,降低求助过程的时长,能有效提升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意愿。最后,以往成功的心理救助案例,能极大促进后续求助对象主动寻求心理救助,所以建立相对完善的中学心理健康救助流程,总结各类心理问题的求助方案,提高心理救助的效果,是促进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主动寻求专业求助的关键。 3.1.3 个人隐私保护 另一个影响心理求助的因素,是求助者担心个人隐私的泄露。虽然目前在中学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心理受访保密制度,但是求助学生仍然存在担心救助情况、心理辅导记录资料等外泄的情况。甚至出现心理健康老师在心理课堂上,将部分求助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案例讲解,增加了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负担,阻碍了他们走进心理辅导室。实际心理健康问题接访过程中,很多学生首先都以匿名的信件形式,投递心理健康信件,在得到老师确定的个人隐私保密的保证后,才敢鼓起勇气迈进心理辅导教室。而且会选择上课时间,请假来心理辅导室,以免同学发现自己寻求心理援助,并在心理辅导结束后,主动提出要求老师保密。因此,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应将相关的保密制度告知学生,打消他们的心理求助顾虑。 3.2 内因 3.2.1 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以及态度 虽然随着科技技术和医疗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心理健康相比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但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大部分人仍然认为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种病,认为心理健康可以像感冒一样,通过自身的调整就能很快恢复,是一个短期、阶段性的问题。当长期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时,又羞于向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或是心理健康医生求助,以至于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学习与生活。因此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以及态度,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意愿,从而阻碍了及时的心理健康帮助。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更应该在心理健康认识程度以及态度方面开展宣传,让校园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助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和其他身体疾病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疾病,只要及时寻求治疗,能很好的治愈。 3.2.2 求助对象自身的特质 文献[5]通过对心理救助对象自身特质研究发现,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高情绪处理能力的学生更倾向于寻求外界帮助,以解决心理困惑。这类人群相对自信,对自己认知更加理性,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能更加客观的看待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寻求心理健康的咨询,并寻找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和医生,清晰表达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很高的治愈率。然后,对于相对自卑、自我效能低和情绪处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性格往往比较被动,难以分清短期情绪困扰还是心理健康疾病,拖延了心理救助的最佳时期,容易造成更加严重的结果。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筛查,通过标准的心理健康评价量表,尽早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心理救助。 3.2.3 家庭环境和父母文化程度 学生所在家庭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也是阻碍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主要因素。文献[1]研究显示,来自城镇或城市的学生,相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更能积极对寻求专业心理人员的帮助持更积极的态度。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比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更主动的在遭遇心理困扰时,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 中学生处于心理、人格、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成长半成熟半幼稚,单靠自身很难分清楚心理疾病还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波动。父母如果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往往会混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短期校园生活适应调整问题。父母缺乏对心理健康的常识了解,容易主观认为孩子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贪玩逃避学习的一种手段,继而发展成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使得孩子缺少更多的心理安慰和帮助。因此,为能让孩子能清楚心理健康问题,除了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外,父母也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一定的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常识,并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及时发现,并鼓励和帮助孩子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4 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的提高,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已经超过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与教育,应该在以下几个部分开展工作,以其加强中学生主动求助的意愿,去除阻碍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寻求心理求助的障碍。 首先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如通过课堂教学、心理月、心理教育沙龙、心理社团以及心理广播站等多种方式,提高全校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以及接纳度,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容认度。鼓励和帮助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走进心理辅导室或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然后,建立完善的心理接访与反馈制度,严格保密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求助信息,解除他们心理自助的后顾之忧。其次,丰富学校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开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中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知觉水平,创设机会增加学生成功体验,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得提升。最后,积极开展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主动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及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并能及时求助学校和专业心理医生,引导和鼓励孩子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治疗。 5 结论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学业压力加大、社会快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学校园日益凸显,已经困扰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然而,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过于片面,缺乏个体针对性,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救助效果不明显。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转折,处于心理、人格、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成长半成熟半幼稚。在这个“心理断乳期”,专业有效的心理问题引导,能更好帮助学生地渡过心理危机。本文首先统计分析了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数显著高于主动心理求助人数。针对该问题,分析了中学生心理救助行为,探寻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改进方案和意见,以期有效提高中学心理辅导接待室的心理救助效率和效果,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余晓敏. 影响大学生心理求助的因素研究. 硕士论文.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Ciarrochi J V Deane F P. Emotional competence and willingness to seek help from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source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Counseling, 2001, 29(2): 233~246[21] Ciarrochi J V, Deane F P, Wislon C j. Adolescents [3] 江光荣,王铭. 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03):180-184. [4] 江光荣,夏勉. 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06,(06):888 [5] 刘子阳 高中生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医生,2019, 25(5): 313-314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